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
很多家長用:懲罰和訓斥的方式來讓孩子遵守規(guī)則。這樣的做法,讓孩子心中充滿了怕和恨。如何給孩子良好的正面管教?如何能夠既讓孩子遵守規(guī)則,又不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下面介紹一些用正面管教代替懲罰、責罵的好方法。
正確認識懲罰的后果
懲罰原本是以讓孩子改正問題為目的,卻常常最終成為家長發(fā)泄自己情緒的借口。家長痛快了,孩子卻受傷了。
懲罰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敵意、仇恨、抗拒、罪惡感、沒有價值感、自憐。
孩子在懲罰中會把精力分散到如何報復(fù)家長上面,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不利于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懲罰作為一種行為是會被孩子效仿的,“以強欺弱”會成為他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懲罰,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nèi)疚感,他們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復(fù)自己的錯誤。
一個孩子應(yīng)該經(jīng)歷自己不當行為帶來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罰。讓他感到,在一個相互關(guān)心的親子關(guān)系中,是沒有懲罰的。
代替懲罰有技巧
轉(zhuǎn)移注意力。把孩子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幫助家長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此方法適合:不太嚴重或者偶然性的問題。
案例1:孩子在超市里隨意拿貨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長):“你再亂拿,看你爸爸來了,怎么收拾你!”“你亂拿東西等下人家把你抓走!”
正例(家長):“寶貝,我們?nèi)タ纯唇裉斓耐聿褪巢陌桑俊?/p>
“寶貝,你來幫我挑三個最紅的蘋果吧!”
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聽到不同立場的表達,讓孩子了解問題本身的影響。此方法適合:行為的后果比較嚴重,需要及時予以糾正、明確態(tài)度的問題。
案例2:孩子在超市里跑來跑去。
反例(家長):“再亂跑我就打死你!”
“別亂跑!老老實實待著!”
正例(家長):“你知道嗎,我不喜歡你這樣。你在過道亂跑會打擾到別人,影響別人買東西?!?/p>
表明你的期望。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并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此方法適合:問題影響不大,屬于主觀上非故意行為。
案例3:孩子把從家里帶出去的東西弄丟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東西弄丟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下次不準再拿東西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下次能讓它和你一起回家!”
提供選擇。提供給孩子合理的且我們能接受的選擇,給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強迫感。本方法適合:行為相對頑固,但有可替代的選擇的問題;也可以用于引導(dǎo)孩子開始某種行動的建議。
案例4:孩子在看電視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長):“趕緊洗澡,你再不過來,我就關(guān)電視了!”
“你聽見了沒有!再看以后都不準看電視!”
正例(家長):“現(xiàn)在是洗澡的時間,你可以再看五分鐘過來洗澡,然后晚上就不能再看了,也可以洗完澡再看二十分鐘。你覺得哪個更合適?”
給孩子機會: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這個方法適合:由于無知而導(dǎo)致的失誤,需要補充孩子相關(guān)常識的事件。
案例5:孩子用水彩筆畫畫時,把沒蓋筆帽的筆放在沙發(fā)上,染了一大片顏色。
反例(家長):“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別用水彩筆了!”“一天到晚凈給添亂,回屋反省去!”
正例(家長):“你看到了嗎,沒有蓋筆帽所以沙發(fā)都染花了,你需要和我一起洗沙發(fā)墊,以后用完筆就把筆帽蓋起來,放在桌上。”
采取行動。對于反復(fù)建議多次的問題仍然沒有改正,可以采取適當?shù)男袆?。本方法適合:相對嚴重的原則性問題,特別是“屢教不改”的問題,需表明正確的原則。
案例6: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反復(fù)玩弄桌上的物品,不專心。
反例(家長):“讓你專心吃飯聽見了沒有!~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吃飯的時候不準亂動!”
正例(家長):“寶貝,吃飯的時候就需要專心吃飯!”數(shù)次勸說未果,把桌上附近的東西拿遠,說:“吃飯時候應(yīng)該專心,吃完飯你可以隨便玩這些東西?!?/p>
允許試錯。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這樣的方法適合: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觀意識的行為,即“明知故犯”的行為,需要承擔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7: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車。
反例(家長):“別在上面玩,都是油!聽見沒!是不是要我沒收才行!”
正例(家長):“桌子上還有很多吃飯灑的湯和油,把小汽車都弄臟了,你要負責把它們洗干凈!”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規(guī)則是需要的,孩子需要去學習和尊重家庭里的規(guī)則。但用懲罰和訓斥的方式讓孩子遵守規(guī)則,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怕和恨。他也會因為害怕而暫時遵守規(guī)則,一旦有機會,他還是會去破壞規(guī)則、叛逆或者疏遠父母。只有用愛的方式去給孩子規(guī)則,孩子感受到規(guī)則是愛的一部分,才會心甘情愿的遵守。
建立管教的要點
當和孩子發(fā)生沖突時,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對抗,不要以為用武力和權(quán)威壓制孩子就是勝利。而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尋找一種方法,讓我們的個人需求都得到尊重。
在氣頭上時,暫時不要開始“解決問題”,當自己足夠冷靜時再開始。發(fā)脾氣、叉腰瞪眼,都不會讓孩子真正的改變。
在與孩子商量方案時,不要對孩子說:“你的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記錄每個想法,讓想法得到尊重。
當一個計劃執(zhí)行一段時間后,貫徹不下去,可以選擇回到老路,也可以選擇再做計劃。
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來商量解決問題,可以用便條方式表達我們的想法(適合相對較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