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音,王 紅,路開宇,仲 懿
(1.河海大學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2.江蘇省南京萊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4)
基于CCA方法的黃河三角洲不同健康刺槐林的土壤屬性研究
宋 音1,王 紅1,路開宇2,仲 懿1
(1.河海大學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2.江蘇省南京萊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4)
通過對不同健康狀況(健康、中度枯梢、重度枯梢或死亡)刺槐林的生態(tài)調查、林下土壤采樣,分析了不同健康林地不同采樣深度(0~260 cm)的土壤屬性差異性及變化特征。研究結果表明:(1)土壤水分和鹽分含量在不同健康狀況刺槐林地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且隨著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水分、鹽分、粘粒含量和容重顯著地增加;(2)在相同健康狀況林地的不同土層間,只有土壤顆粒含量存在顯著性的差異;(3)隨著采樣深度的增加,土壤顆粒顯著變粗,土壤水分則顯著地減少(在健康林地)或增加(在重度枯梢林地),土壤鹽分則具有明顯的表聚性。采用典范對應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刺槐林的健康屬性與土壤屬性相關性大,且土壤水分和鹽分是影響刺槐林健康狀況的最重要的土壤屬性因素;由地下水位抬升而導致的土壤含水量增加是刺槐林退化的最重要因素。
土壤;屬性;健康狀況;刺槐林;典范對應分析法;黃河三角洲
Abstract: The soil properties ofRobiniapseudoacaciaforests with different health statuses (health, medium dieback, and severe dieback or death)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re studied through ecological survey and soil layer (0~260 cm) sampling based on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moisture and salinity contents amongR.pseudoacaciaforests with different health statuses, and the soil moisture, salinity and clay particle contents, as well as the soil bulk dens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ontinuous degradation ofR.pseudoacaciafores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ly in soil particle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 ofR.pseudoacaciaforest with the same health status.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soil layer depth, the soil particle siz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healthy forest land) or increased (in severe dieback forest land). The soil salinity was obviously accumulated in the topsoil. The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health status ofR.pseudoacaciaforest was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moisture and soil salinit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soil property factors affecting the health status ofR.pseudoacaciaforest. The increase in soil moisture content caused by the uprais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 for the degradation ofR.pseudoacaciaforest.
Keywords: Soil; Property; Health status;Robiniapseudoacaciaforest;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Yellow River delta
