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要】廈門大學(xué)王珉教授的《美國本土音樂印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介紹美國音樂的專著,該書運用詳實的歷史素材、專業(yè)的學(xué)術(shù)分析、幽默的寫作風格為音樂愛好者們提供了一餐豐盛的精神食糧。
【關(guān)鍵詞】美國本土音樂;風格特征;歷史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王珉教授的《美國本土音樂印象》一書中,沒有一板一眼的如教科書般的語言,也沒有直述音樂形式或內(nèi)容,沒有刻板的條目與寡然無味的圖說音樂,而是從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各路“外來戶”與美國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作為線索,潛移默化地將印第安音樂舞蹈、黑人音樂、歐洲移民音樂等做了梳理。從文化背景到音樂形式,循序漸進,毫無突兀之感。讓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一本全方位對美國本土的印第安人、黑人、白人的音樂及其來源、生長環(huán)境做了充分解釋,既充滿閱讀樂趣,又不乏專業(yè)知識的書籍。
一、以風趣幽默為基調(diào),帶來枯燥音樂史的新感覺
擺脫了教科書式的說教,每一種類型的音樂都能娓娓道來,讓人既有閱讀的快樂,又充滿好奇的期待下一頁。文中不乏“囧”、“先瘋派”、“權(quán)利超男”這樣的時髦詞匯,正是這樣符合年輕人閱讀趣味和直接明確接地氣的表達方式,讓筆者對著這樣一本厚厚的本以為難啃的書籍,一讀不可收拾。誰說歷史非要“那樣”學(xué)?誰說音樂只有哆唻咪?打開本書的前言,你就發(fā)現(xiàn)了作者文筆的魅力,他說“題目聽起來赫然有點大,筆者為此也鬧心。但還是決定將就著吧”,一個看似不用心的“將就”,卻有著最用心的“講究”,正因為如此作者沒有將此書定義為“專業(yè)教科書”,而是“一本有關(guān)美國早年本土音樂的趣味讀物”,其用詞幽默,文筆犀利,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趣味”讀物。然而正是一本所謂的“趣味讀物”,卻比專業(yè)教科書更不勝繁雜地講述了美國音樂的來龍去脈,讓讀者通過一章章的閱讀,深入的走進了美國,走進了美國音樂的前世今生。
二、以尊重史實為根本,編織豐富多彩的美國本土音樂
本書的安排布局是從美國本土音樂的幾支重要血脈——印第安、黑人、移民音樂等角度,分別闡述并集合成為真正的“美國本土”音樂。本文的第二章“不占老美血緣的印第安音樂”中,從章目引出一個矛盾的主題——既屬于美國本土音樂又與美國人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印第安音樂,即北美原住民音樂。在對美國大兵與印第安人的戰(zhàn)爭對抗中,引出了其音樂與舞蹈,闡述了其音樂舞蹈與信仰、宗教、圖騰崇拜的關(guān)系,也通過事例說明了其所表達的深層精神含義。第三章“流淌在黑人血脈里的音樂”中,作者也用了大量的圖片、數(shù)據(jù)、書籍引言以及各大圖書館、博物館館藏文件,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豐富、詳實、活色生香的歷史畫面。通過閱讀,你甚至能感受到在押運黑奴的船上,他們怎樣用家鄉(xiāng)的音樂哀嚎、渴求生命的希望,感受到種植園中被奴役的可憐的黑人們,如何用音樂、鼓語號召同伴進行一場飛蛾撲火般的抗爭。感受到由于善用音樂使自己的命運稍微得到眷顧,而不必太過悲慘的那點小幸運。在本文的第四章“英格蘭后裔的音樂創(chuàng)意”中,除了我們所熟悉鄉(xiāng)村音樂外,作者從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在費城出席競選美國總統(tǒng)大會上的演講,引出吉姆·克羅,引出了黑人滑稽戲。這與我們所熟識的“爵士”、“布魯斯”等所謂美國本土音樂有所不同,然而事實上,這樣黑面人游藝表演,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本土音樂。本書中每一章的內(nèi)容,都這樣讓人覺得既真實、又充滿畫面感。
三、以歷史、戰(zhàn)爭、政治、藝術(shù)為視角,展示音樂與文化的多重關(guān)聯(lián)
這樣看似好像不是一本音樂書的音樂書,講歷史、講戰(zhàn)爭、講政治、甚至配油畫、攝影的插圖。但這正是當下觀察世界音樂所缺乏的視角與資料。套用文中奧巴馬的信言“自由不是憑空而來的”,音樂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作為文化的表象,攜帶著母體的DNA表現(xiàn)于世。作者在每章的開始都不厭其煩地講述歷史,甚至為英國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收購的煙草如何在英國興風作浪也花費上一定的篇幅,到種植園的奴隸制度,再到販奴船上的歌曲,沒有多余的冗繁的章節(jié),反而讓人自然地進入某音樂類型起源的那個前因后果,熟悉音樂類型產(chǎn)生的土壤和特點,加入這些知識點的概括介紹使得文章更具有幾分可讀性,而不同于教科書般,沒有音樂之外的知識點,即使有,也是地理環(huán)境一章,政治背景一章,人文風俗一章,讓人讀來,既覺得不知其所云又不了解其中的聯(lián)系。作者不吝惜筆墨,洋洋灑灑不厭其煩地敘述著北美音樂的來龍去脈,如在第三章“流淌在黑人血脈里的音樂”中,作者不惜用了五節(jié)的文筆對黑人奴隸進行歷史描述,而這樣的寫作思路,自然地帶入音樂,大量的篇幅并未讓人感覺跑題,而是通過這樣長篇的“跑題”詳解,使讀者對于美國黑人音樂有了從未深入的理解。并且更沉下心來,仔細地聆聽那些發(fā)自靈魂的哀聲與寄托。
本書中還穿插了大量的圖片、畫作,增加閱讀樂趣的同時,通過這些圖片也為作者的文字帶來了更為詳實的有理有據(jù)的補充說明,本書既可作為世界音樂的入門書,又為我國貧乏的世界音樂研究注入一絲清流,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打開世界音樂的一扇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對于文中所提到的印第安的傳統(tǒng)舞蹈,披巾舞、戰(zhàn)爭舞等。帕瓦儀式,黑人奴隸音樂中的兩步舞等,如果作者在能力范圍內(nèi),附上音樂碟片,或以MP3、音樂錄影帶等形式,讓讀者在閱讀書中內(nèi)容的同時,也能一覽音樂風采,更增加感性認識。當下,關(guān)于世界音樂的各類教材,種類繁多,但相同的內(nèi)容、重復(fù)的介紹,讓人倍感疲乏無味,反倒是這樣一本是為音樂學(xué)生撰寫的專業(yè)教科書,而是一本有關(guān)美國早年本土音樂的趣味讀物,一本剛好及格的音樂文化科普漫談”來得那樣別有滋味,又別有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