孫粹
媒介(屏幕)改變觀看方式
孫粹
1 柯明一輪明月·心電圖觀念裝置2017
透鏡——2017中國當代藝術展2017.8.4—20
策展:游江、孫粹
學術主持:顧丞峰
主辦:深圳美術館
協(xié)辦:深圳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
作為深圳美術館關注本土藝術的一個常設項目,第四屆“相聚熱土系列邀請展”,將延續(xù)第三屆主題展的方式,繼續(xù)以“本土、創(chuàng)新、個性”為基本原則,邀請藝術家通過自身的經驗,用藝術作品介入和表現(xiàn)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用藝術化的語言傳達出藝術家在城市中的體驗和思考。此次展覽以“透鏡”為主題,意欲表達在被科技無限大介入的當下,人們的生活被急速地改變著。
媒介,觀看,圖像
Abstract:As the standing item of Shenzhen Art Museum, which concerns for the local art, the 4th Session of Gathering in Shenzhen Exhibition Series will continue the way of the 3rd Session of the thematic exhibition, with the principle of “l(fā)ocal, innovative, unique” , inviting artists to step in with art works and express the city which they live in, from their own experience. In this process,the artists use the artistic language to express their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in the city. This exhibition , with the theme of “l(fā)ens” aims to express that people’s life i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e time of inva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eywords:media, view, image
2 李景湖叢林裝置尺寸可變2017
由游江、孫粹策劃,顧丞峰擔當學術主持,深圳美術館主辦,深圳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協(xié)辦,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專項基金提供支持的“相聚熱土系列展覽”之“透鏡——2017中國當代藝術展”已于2017年8月4日至8月20日在深圳美術館展出,展覽展出(按姓氏筆畫排列)柏志威、車建全、董永康、E-M藝術小組、高少康、黑一烊、柯明、綠野、林山、劉明鑒、劉清華、李景湖、李啟菁、任四四、商成祥、宋漢奇、田曉磊、吳達立、伍詩妮、萬巧、薛揚、熊超、蕭博駿、楊光、楊鑫、楊振、朱黎、周知遠、張瀚29位藝術家30余件藝術作品。展覽的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藝術家用多樣的藝術手段和語言介入當下屏幕生存的現(xiàn)實,展現(xiàn)了不同視角下的不同的經驗和反思。
作為深圳美術館關注本土藝術的一個常設項目,第四屆“相聚熱土系列邀請展”,將延續(xù)第三屆主題展的方式,繼續(xù)以“本土、創(chuàng)新、個性”為基本原則,邀請藝術家通過自身的經驗,用藝術作品介入和表現(xiàn)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用藝術化的語言傳達出藝術家在城市中的體驗和思考。此次展覽以“透鏡”為主題,意欲表達在被科技無限大介入的當下,人們的生活被急速地改變著,可以說,人們完全處于一個屏幕生存的時代,人們的閱讀、認知、對世界的理解和介入等很多方面是通過屏幕獲取的,同時也通過屏幕去表述,并通過視覺媒介去呈現(xiàn)世界的面貌和個人的構念,一方面通過屏幕,人們延伸了對世界的理解,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屏幕的世界;另一方面,在技術性觀視時代,人們一般的視覺知覺往往被透鏡下的視覺圖像改變了,除了圖像自身的重構,它還改變著人們的視覺思維。對媒介的過分依賴,往往折射出一個碎片、斷裂、通俗、易懂,甚至不愿走出舒適區(qū)的一種價值觀,這又是隱藏于屏幕外的一個深層世界。
3 田曉磊偉大(局部)裝置2017
人類將近一半的日?;顒佣际苤朴诹晳T,當下的人們正受制于一種媒介——屏幕,這里主要指向電子屏幕。它,正在革新著整個世界。如同海杰在《屏幕生存》中所提到的那樣:
“圖像是時間的墓穴,也是未來的報幕詞。圖像讓監(jiān)控和被監(jiān)控,以及展示成為需要,不展示會焦慮,會得病。圖像加劇了瘋癲,這種瘋癲還借助于一種上帝之眼,四十五度角,仰望,發(fā)嗲,一種幾十厘米高度的屏幕下的生活。不這樣,會死,但這樣,離死更近,每一次自拍,就是一次悼念,凝視已死的自己。甚至,自拍桿可以再拉長一點,像人種學意義上的身體,柔韌的、剛健的,關鍵詞為Black和Huge的索引,快感傳輸器,以及一切被操控的想象。媒介延展了身體的蕩漾?!?/p>
4 劉明鑒 全知的邪眼-II布面綜合材料50cm×40cm2017
記得在2000年初的時候,手機和電腦剛普及,也還沒有電子書,閱讀還在紙質書上做筆記,那時的電子設備及移動終端更多承載的是搜索、部分信息溝通的功能,人們的認知主要還是通過紙質的媒介獲得。但10多年之后,移動設備的飛速發(fā)展,不但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還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感受及思考周圍事物的方式。智能手機和其他手持設備已成為生活中最常見的記錄、拍攝、溝通及工作的工具,小小的屏幕正在改變著我們,刷新著人們的認知。
在屏幕的世界里,人們低頭沉溺其中,更多時候處于一種上癮的狀態(tài),所謂上癮是指在情境暗示下產生的無意識行為,在進入多屏幕觀賞時代的今天,工程師們憑借電子屏幕上區(qū)區(qū)幾個編碼字符就能影響用戶的習慣、控制用戶的思維。而人們也不自覺地或者說自愿被屏幕所“綁架”,時不時刷新下微信、微博、臉書或打一局王者榮耀……時間就這樣被一點點碎片化和稀釋掉,屏幕生存時代,人們不愿讀長篇大論,更不愿去碰觸深刻的哲思。人們的閱讀、認知、對世界的理解和介入等很多方面是通過屏幕獲取的,同時也通過屏幕去表述。所以,隨之而來折射出一個碎片、斷裂、通俗、易懂,甚至不愿走出舒適區(qū)的一種價值觀。
藝術家是一個極其敏感的群體,往往對這樣的社會革新和價值觀有著異常敏銳的思考,并致使其在藝術觀念、圖像、媒介上進行著不斷的實驗和探索。
此次展覽以“透鏡”為主題,邀請29位來自珠三角、港澳臺及全國其他地區(qū)的藝術家,圍繞“透鏡”主題,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以屏幕媒介直接或間接表達在被科技無限大介入的時代,藝術與屏幕媒介之間的認知、思考與實驗,為藝術界和觀眾提供了技術發(fā)展給藝術帶來的新視域和新感知。藝術家運用屏幕或類屏幕的媒介方式,表達他們對藝術和社會的反思、態(tài)度和超驗的想象。從中不僅可以看到科技的進步和新興藝術的崛起,也為傳統(tǒng)審美、創(chuàng)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課題和考驗,同時,也無時無刻地提醒我們改變觀看和審視藝術的方式。
Media (Screen) Change the Way of Viewing
Sun C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