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偉薇
摘 要:隨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高師院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面臨著學生不閱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和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等教學困境,文章試圖結合教學實際和教學反思,從學生加強文本閱讀、教師豐富教學方法、課程強調作品人文精神、突顯師范性等角度出發(fā),進行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策略的探究。
關鍵詞:高師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師院校語文教育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通過這門課程,學生可以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軌跡和主要成就,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但隨著整個社會環(huán)境的變革,文學成為社會的邊緣,學生對文學興趣的銳減、課時量不斷縮減等,這些因素都造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種種尷尬困境。
二、高師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困境
首先是閱讀危機。在現代社會中,文學已經處于邊緣,整個社會已陷入全面閱讀危機。據統(tǒng)計,中國人均閱讀量是每人每年平均6本書。即使是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也沒有熱情讀原著,他們更習慣通過讀教輔去了解中國文學。還有一方面是閱讀方式的改變,中國進入了“讀屏時代”。即使閱讀,很多人熱衷淺閱讀,看作品只奔結尾,不看細節(jié)。文學是文學史、文學作品的點線結合,閱讀作品是掌握作家作品特色和整個文學史脈絡的基礎。不讀作品,不閱讀文本,這勢必會造成現實中的教學困境,影響教學效果。
其次是學生學習興趣不足。高師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更趨向職業(yè)化、技能化、實踐化,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和畢業(yè)后適應社會的能力。為此,高師院校為語文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聲樂、美術、書法等實踐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這些課程能在短時間內展現出教學成果。比如學生學的紙花藝術,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自己能折一束玫瑰花等。相比較而言,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理論性太強,學生學習成就感不強,因此興趣也不大。
最后是教學模式的不匹配。高師院校教授專業(yè)課的老師,自身學習和研究比較注重學術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他們會更注重“史”的線索,因而教授方法會以傳統(tǒng)講授為主。但是高師院校學生本身知識積累不夠扎實,知識面不夠廣,單純以傳統(tǒng)講授為主的教學無法吸引學生進入課堂,學生是無法體會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魅力的。原本充滿人文精神的文學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論課,學生會失去對文學的興趣。力是相反的,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會影響教師的講課,這樣就陷入了無限的死循環(huán)。
三、高師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策略探究
首先,教學方法要多樣化。針對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我們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說這個體裁的作品一般篇幅較長,老師講授小說作品時,可以提前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去閱讀文本,在課堂上講述小說的故事梗概,并采用了分組討論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充分交流,集體探索問題,這樣可以提高了學生自覺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如魯迅的《阿Q正傳》,學生提前閱讀文本,課上老師提出“阿Q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你如何理解精神勝利法”等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老師則搭架支點,引導學生全方面、多角度地去解讀阿Q。講授詩歌這種體裁作品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詩歌、朗讀資料等方式,讓學生融入詩歌的意境當中。如聞捷的詩歌《蘋果樹下》,通過播放鞠萍、張泉靈、文清的詩朗誦《蘋果樹下》,配上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的舞蹈和音樂以及優(yōu)美的畫面,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在講授話劇時,通過學生自導自演劇本中的關鍵情節(jié),讓學生直接去感受到話劇舞臺帶給人的美的享受,如經典話劇《雷雨》和《茶館》。在講授散文時,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讓學生慢慢領會散文的美。
其次,學生閱讀文本是關鍵。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學生對作品的閱讀和體會,教師是無法替代的,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在閱讀中,學生和作家進行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在對話中了解作品,凈化人格,升華感情。在教學中,學生必須讀原著?,F當代文學史中作品十分豐富,學生不可能涉獵每部作品。所以我們應該在學生剛接觸這門課時就給他們列出必讀書目以明確閱讀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實踐。在明確閱讀書目之后,可以指導學生精讀、泛讀等閱讀方法,另外,在文本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可推薦一些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經典,如《邊城》《芙蓉鎮(zhèn)》《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這是一種相對比較直接而又輕松愉悅的理解作品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對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引導學生初步閱讀作品之后,可推薦一些參考資料給學生,讓學生對作家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再次,強調作家作品的人文精神,挖掘文學的深度魅力。一個作品能成為經典,打動不同時空的作者,大多是因為這些文學作品描寫了人性,探討了人類人生的永恒話題。中國現當代文學體現的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追求人道情懷。如魯迅先生提出“立人”思想,批判中國國民的弱根性;老舍先生《駱駝祥子》中探討了都市文明對美好人性的扼殺;沈從文先生作品中供奉的是大都市已經喪失的“人性”;孫犁作品中推崇的是戰(zhàn)爭背景下人性的美好;中國當代作家余華《活著》等展示的是對生命的思考,等等。在教學內容上,應該注重挖掘作家及其作品中彰顯出的人文精神,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熱情,也能鑄造學生堅強的心理素質。善于抓住作品中表現出的愛國精神、民族情感喚醒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讓學生懂得真善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突顯師范性。如果在專業(yè)課中突顯和滲透師范性,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專業(yè)課的重視,也可以促進學生“師范性”的提高。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講述中國現當代文學不同體裁作品時,穿插語文基本的文體知識等加深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開展虛擬課堂,安排學生充當教師角色,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為日后教學實踐奠定扎實的基礎;大學教材和小學語文教材相結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很多課文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會涉及。比如現代散文中我們會講到朱自清,而小學課本中選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匆匆》;中國現代小說中我們會說到老舍,而小學課本中選有老舍的散文《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深入簡出地講解這些小學語文課文。專業(yè)課突顯、滲透師范性,使得現當代文學史這門課不僅具有理論性,更具有實踐性,當然這是需要不斷向前摸索和研究的。
四、結語
中國現當代文學已經出現一百年的時間,因它充滿人文精神,探討人性而被眾多讀者喜歡。當它作為高師院校語文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時,當眾多現當代文學作品連成線構成文學史時,這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加上整個社會文學的邊緣化,勢必會造成高師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困境。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現當代文學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它是有時代價值的。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04(2).
[2]謝 輝.普通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