2.3 槐耳清膏對NCI-N87細胞相關自噬蛋白表達的影響 通過RT-PCR和Western blot對自噬相關蛋白Beclin-1、LC3-II、PTEN mRNA和蛋白水平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槐耳清膏作用 NCI-N87 細胞 24h 后,Beclin-1、LC3-II、PTEN mRNA水平和蛋白表達水平逐漸升高,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果見圖 1、圖 2、圖 3 及圖 4。
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由于受鹽漬化土壤限制,土地生產力低下,很多喬木樹種難以存活。由于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具有一定的抗旱、耐鹽堿能力,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始在黃河三角洲廣泛種植刺槐,黃河三角洲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地。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刺槐出現(xiàn)了大面積枯梢或死亡的現(xiàn)象。調查顯示,目前黃河三角洲刺槐林生長狀況較差,枯梢普遍,刺槐斷頂、枯梢及死亡的比率達41%,且隨著樹齡的增加刺槐枯梢率明顯提高[1]。調查發(fā)現(xiàn),隨著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增加,土壤特征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土壤密度、鹽分增加,多項養(yǎng)分指標、各種酶活性、微生物總量降低[2-3],由此導致土壤吸持、貯水能力的下降[4]。
對我國刺槐枯梢死亡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地方由于氣候、立地條件不一,枯梢原因也不同。吉林省刺槐枯梢死亡是由寒冷和干旱造成的[5];河北漳河林場刺槐枯梢死亡主要是由微地貌類型、土層厚度、林齡等原因造成的[6]。目前對黃河三角洲刺槐林衰退分析發(fā)現(xiàn),自1985年以來,研究區(qū)氣溫呈明顯升高趨勢,高溫加劇樹木蒸騰、土壤水分蒸發(fā),因此,刺槐可能因干旱缺水而衰退[7];對比健康林和衰退林的土壤特征,發(fā)現(xiàn)刺槐枯梢可能是由土壤鹽堿化引起的地力衰退造成的[2]。林木根系特別是細根,作為植被吸收土壤水分和養(yǎng)分的主要器官,其分布空間直接影響到林木擁有土壤水分和營養(yǎng)空間的大小。刺槐在遺傳上雖然屬于淺根性樹種(其根系主要集中在40~60 cm土層),但在黃河三角洲,刺槐的根系最深達210 cm,在深層也有較多分布[8]。這是因為研究區(qū)處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春季干旱,而這時刺槐的耗水性又特強[9],為了能利用深層土壤水分,根系向下生長;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地下水位抬升,處于低洼、排水狀況不好區(qū)域的刺槐根系就會浸泡于較高鹽分含量的土壤溶液中,根細胞發(fā)生脫水或生理干旱,這可能也是引起刺槐枯梢的原因[8]。
3.1不同健康狀況刺槐林下土壤屬性差異及相關性分析
數(shù)量生態(tài)學典范對應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方法是利用綜合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來反映兩組指標之間的整體相關性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能從總體上把握兩組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13]。該方法能在由環(huán)境因子特征變量構成的空間上,對環(huán)境變量和物種數(shù)據(jù)等進行排序作圖,在同一排序圖上反映群落、生物種類與環(huán)境三者或兩者間的關系,是分析生物群落與環(huán)境因子間復雜關系的有效工具[14],被廣泛地應用于生態(tài)質量評價[15]。
為了驗證立地因子是否是影響刺槐生長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已有的刺槐遙感健康狀況分類的基礎上,對不同健康狀況的深達260 cm林下土壤剖面進行分層采樣,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和根系垂向分布特點,探究了刺槐退化枯梢的原因,以期為區(qū)域防護林建設、植被更新及重建提供科學依據(jù)。
此次研究結果指出了,CTn T陽性組病變率大于CTn T陰性組,P<0.05;CK-MB陽性組病變率比照CK-MB陰性組,P>0.05,符合任煥民等[6]研究結果。
11月20日,職業(yè)打假人王海在微博公開舉報美團涉嫌非法經營二次清算,稱“美團涉非法經營支付業(yè)務,可被挪用或吃利差的資金高達70億元”。中國支付清算協(xié)會官網顯示舉報已經受理,正在調查中。
2.1刺槐健康狀況的分級
根據(jù)美國農業(yè)部林業(yè)局的樹冠條件分級向導[18],用5個樹木活力指標(葉片透光度、冠幅、郁閉度、死亡率、活冠比)來估量樣方內刺槐的健康情況;根據(jù)兩層采樣調查策略、5個樹木活力指標調查數(shù)據(jù)和林冠條件分類閾值[17],將刺槐的健康狀況分為三級:3級為健康或輕度枯梢;2級為中度枯梢;1級為重度枯梢或死亡。
