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明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帶領學生游歷了一間知識和思維的殿堂,那么,結課則是要幫助學生推開一扇門,走出殿堂,去領略更加廣闊的世界。
一、搭建語言建構的微平臺
一節(jié)課的教學,從語言建構的角度來說,固然有一節(jié)課“點”的收獲,但是,語文課堂不應滿足于此,還應該激發(fā)學生對“線”的描繪和對“類”的探求。高中語文課堂,不能夠只是滿足于課堂上一鱗半爪、一星半點的語言積累,要以結課為依托,去搭建語言建構的微平臺,逐步帶領學生去推開語言建構的“大門”。
筆者在教學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時,不止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梳理概括、探究鑒賞作者描寫國文老師徐錦澄先生的一系列語言細節(jié),如“他的腦袋的輪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為漫畫的對象”;“頭很尖,禿禿的,亮亮的,臉型卻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齋志異》繪圖中的夜叉的模樣”;“說一兩句話就要用力地吸溜一聲,有板有眼有節(jié)奏,也有時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兩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長袍,好像是在給誰穿孝”;“他經常是仰著頭,邁著八字步,兩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兒似的”等等,讓學生在語言細節(jié)的品味中感悟形象,體味情感……在結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去感悟——梁實秋先生正是通過這些非孤立的語言之“點”而欲揚先抑地進行語言之“類”的建構,為徐錦澄先生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實現完美逆襲設置語言、情感的落差。這一不可或缺的結課,幫助學生將語言之“點”整合為語言之“線”、語言之“類”,讓學生在對梁實秋先生建構的語言的揣摩、玩味中感受到自我語言建構并非難以企及,而是完全可以在領悟、練寫中逐步做到的。
二、配制思維提升的催化劑
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維度。課堂教學中的思維促發(fā)固不可少,結課時的“催化”“激發(fā)”更有必要,因為結課是將課中凌亂、紛繁的思緒加以統整,以進一步催發(fā)學生思維之花的綻放。
現代作家劉志成的《懷念紅狐》一文結尾為:“很多年以后,紅狐哀痛的叫聲還清晰地回響在我耳邊,輕輕地觸到了我的記憶,讓我變得傷懷不已。我曾經試著將那份感動講給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們一臉漠然,我知道一種東西在生活中已經走了,它再也不會回來了……”對此段文字,不少執(zhí)教者在課堂教學中大多從文章情感、主旨等角度引導學生加以挖掘,這當然無可厚非,且極有必要,然而細細思量,又是如孔子所說的那樣——“盡美矣,未盡善也”。這段文字還可以是高中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重要語言資源,是激發(fā)思維的“觸媒”,更是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的橋梁和紐帶。
于是,筆者在課內指導學生品味語言、體悟情感、歸納主旨的基礎上,在結課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著眼于思維的發(fā)散,從對待紅狐等動物乃至對待自然與人類自身、物質與精神、當下與未來、人性與人文、尊重與敬畏等維度去思考:這“再也不會回來”的“東西”究竟是什么?“一臉漠然”反映了什么問題?這就將學生的思維從一篇文本的“拘囿”中引導出來,讓學生不只是關注文本的“門內世界”,而是推開“那扇門”,去觀察并感悟精彩的“門外世界”。
學生在課后思考的結晶是——“這種‘東西是對動物的理解和關注”;“他們關注的只是眼前的生活,對和他們沒有交集的故事,如紅狐的故事,無法產生感動的情緒”;“他們失去了精神的生機與情感的活力”……雖然學生的上述思維結晶還略顯稚嫩,但我們已然可以看到促發(fā)學生思維提升的催化劑——課堂結課之語的初步效果和潛力。
三、設立審美鑒賞的接力站
毋庸置疑,高中語文教學還需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升這一能力,課堂作為主陣地,責無旁貸;而作為課堂“收官”環(huán)節(jié)的結課更是不可或缺,因為一定意義上,結課乃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接力站”——將學生由課堂審美接引到課堂之外的更廣闊的審美天地。
