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甄貞
摘要:在大數據背景下,政府可以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多的數據,提高了政府應急預警能力,但同樣大數據的發(fā)展也為政府輿論危機治理帶來一系列的挑戰(zhàn)。本文在分析輿論危機概念和危害的基礎上,重點就政府如何治理輿論危機展開詳細地討論。
關鍵詞:大數據;政府;輿論危機;治理
引言:從外部現狀來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文化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網絡安全成為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從內部發(fā)展環(huán)境來看,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各方利益主體的分化導致矛盾不斷凸顯,由此也引發(fā)了社會輿論向多樣化的趨勢發(fā)展,其中政府輿論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
一、輿論危機的理論分析
(一)輿論危機概念
對于輿論危機的定義,在學術界還未形成統一定義。為了更好地理解“輿論危機”的含義,可以對“輿論”和“危機”分別進行定義?!拜浾摗敝傅氖巧鐣妼τ谀硞€事件的看法和議論,這里的議論并不是某個個體的議論,而是可以代表多數人觀點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議論?!拔C”指的是某個個體或者組織陷入了某種困難境地,但是依靠個人力量無法掌控該處境的現象。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整合,可以對“輿論危機”做出如下定義:社會公眾對某個社會事件發(fā)表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言論,言論本身與事件存有偏差因而造成危機。在網絡化時代中,一旦出現了輿論危機,危機會隨著網絡傳播渠道迅速擴散,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穩(wěn)定性。
(二)輿論危機危害性
大數據時代中,輿論危機傳播速度很快,對社會秩序產生的沖擊也更大,輿論危機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政府形象遭受損害。大數據時代中,信息傳播渠道更多,傳播速度也更快,在應對社會突發(fā)事件時,如果政府決策失誤,或者處理方式不當,則可能損害了政府形象。比如在2011年發(fā)生的動車追尾事件中,鐵道部的發(fā)言人說出了“這是個奇跡”這樣的話語,迅速引起了公眾的不滿,政府也因此在公眾心中留下了消極作為的形象;(2)輿論危機如果不及時受到控制,則可能引發(fā)大范圍的暴力事件。輿論危機引發(fā)的暴力雖然不會對受害者身體上造成嚴重損傷,但是卻會深深打擊受害者的心靈。
二、大數據背景下政府處理輿論危機面臨的挑戰(zhàn)
(一)信息多源化降低了預警效率
在大數據時代中,數據信息來源十分廣泛,數據的復雜程度也在增加。這些信息既有來自于政府、企業(yè),也有來自于個體;既包括圖片文字信息,也包括語音、視頻信息等,信息多源異構性地增強,也為信息數據的分析、存儲帶來許多困難,進而降低了政府的預警效率。
政府預警效率取決于工作時間與工作量,工作量指的是政府需要處理分析的數據數量,工作時間指的是政府處理這些信息所要耗費的期限。政府要想提高處理信息的效率,提高危機預警能力,就必須短時間內從海量的信息資源中提取出有用信息,來減少信息工作量。除此以外,政府部門還需要縮短信息處理的時間,來盡快制定輿論危機治理方案。要想達到以上的效果,政府部門必須轉變傳統的管理思想,打破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完善數據存儲、分析技術,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
(二) 信息海量異體化影響部門之間的合作
大數據時代中產生的信息從數量上看十分龐大,并且來源于不同的主體。只有對這些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分析,才能充分發(fā)掘信息的價值。但是這些信息分散于不同部門中,這無形中為政府的信息搜集增加了難度。首先信息來源于企業(yè)、個體、政府等不同部門,要想將這些信息整合起來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是件困難的事情,要想實現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政府應當由管理者的角色逐漸向服務者的角色轉變其次從政府部門內部來看,每個職能部門分工不同,信息掌握量和類型也有不同,這就需要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對于前者,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屬于內部協調,相對比較容易一些。
(三) 信息價值度低影響了政府決策
雖然在大數據時代中,網絡中充斥著海量的信息資源,種類也比較多,但是這些資源的價值密度卻相對較低,其中有的資源對政府決策有價值,還有的資源對政府決策毫無價值可言,但是工作人員仍然需要花費時間去分析這些信息數據,這為政府工作增添了難度,同時也不利于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在遇到價值密度較低的信息時,政府無法全面了解掌握事件全貌,延誤了最佳決策實際,導致輿論越來越擴大化最終失去了控制。
三、大數據背景下政府處理輿論危機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開放型政府,提高數據公開意識
目前政府部門已經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建立開放型政府正是服務型政府的體現。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政府部門需要處理各種緊急突發(fā)的時間,輿論危機事件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政府部門有必要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讓群眾了解政府的各項信息,增強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任。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還應當樹立其數據意識,將數據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理由是傳統的政府決策中,決策者多依靠個人經驗主義,或者樣本的調查數據來做出各種決策,很容易導致決策的失誤。輿論危機本身就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危機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嚴重程度都會隨時發(fā)生變化,這就需要依靠大數據的變化來研究事態(tài)發(fā)展情況,進而做出相應的治理方案。
(二) 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加強日常監(jiān)控預警
政府部門是輿論危機的參與者,也是輿論批評的對象,因此政府是化解輿論危機的重要主體,必須肯定政府在輿論危機治理中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部門應當樹立其預警監(jiān)控的意識。不可否認,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政府部門需要深入挖掘數據的價值,對輿論危機做好預警機制。治理輿論危機不能僅是事后消極應對,更應當樹立積極主動的思想;其次,政府部門需要對以往的輿論危機形成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做好研究工作,同時也要了解政府部門最常用的處理輿論危機的渠道,多于專家學者進行溝通交流,在掌握規(guī)律基礎上制定預警方案。
(三) 尊重社會民眾意愿,達成多方協商共識
治理輿論危機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大眾的配合,因此政府部門應當做到尊重民意,通過與群眾協商的方式達成共識,降低輿論危機發(fā)生的頻率。首先政府部門應允許民眾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正是因為政府部門長期忽視了群眾意愿,才會導致輿論危機的爆發(fā)。政府部門應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分析民眾信息,根據信息數據變化來預測民意的走向;其次政府應當與民眾達成共識,即共同促進社會穩(wěn)定繁榮地發(fā)展。社會群眾應當有序參與到社會事件討論中,依靠大數據的支撐為政府部門的輿論危機評估提供科學參考。政府部門主動利用大數據技術回應民眾的意愿,監(jiān)控民眾對政府決策的反映,不斷調整政府治理輿論危機的方案。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政府在治理輿論危機的過程中應當認識到大數據技術的重要性,但同樣也要認識到大數據技術并不是萬能的,不可以隨便的濫用。在治理輿論危機的時候,仍然需要發(fā)揮每位政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把握輿論危機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對危機做出準確地預測,提高危機治理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曉楠,劉琛,景昭樂.論我國網絡公共危機的管理[J].商品與質量,2012,(9).
[2]底高揚.網絡輿論危機的生成機制與應對策略[J].科技傳播,2011,(4).
基金項目:河北行政學院年度項目(課題編號:2017XYKT052)。
(作者單位:河北行政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