2.2土壤垂直分層取樣
1.3.3 觀察指標與標本采集 開始治療當天記為d1,分別記錄d1、d4、d7、d10和d13各組小鼠體質量,觀察各組小鼠體質量變化。各組治療結束后處死小鼠,完整剝離腫瘤并稱取瘤質量,腫瘤標本取下后放入質量分數(shù)為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進行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及切片。
在林場北側有條東西走向的河流——神仙溝。我們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刺槐林的健康狀況與神仙溝流向一致,離河流越近枯梢程度越嚴重[19]。據(jù)此,我們在垂直于該河流的3種健康狀況刺槐林地,分別選擇了5個典型樣方,在每個樣方中間進行土壤采樣,將每個采樣點的土壤剖面分為8層:0~20、20~40、40~60、60~100、100~140、140~180、180~220、220~260 cm,分別在每層中心部位用環(huán)狀刀具獲取原狀土,記錄每層剖面刺槐細根(粗度小于2 mm)的分布狀況。采樣日期為2015年4月25~29日。
2.3土壤理化屬性測定及數(shù)據(jù)分析
分別采用環(huán)刀法和烘干法測定土壤容重(g/cm3)和土壤水分含量(%)[20]。用粒徑分析儀法測定土壤各粒徑(粘粒<2 μm,粉粒2~50 μm,砂粒>50 μm)顆粒的組成比例(%)。用電導率儀測定土壤電導率(土水比為1∶5,計量單位為μs/cm),間接反映土壤鹽分含量。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作圖。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方差分析(ANOVA)、多重比較分析(LSD比較法,P<0.05)和Pearson相關性分析。采用極差標準化法[21]對土壤屬性數(shù)據(jù)進行歸一化處理。
1)在考慮上、下層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將每一個上層元素與下層元素之間進行兩兩判斷,并構造出判斷矩陣B=(bij)n×m。
2011年的個稅改革,將“擴中、控高、提低”作為改革重點,當時劉克崮正在外地出差,看到征求意見稿,心想“壞了!”于是立刻找到相關部門,建議減少超額累進稅率的級距,降低最低邊際稅率。這一意見終被采納,超額累進稅率由9級減少為7級,最低邊際稅率由5%降到3%。
在忽略溫度、降水量等氣候差異,以及忽略風暴潮[10]、風災[11]、病蟲害等局部短暫影響的條件下,對不同衰退程度的刺槐個體進行同功酶酶譜分析,發(fā)現(xiàn)刺槐林衰退的主導因子并非遺傳因子[7]。發(fā)現(xiàn)影響黃河三角洲濱海平原地區(qū)刺槐生長發(fā)育的最重要的立地因子是土壤質地、地下水位和土壤含鹽量[12]。壤土是適于刺槐生長的土壤質地,刺槐根系要求土壤通氣排水良好;地下水位如果淺于1 m,則易爛根、枯梢,較長時間積水會引起刺槐死亡;當土壤含鹽量在0.3%以下時,刺槐能正常生長發(fā)育。由此推測,同一地區(qū)刺槐生長狀況的不同是由立地條件差異引起的。
用國際標準通用軟件CANOCO 4.5進行典范對應分析。分析規(guī)則:在由主軸1和主軸2構成的平面圖中,箭頭表征環(huán)境因子在平面上的相對位置,所處象限表征環(huán)境因子與排序軸的相關性正負,向量長短代表其與主軸的作用[22]。
方差分析顯示不同健康狀況刺槐林地土壤容重、水分、鹽分及顆粒含量都存在顯著的差異。LSD方法顯示土壤水和電導率在3種健康狀況林地間存在顯著差異,而土壤容重和顆粒含量只在重度枯梢林地與其它健康狀況林地間存在顯著差異,在中度枯梢林地和健康林地間無顯著性差異(表1)。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刺槐林的健康狀況與上述土壤理化屬性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表2)。土壤中砂粒含量越高,刺槐健康狀況越好;而其它土壤屬性則與刺槐健康狀況存在負的相關關系。土壤水分與刺槐林的健康狀況相關性最高,其次是土壤鹽分含量。土壤水分和鹽分含量越大,刺槐健康狀況越差,越容易枯梢乃至死亡。
表1 不同健康狀況刺槐林地土壤屬性方差分析和LSD分析結果
注:H、M和S分別指健康、中度枯梢和重度枯梢刺槐林地土壤。
表2 刺槐健康狀況與土壤屬性間的相關性
注:“**”表示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3.2相同健康狀況刺槐林地不同土層的土壤屬性差異及變化趨勢分析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α=0.05的顯著性條件下,土壤容重和土壤鹽分在健康和中度枯梢刺槐林下不同土層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性;土壤鹽分在重度枯梢林下不同土層間也無顯著性差異;而其它土壤屬性則在相同健康狀況刺槐林地不同土層間均存在顯著的差異(表3)。LSD分析顯示,在相同健康狀況林地中,只有土壤顆粒含量在不同土層間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其它土壤屬性則在不同土層間均無顯著的差異。
圖1是不同健康狀況林地歸一化的土壤屬性數(shù)據(jù)的垂直剖面變化趨勢。結果顯示:在α=0.01檢驗水準下,不同健康狀況林地砂粒含量都隨著采樣深度增加而顯著地增加,粉粒和粘粒含量則顯著地減少,土壤容重則無顯著性的變化趨勢;在健康林地,土壤水分隨著采樣深度增加而顯著地減少;在重度枯梢林地,土壤水分則隨著采樣深度增加而顯著地增加。土壤鹽分具有表聚性,健康林地土壤表層鹽分最高,枯梢林地則是土壤次表層(20~40 cm采樣深度)含鹽量最高。
