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富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具體的教學問題,不過,并非任何教學問題都能成為研究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xù)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并系統(tǒng)地設計問題解決方案,日常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課題,教師的問題意識才上升為課題意識。課題意識指導下的問題解決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課題研究。
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將課題研究過程分成三部曲: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準確選題,做實兩件事:問題的篩選、課題的分析
篩選問題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從各級規(guī)劃課題中去篩選自己將要研究的問題;二是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重點和整個學校辦學理念與發(fā)展方向中去篩選。通過反思、統(tǒng)計、排序、提煉,從中找出普遍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形成研究課題。這叫問題課題化。
課題分析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剝竹筍”“包餃子”。
“剝竹筍”:變大為小,變粗為細,化宏觀為微觀,化抽象為具體,逐層解剖,讓課題所蘊含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屬性赤裸裸地呈現(xiàn)。將大課題變成一個個的小問題,逐一研究,逐一解決,這叫課題問題化。那么,怎樣“剝竹筍”呢?1是在層級上分解,繪制網(wǎng)絡管理圖。一個一級課題(總課題),3到5個二級課題(子課題),若干個三級課題(子子課題)。由此往下派生,各個教研組,每個教師就可以選定自己的研究問題(即小課題)。上一級對下一級有規(guī)范指導作用,下一級對上一級有支撐印證功能。二是在內(nèi)容上細化,形成“一組N拖”式:一組即一個總課題,N拖即N個子課題。實質上,“剝竹筍”式的課題分析往往不是孤立地應用某一種方法,而是將以上兩種方法綜合應用。
“包餃子”:化小為大,把小課題放在大環(huán)境中去設計,從局部著手,從整體著眼。研究的課題正如餃子里的餡,甚至可能是餡里的某一成分,它要與其它成分相互配合,還要借助“皮”才能生效。將大課題化小的思路是:從整體到部分,從總體著眼,從局部著手;把小課題做大的思路是:從部分到整體,從局部著手,從總體著眼。順逆結合,彼此滲透,相得益彰。
中期——周全設計,做實四件事:制訂方案、選用方法、收整材料、效果監(jiān)控
制訂方案。方案的制訂是自上而下的。先總,再分,再再分。首先是總課題拿出方案,為一級方案,規(guī)范指導下一級課題;接著是在總課題的框架下制訂子課題方案,為二級方案,以此類推,直到最基層的小課題研究計劃的拿出。上下一體,彼此呼應,形成一套方案集。這就是初始性成果。
課題研究方案制訂的基本要求:①提出問題:針對什么實際問題確立了課題?研究這個課題有什么實際意義?②研究內(nèi)容:界定題目中的關鍵詞,描述將要研究的內(nèi)容、重點、范圍、對象等。③實施辦法:一是起止時間的規(guī)劃,最好安排到周次,明確結束的時間;二是要明確每段時間要完成的研究任務,分別采取什么方法等。④成果及形式:一是過程性成果,課例、案例反思、故事等;二是最終成果,最好形成《×××研究報告》。⑤研究方案的修訂與調(diào)整:研究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隨時補充調(diào)整。只有深入研究之后我們才會更清楚地認識問題,更深刻地理解問題,更直接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修訂調(diào)整方案是必須的、必要的,而且應該伴隨研究過程的始終。
選用方法。從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基本的、教師易于把握和實施的行動研究。下面介紹幾種最常見、最適用的課題研究方法。①經(jīng)驗總結。通俗講就是從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梳理歸納提煉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②敘事研究?!皵ⅰ本褪菙⑹觯笆隆?,就是事件。它是用講故事的方式,追述還原自己親身經(jīng)歷或者所見所聞有意義的“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教學理論的感悟。在敘述的過程中,自己的“經(jīng)驗性教學”往往就轉變成了“反思性教學”“研究性教學”。③調(diào)查研究。