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芳
在閱讀教學中,幼兒應該成為閱讀討論活動中的主人,幼兒應該積極主動地尋找并理解信息,通過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我們根據(jù)學前兒童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探索出一種閱讀教學的模式:教師讀幼兒聽→幼兒個性化地讀→親子共讀→集體討論,增大了幼兒的閱讀時間,擴大了幼兒閱讀空間,也使閱讀活動提供了多方的交流機會,增加了深度。
一、教師讀幼兒聽
大班閱讀討論活動旨在萌發(fā)幼兒的批判意識,所以活動的成功關鍵在于參與討論的幼兒要對討論的文本感興趣。因此,討論活動開展的第一步就是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圖畫書的故事,目的是與幼兒分享圖畫書精彩的故事與思想,引發(fā)幼兒閱讀故事和深入思考故事的樂趣。講故事的時候,既要避免教師照本宣科地讀或幼兒一動不動地聽,也要避免聽一個故事時,從開始“動”到結(jié)束。講故事需要掌握節(jié)奏,動靜交替,才不會讓講述者的表現(xiàn)喧賓奪主。只有故事講得有趣了,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思考和討論的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全班所有孩子都會喜歡同一個故事,因此我們一改以往“一刀切”的固有模式,在一個閱讀討論活動的周期中,通常給幼兒推薦三個故事。如在講《上面和下面》時,我們還講了《圖書館獅子》和《狐貍與兔子互道晚安》,這樣幼兒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參與討論,這樣的討論才能讓每一個討論者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討論活動中,才能發(fā)揮閱讀討論活動的價值。
二、幼兒個性化地讀
即幼兒自由閱讀。在教師講故事激發(fā)興趣后,幼兒進人自由的個人閱讀的快樂時光。為此,我們創(chuàng)設了每天10分種的自由閱讀時間,目的是讓小讀者們盡情地享受圖畫書的樂趣,建構(gòu)屬于自己的故事意義,產(chǎn)生個性化思考。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幼兒真正成為了閱讀的主人,并由此愛上了閱讀,樂于思考,在享受閱讀樂趣之余,培養(yǎng)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三、親子共讀
父母在幼兒的閱讀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親子閱讀中,幼兒才能夠得到“一對一”的閱讀引導,充分交流他們在閱讀中的疑惑和感想。但家長最大的困惑是不知如何高質(zhì)量地陪伴幼兒閱讀和討論故事。為此,我們設計了親子漂流讀,讓幼兒帶著問題回家與家長共讀,教師預設的問題對親子閱讀提供了隱性引導。如在《上面和下面》的教學中,當教師了解到幼兒一邊倒地支持野兔而否定大熊時,讓幼兒帶著“難道大熊就沒有可愛的地方嗎?”這一問題回家和父母進行親子共讀。這樣,在幼兒、家長和教師間構(gòu)建了一個立體的討論交流空間,不僅拓寬了幼兒的思路,還豐富了家長的閱讀指導技巧。
四、集體討論會
1.主要形式
集體討論會是在幼兒充分閱讀和理解故事的基礎上,讓幼兒在生生互動、師幼互動中逐步掌握多角度思考的方法。集體討論會的形式豐富多樣:可講、可辯、可訴說、可質(zhì)疑,主要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形式。
(1)讀者討論會
讀者討論會形式寬松,一般可以利用圖書館專用活動室的時間開展,如果幼兒園沒有圖書館時間,可以利用餐前飯后的時間,像和幼兒閑聊一樣,談一談大家喜歡的書,說說喜歡的理由和有趣的地方。3-6歲是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發(fā)展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的幼兒仍然習慣先有行為,然后再思考。在閱讀中也一樣,在每天10分鐘的自由閱讀中,大部分幼兒只是無意識地翻閱,自由討論則幫助他們從無意識閱讀走向意義建構(gòu)的閱讀,從只關注圖畫的細節(jié)到關注整個文本的敘事脈絡,逐步把他們零散、無序的思考歸于完整和有序。這就是讀者討論會的主旨所在。
同時,教師在組織讀者討論會時應該以讀者的身份參與其中,與幼兒進行平等的交流,允許任何見解(只要不觸碰到道德底線)的存在。討論的根本目的就是讓每個幼兒都能暢所欲言。教師盡可能做到少發(fā)言,多傾聽,及時記錄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和觀點,并找出幼兒的思維弱點,為教師設計和實施高結(jié)構(gòu)的問題導讀式討論、辯論會提供依據(jù)和思路。
(2)問題導讀式討論
問題導讀式討論是教師根據(jù)自由討論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話題設計開放式問題,用問題組,織整個討論,從廣度和深度拓展幼兒的思考的過程。問題導讀的關鍵在于教師預設的問題,有效的問題具有以下特點:問題應該是基于幼兒已有經(jīng)驗基礎上的問題。問題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從而推動他們進一步的思考。問題應該是結(jié)構(gòu)不良的、開放的問題,應該考慮從提升幼兒的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的角度進行設問,可以就幼兒思維的廣度、深度、準確性和公正性等方面提出問題。問題有利于幼兒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答案可以是多樣的,沒有固定答案。
如案例《上面和下面》中,當發(fā)現(xiàn)孩子在自由討論時一邊倒地贊成野兔而否定大熊時,教師就從事情的另一面提問題:“難道大熊就沒有可愛的地方?”應該注意的是,教師應避免提出基于事實的問題,即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問題,如“中國在哪個洲?”
(3)辯論會
如果在自由討論中教師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話題具有爭議性,或者有截然不同的兩派意見,就可以考慮用辯論式討論。如《阿利的紅斗篷》中,幼兒對是否應該剪羊毛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教師可以就此組織一個辯論會,讓幼兒的思考從無意識思考逐漸過渡到具有因果邏輯的思考。
2.集體討論會實施中教師的指導策略——穿針引線策略
教師在閱讀討論活動的組織和實施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活動中,我們既要充分給予幼兒討論的自主權(quán),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暢所欲言,又要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這一點主要通過預設問題來實現(xiàn)。閱讀討論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萌發(fā)幼兒的批判性思考,提升其思維品質(zhì)。根據(jù)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我們主要選取了清晰性、深度、廣度、重要性和公正性這五個標準來組織和實施高結(jié)構(gòu)的討論活動。
在閱讀討論中,教師首先提出幼兒感興趣的論題,在幼兒充分發(fā)表觀點的時候,適時根據(jù)幼兒的討論從五大思維標準方面進行提問和追問,把幼兒散漫的觀點進行歸納整理,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品質(zhì)。以《上面和下面》為例,在最后問題導讀式討論中,教師預設了三個問題,有效地組織和引導了幼兒的討論。具體為“大家都喜歡《上面和下面》這本書,說說喜歡的理由?!保◣椭變夯貞浌适聝?nèi)容,做到溫故而知新)“大家說了這么多喜歡的理由,那大熊和野兔你喜歡誰?”(聚焦討論主題,提升思維的重要性)“看來大熊和野兔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那么我們從大熊和野兔身上能學習到什么?”(拓寬幼兒的思維廣度,提升其思維的公正性。)
總之,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幼兒的討論,教師需要運用穿針引線策略,幫助幼兒開展批判性思考。問題不在多,而在于精,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問題一定能推動幼兒進一步的思考,使其思維水平在活動中得到持續(xù)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