表3 相同健康狀況刺槐林地不同土層的土壤屬性方差分析結果
3.3刺槐林地屬性與土壤屬性的典范對應(CCA)分析
為了直觀地反映研究區(qū)刺槐林地與土壤屬性之間的相互關系,采用典范對應分析法進行探討。以刺槐林地活力屬性(葉片透光度、冠幅、枯梢率、活冠比)作為生態(tài)變量,以土壤屬性(土壤水、容重、砂粒、粉粒、粘粒、電導率)作為環(huán)境因子,對114個樣本進行CCA分析,得出了刺槐屬性與環(huán)境變量的CCA排序軸特征值、生態(tài)變量與環(huán)境變量間的相關系數(shù)。
黃河三角洲(117°32′~119°10′E,36°56′~38°12′N)位于山東省東營市,位于暖溫帶半濕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區(qū),年降水量500~600 mm[4],其中雨季時的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蒸降比為3.5∶1。黃河三角洲自然土壤的成土母質是黃河沖積物覆蓋海相層的二元相結構。黃河沖積物主要來自中游黃土高原的古老耕作土,具有較高的有機質和養(yǎng)分含量[16]。由于近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來建造的,沖積物覆蓋海相層的時間短,底土含鹽量高,地下潛水受海水側滲影響,礦化度高,使得鹽漬化、次生鹽漬化土壤廣布,以鹽化潮土和濱海鹽土為主[4]。研究區(qū)中有4個人工刺槐林區(qū):孤島、馬場、黃河古道、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27.94 km2[17]。本次研究土壤樣品采自孤島林場,林場中大部分刺槐具有25年以上的樹齡。
圖1 不同健康狀況林地土壤屬性的垂直變化(數(shù)據(jù)歸一化至0~1)
由表4可知:生態(tài)變量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相關系數(shù)在前兩個排序軸分別為0.910和0.338;第一排序軸和第二排序軸累積解釋了研究區(qū)刺槐林空間分布的76.8%的變異;第一排序軸的蒙特卡洛顯著性檢驗值達344.411,所有排序軸蒙特卡洛顯著性檢驗值達59.540。以上結果說明CCA排序分析能較好地反映刺槐林地屬性與土壤屬性之間的關系。
2.4典范對應分析
從刺槐林地屬性與土壤屬性的CCA二位排序圖(圖2)可以看出:與樹冠枯梢率相關性的排序為土壤鹽分>土壤水分(土壤粘粒)>土壤容重>粉粒;pH值與樹冠枯梢率呈偏向正相關,但相關性不大;枯梢率、葉片透光度與砂粒呈明顯的負相關;刺槐林的冠幅、活冠比與砂粒呈正相關。從向量長度看,對環(huán)境因子正相關作用的排序為土壤水>土壤鹽分>粘粒(容重)>粉粒>pH值>砂粒,可見土壤水分和鹽分對刺槐屬性的影響很大。這些結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鹽分越高,則刺槐的健康水平越差。
表4 CCA排序軸的特征值以及生態(tài)變量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相關性
圖2 刺槐林屬性與土壤屬性的CCA二維排序圖
本研究區(qū)土壤水分具有明顯的干濕季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干季時土壤含水量低,濕季時土壤含水量增加[23]。本研究土壤采樣時間在4月底,正處于干季。通過地下水觀測井觀測,中度枯梢林地的地下水埋深為2.3 m。取土樣時我們發(fā)現(xiàn)重度枯梢林地地下水埋深僅為1.8 m左右,而健康林地的地下水埋深目測在3.0 m以上??梢姶袒绷值赝寥篮康拇怪狈植疾粌H與樹木健康狀況、土壤中樹木細根分布及林地蒸散發(fā)量有關,還與地下水位有密切關系。Sawada等[24]發(fā)現(xiàn)林下土壤含水量自表層向下呈減少趨勢。在本研究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健康林地的土壤水分大量集中在表層,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漸降低,靠近地下水位線附近時逐漸增加,所以中間層(60~120 cm)根系量最少,土壤水分含量也最低(圖1);枯梢林地則無此規(guī)律;重度枯梢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隨著采樣深度增加反而顯著地增加(圖1)。高善明等發(fā)現(xiàn)由于研究區(qū)地下水礦化度普遍較高,土壤質地以輕壤和中壤為主,地下水埋深(干季)小于3 m的地區(qū),土壤水毛管作用強烈,在強蒸發(fā)作用下潛水蒸發(fā),鹽滯留于地表[16]。土壤水分會間接地影響土壤鹽分含量;地下水埋深越淺,林地土壤水分和鹽分含量就會越高。據(jù)調查,重度枯梢林地距北側河流(神仙溝)的距離在100 m以內,受河水側滲影響,加之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地下水埋深較淺,土壤含水量高,土壤鹽分積累量也高,土壤表層含鹽量也越高;隨著與河流距離的增加,地下水埋深逐漸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含鹽量也降低。因此土壤水分與土壤鹽分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2)。