它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地搜集和分析有關研究對象現(xiàn)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diào)查研究是最適合教師的一種研究方法。④個案研究。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具體研究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如一個學生就是一個課題,這就是對學生個人的個案研究。也可以是群體。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研究”,就是對于群體的研究。⑤思考分析。教育科研的本質是促進思考。因為教育科研是研究教育現(xiàn)象,探索未知的規(guī)律,以解決新問題。所以研究也好,探索也好,都是伴隨或依賴思考的??梢哉f,沒有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科研。課題研究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首先取決于思維的質量。當然,課題研究重在實踐,最終還是要落腳于實踐。但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處理好思考與實踐探索的關系,才能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
收整材料。主要是原始性和過程性材料(檔案)的收集整理。整個材料的匯總整理包括:“前期準備、過程性工作、后期跟進”等原始的、翔實的文本、圖片、影像等所有的資料。資料整理積累要做到及時細致、真實全面。
效果監(jiān)控。這是課題研究的根本性工作,無論是計劃措施,還是方法管理都是為了效果服務的,所以效果的跟蹤監(jiān)控是最主要的。大效果是由若干小效果組成的,最終效果是過程性效果的積累。在研究過程中要暢通信息反饋的渠道,及時總結取得好效果的經(jīng)驗,隨時糾正導致不良效果出現(xiàn)的原因,以保證研究課題在具有實效性的前提下順利進行。
后期——成果物化,做實三件事:成果分類、撰寫報告、成果推廣
成果分類。就成果的內(nèi)在成分看,研究成果包括顯性成果和隱性成果。顯性成果是指教師采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措施,教師總結的典型經(jīng)驗、有效做法等等。學生能夠看得見的學習行為的改善、態(tài)度的優(yōu)化、學習成績的提高、班級面貌的改觀等。隱性成果是指教師、學生素質結構的優(yōu)化,興趣、動機、精神面貌的變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教學質量的綜合提升等。其實,這才是最終的、最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隱性成果可以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形式呈現(xiàn),也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就成果形式講,課題研究成果可以用課例、經(jīng)驗、教學反思、故事、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等來呈現(xiàn)。最終的成果呈現(xiàn)是完整地、有條理地將上述在研究期間形成的階段成果進行匯總,以“×××課題研究報告”來呈現(xiàn)。
撰寫報告。研究報告的撰寫是自下而上的。先小問題,再子課題,后總課題。這樣做的好處是使研究報告建立在扎實的工作基礎之上,血肉豐滿而不會假大空??倛蟾婧髞砭由?,分報告逐一跟上,不斷充實、印證、支撐著總報告,這樣就形成了研究報告集,這就是終結性成果中的一種,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課題研究報告包括“研究工作報告”“研究成果報告”兩個部分。具體內(nèi)容包括:1.研究題目:不能寫成論文或文學題目。2.為什么要研究?實事求是,針對性強。3.怎樣進行研究?要具體、詳細、有條理地呈列相關的數(shù)據(jù)信息和事實信息:研究的內(nèi)容簡介,研究的過程和步驟(時間、具體任務;運用了哪些研究方法?采取了哪些過程性措施?)這相當于《工作報告》的主要內(nèi)容;具體研究出了什么?收到了什么樣的效果?其中一定要對自己的實踐體驗與感性認識進行高度概括與理性提升,這相當于《成果報告》的主要內(nèi)容。4.研究反思:有何收獲?遇到哪些問題?存在什么困惑?將如何改進?等等。
成果推廣。課題研究的后續(xù)工作是將方案、研究報告、檔案材料、研究成果等對照起來,看看彼此是不是一一對應,且互為因果關系。如果是,就應該做好結題的相關準備,申請鑒定驗收,并在一定范圍內(nèi)推廣成果,進行下一輪研究。
一線教師的課題研究活動,實際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層次上展開教學活動,即強化從日常教學中蘊涵的科研成分著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并通過教學實踐使其得到驗證與完善,從而使教學工作逐步向最優(yōu)化方向發(fā)展,同時也使自身的素質水平得到提升與飛躍。
(作者單位:當陽市教研室)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