教學王羲之的名篇《蘭亭集序》時,筆者從審美的角度帶領學生在課堂上感受了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東晉名士對美的發(fā)現——名士之樂,樂在美中。讓王羲之等名士沉浸其中的美、樂在其中的美分別是——自然美的人化、人和之美的自然化、天人合一的和諧美、主體性的語言美。在蘭亭,作為人的眼睛睜開了,清秀雅麗而又不失高峻挺拔的自然山水映入了王羲之的眼簾,自然之美以可親可近的“人化”形式被王羲之發(fā)現了;在蘭亭,人和之美體現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且“亦足以暢敘幽情”“修禊事也”!詩文唱和的名士們自身也已經融為會稽秀麗雅致的自然山水畫卷的一部分,因此,與其說東晉名士在蘭亭發(fā)現了自然山水之美,不如說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他們,在蘭亭站成了自然中一道亮麗的自然化的人和之美的風景;自然顯得那么的可親可敬,人是那么寧靜平和,天與人相得益彰,共同演繹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諧完美畫卷;“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觴曲水”“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語言并列形式和“崇山”“曲水”“朗天”“清氣”“惠風”等難得的語言內容背后,不僅僅有作者王羲之對自然山水的發(fā)現和描摹,更有王羲之的心靈與自然的“齊飛”,更是名士王羲之主體性自由的舒展和張揚,因此,透過《蘭亭集序》的語言之美——形式美、內容美,我們可以管窺到審美主體的身心舒展之美……在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感悟中,學生進入了一個審美的狀態(tài),但筆者深知:不能讓學生的審美熱情隨著下課鈴聲的敲響而冷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結課這一寶貴的“接力站”,將學生的審美熱情延續(xù)到課堂之外的時空中去。
于是,筆者啟發(fā)學生——“在蘭亭,王羲之等名士不僅調動多種感官展開了對美的發(fā)現,而且努力追求對心靈的挖掘,并以文載之,既極大地豐富了‘文之內涵,更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靈空間。人,最重要的發(fā)現莫過于對自我生命的發(fā)現。王羲之等魏晉名士將古代中國人對自我生命的認知水平提升到一個空前的高度——發(fā)現生命,實現人的覺醒,而‘蘭亭正是實現這一覺醒的催化劑和見證之地。你覺得,在蘭亭,你還可以發(fā)現哪些美呢?請在課后加以探究、概括。”這一結課,旨在將學生從課堂審美引入到課外審美的無限時空中去……endprint
四、點燃文化探究的小火炬
結課,不能夠僅僅滿足于對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更要立足于提升高中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之語文素養(yǎng)的高度,去點燃學生文化探究和發(fā)展的小火炬。
筆者在教學蘇教版選修教材《〈論語〉〈孟子〉選讀》中的《君子之道》一章后,在結課環(huán)節(jié)這樣引導學生:“你覺得‘君子不器的思想,在后世文化思想中傳承下來了嗎?請同學們課后收集材料,加以分析,并闡述你的理解?!闭n后,學生展開了自主探究,并紛紛記錄在自己的隨筆本上。幾天之后的課上,學生分享道:“從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對孔子的‘君子不器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在孟子看來,每個人都不應被教育為只掌握一兩種技能的‘器,然后任由國君使用、使喚,‘民在倫理體系中不是工具,不是卑賤的,而應該是‘貴的,體現出在孟子那個時代非常難得的民本思想?!庇械膶W生分享道:“朱熹認為,‘若偏于德行,而其用不周,亦是器。在朱熹看來,如果只是注重德行,也是走了極端,成為另一種‘器了。而且,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的觀點,也并不是排斥德行之外的一切技能、技藝,只是孔子不希望君子成為只會一兩樣技能的‘器?!庇袑W生認為——“顧炎武讀《顏氏家訓》時,對那位教導兒子學‘鮮卑語及彈琵琶,‘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的士大夫的做法很不認可,覺得‘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顯然,顧炎武不愿弟子們只成為‘器,那么,顧炎武更重視什么呢?依然是‘禮義廉恥,是希望弟子首先成‘人,而不是成‘器?!边€有一位學生認為——“從陳寅恪先生的‘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君子不器之思想在陳寅恪那里的傳承和發(fā)展。陳寅恪先生認為‘士之讀書治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成‘器,而是為了‘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讓人成為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格上挺立著的‘人,而不是成為任何具象或抽象的工具。由此可見,陳寅恪先生不僅繼承了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更發(fā)展、豐富了這一思想,使這一傳統經典思想更具現代價值?!?/p>
學生的分享,不僅讓筆者看到了結課作為點燃學生文化探究熱情的“小火炬”的重要價值,也讓筆者親身感受到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探究熱情,還讓筆者和學生一起感受到了中國文化思想由孔子到陳寅恪薪火相傳、發(fā)展壯大的生生不息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