1、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覺。2、收銀員說:沒零錢了,找你兩個塑料袋吧!3、你的手機比話費還便宜。4、路漫漫其修遠兮,不如我們打的吧。5、別人裝處,我只好裝經驗豐富。6、不怕偷兒帶工具,就怕偷兒懂科技!7、失敗不可怕,關鍵看是不是成功他媽。
黃河三角洲地區(qū)鹽漬化、次生鹽漬化土壤廣布[25]。鹽漬化會造成土壤物理性狀變差,降低土壤中養(yǎng)分的有效性及林木根系對養(yǎng)分的吸收性能。鹽脅迫會對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動產生負面影響[26]。因此土壤鹽漬化會降低植被的活力甚至引起植被死亡。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刺槐的健康狀況與土壤含鹽量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2)。
土壤質地決定了土壤的孔隙度和透水性,因而會對水分和鹽分的遷移、累積產生影響[27]。砂土層的土壤粒間孔隙較大,對土壤水、鹽的上移及表層聚集具有明顯的阻隔效應,而黏土層有良好的保水和隔鹽能力,對表土積鹽的抑制效果顯著[28]。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砂粒含量高的刺槐林生長健康,而當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后,刺槐林容易枯梢退化(表2);中度和重度枯梢林地土壤次表層(20~40 cm深)的含鹽量最高,這可能與植被生長、根系分布及其吸水有關。
Firstly,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DF)for the stored N observations are computedbased on the law of total probability.
McDowell等[29]認為干旱是引起全球大范圍森林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樣,水分過多也會導致森林退化。如在西班牙溫帶落葉林[30]、亞馬遜原始雨林[31]和北美洲東北橡樹林[32]都存在這一現(xiàn)象。過多的土壤水分會造成植物根部缺氧,使根部的呼吸受阻[33-34];會使土壤的通氣性變差,降低植物的光合效率,導致碳饑餓[30]。我們對黃河三角洲孤島林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含水量與刺槐的健康狀況間的相關系數(shù)達到-0.90(表2);對故道林場的野外生態(tài)調查也發(fā)現(xiàn),處于山坡的刺槐生長健康,而處于山溝的則中度或重度枯梢,其原因就在于山溝的土壤水分較多,不適于刺槐生長。張金池等[35]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低洼地刺槐生長比高平地和堤坎處的要差。因此土壤水分可能是影響刺槐健康狀況的首要因素,且人為活動不當會惡化刺槐林的生長狀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1)健康與退化的刺槐林下土壤屬性具有顯著的差異,且隨著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水分、鹽分、粘粒含量和容重明顯增加;(2)在相同健康等級的不同土壤采樣層間,只有土壤顆粒含量存在顯著性差異;(3)在相同健康等級林地下,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土壤砂粒含量明顯增加,土壤水分在健康林地減少,而在退化林地則增加;土壤鹽分具有明顯的表層聚集性;(4)典范對應分析法能較好地模擬土壤屬性對刺槐屬性的影響大小,反映出土壤含水量和鹽分對刺槐健康狀況的影響較大。
[1] 劉慶生,劉高煥,黃翀.黃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枯梢調查統(tǒng)計分析[J].林業(yè)資源管理,2011,79-83.
[2] 馬風云,白世紅,侯本棟,等.黃河三角洲退化人工刺槐林地土壤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8(2):74-79.
[3] 張建鋒,邢尚軍.環(huán)境脅迫下刺槐人工林地土壤退化特征研究[J].土壤通報,2009,40(5):1086-1091.
[4] 夏江寶,許景偉,李傳榮,等.黃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態(tài)特征[J].水土保持通報,2010(6):75-79.
[5] 趙云,鄭太晶,任曉光,等.刺槐干梢與氣象因素的關聯(lián)分析[J].吉林林業(yè)科技,1997,129:24-26.
[6] 王全元,張書桐.刺槐人工林干梢原因調查初報[J].河北林業(yè)科技,1982(4):14-17.
[7] 秦永建.濱海鹽堿地刺槐林生長衰退機理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33-40.
[8] 侯本棟.黃河三角洲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特征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07.
[9] 李鵬,趙忠,李占斌,等.渭北黃土區(qū)刺槐根系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5,14(3):405-409.
[10] 劉慶生,劉高煥,姚玲.1992年特大風暴潮后一千二自然保護區(qū)人工刺槐林地動態(tài)變化分析[C]//尚宏琦,駱向新.第三屆黃河國際論壇論文集:流域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河流三角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維持(第二冊).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131-136.
[11] 曹幫華,張玉娟,毛培利,等.黃河三角洲刺槐人工林風害成因[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23(8):2049-2054.
[12] 梁玉堂,龍莊如.刺槐栽培理論與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
[13] 吳雪梅.基于CCA方法的于田綠洲土壤鹽分特征研究[J].中國沙漠,2014,34(6):1568-1575.
[14] 張金屯.數(shù)量生態(tài)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71-178.
[15] Braak T. The analysis of vege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b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J]. Vegetatio, 1987, 69(1/3): 69-77.
[16] 高善民,李元芳.黃河三角洲形成和沉積環(huán)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17] Wang H, Pu R, Zhu Q, et al. Mapping health levels ofRobiniapseudoacaciaforest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using IKONOS and Landsat 8 OLI image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5, 36(4): 1114-1135.
[18] Schomaker M E, Zarnoch S J, Bechtold W A, et al. Crown condition classification: a guide to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J]. Gen Tech Rep, 2007, 22-25.
[19] Wang H, Zhao Y, Pu R, et al. MappingRobiniapseudoacaciaforest health conditions by using combined spectral, spatial, and textural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IKONOS imagery and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 [J]. Remote Sensing, 2015(7): 9020-9044.
[20] 張萬儒,許本彤.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4:16-38.
[21] 徐建華.計量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3.
[22] 王華,楊樹平,房晟忠.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與環(huán)境因子的典范對應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6(2):544-552.
[23] Gao P, Yang H L, Zhang G C, et al. Correlation of eco-hydrographic benefit and height increment ofRobiniapseudoacaciastand with climatic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of China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 19(3): 215-218.
[24] Sawada H, Araki M, Chappell N A, et al. Forest environments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J]. Springer Verlag, 2007, 36-44.
[25] 王紅,宮鵬,劉高煥.黃河三角洲多尺度土壤鹽分空間分異[J].地理研究,2006,25(4):649-658.
[26] Zhu J K. Plant salt tolerance [J]. Trends Plant Science, 2001(6): 66-71.
[27] Archer J R, Smith P D. The relation between bulk density,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and air capacity of soils [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72, 23(4): 475-480.
[28] 余世鵬,楊勁松,劉廣明.易鹽漬區(qū)粘土夾層對土壤水鹽運動的影響特征[J].水科學進展,2011,22(4):495-501.
[29] McDowell N, Pockman W T, Allen C D, et al. Mechanisms of plant survival and mortality during drought: why do some plants survive while others succumb to drought? [J]. Tansley Review New Phytologist, 2008, 178: 719-739.
[30] Rozas V, García-González I. Too wet for oaks? Inter-tree competition and recent persistent wetness predispose oaks to rainfall-induced dieback in Atlantic rainy forest [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2, 62-71.
[31] Laurance S G W, Laurance W F, Nascimento H E M, et al. Long-term variation in Amazon forest dynamics [J].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009, 20: 323-333.
[32] McEwan R W, Dyer J M, Pederson N. Multiple interacting ecosystem drivers: toward an encompassing hypothesis of oak forest dynamics across eastern North America [J]. Ecography, 2011, 34: 244-256.
[33] Fan C C, Su C F.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root-reinforced soils subjected to shear [J]. Plant and Soil, 2009, 324(1-2): 57-69.
[34] Davidson E A, Elizabeth B, Richard D B.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as independent or confounded factors controlling soil respiration in a temperate mixed hardwood forest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8, 4(2): 217-227.
[35] 張金池,胡海波,李大江.蘇北淤泥質海岸主要造林樹種根系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92,16(1):35-40.
(責任編輯:黃榮華)
StudyonSoilPropertiesofRobiniapseudoacaciaForestunderDifferentHealthConditionsinYellowRiverDeltaBasedonCanonicalCorrespondenceAnalysis
SONG Yin1, WANG Hong1, LU Kai-yu2, ZHONG Yi1
(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2. Nanjing L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in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4, China)
S714.2
A
1001-8581(2017)10-0048-06
2017-06-2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河三角洲刺槐林健康時空變化成因及模擬”(41471419)。
宋音(1993─),男,江西瑞金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土壤屬性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