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靖
摘要:學生時代是人生的重要階段,也是最敏感易錯的階段,作為教師,不僅要在教學方面用心,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指導好學生的行為,在他們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正確對待他們的錯誤,從錯誤中找到原因,不斷的糾正改進。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把握好度,讓學生在不斷的錯誤改正中,端正態(tài)度,做到嚴以律己,從而減少出錯的幾率。
關鍵詞:學生犯錯 正確對待
中國分類號:G45
前言:前不久,觀看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的大作——《思德啟思錄》,讓我獲益匪淺。書中有這樣一些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們出點錯未嘗不是好事……。這些話讓我深受體會:在我們的課堂內(nèi)外或者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總覺得孩子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他們的所作所為要讓我們看起來“合乎情理”才對。否則,就是錯了。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面對孩子們的行為,我們理智一點的做法是點撥和糾正,偏激一點的辦法是批評和懲罰,直到孩子達到我們的要求為止。
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又何曾允許孩子們犯錯誤?又何曾以端正的心態(tài)來善待孩子們的犯錯呢?面對學生的犯錯,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筆者根據(jù)自己觀點做了一下總結。
一.我們要正確看待學生的犯錯
是人就會犯錯誤,更何況是孩子。所以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的心、包容的心來對待他們犯錯。孩子們由于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以及社會經(jīng)歷與成人不同,他們的所作所為難免會出錯。然而,這些錯恰恰反映了孩子們認識的階段性和規(guī)律性,盡管有時候確實明顯出錯,但成功正是從這諸多的錯的辨析、篩選中逐步形成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非?!奥犜挕?,老師怎么說,他就怎么做,當然也從來不犯錯誤。那么這樣的學生還有靈魂嗎?他將來能學會本領嗎?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一生有二千多項發(fā)明,其犯錯的次數(shù)不計其數(shù),每次失敗之后,他說:我又向成功邁進了一步,因為我知道了一條行不通的路。因此,我們毫不夸張地說:犯錯是孩子進步的足跡,阻止了他們邁向錯誤的腳步,等于阻斷了他們邁向成功的道路。在一定意義上說,學校就是孩子們“出錯”的地方,現(xiàn)在犯錯是為了將來不再犯錯。
二.我們?nèi)绾握_對待學生的犯錯呢
人是在不斷犯錯、改錯中成長起來的,關鍵是怎樣面對錯誤,怎樣改正錯誤,怎樣從錯誤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使他們能更健康的成長。對于孩子的錯誤,我們應注重以教育為主、處理為輔。懲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是為了幫助和教育犯錯的學生。因此,對學生的懲罰應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 一是施行懲罰,必須依據(jù)事先制定好的公布于眾的規(guī)則,任何懲罰應該是“有言在先”。否則,不但受懲罰者感到冤屈,其他同學也會打抱不平;二是懲罰中要進行仔細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態(tài)度既嚴肅又誠懇,道理既明了又實在,使其心服口服;三是懲罰后要切實使受教育者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危害,并幫助他們樹立改正錯誤、繼續(xù)前進的信心;第四,重責其事,輕責其人。學生犯錯是有一定的原因,教師不能因為學生犯錯就一棍子打死。應該認為犯錯是難免的,是因為多方面原因的,相信學生只是一時而為,相信學生的本質是好的,要給予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和改正錯誤的勇氣,促使學生摒棄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防止學生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第五,一碗水端平。對犯錯學生,老師要有足夠的信心、耐心、細心和愛心。要做調(diào)停者,不要做審判官。遇事不急躁,不粗暴,同時細心觀察,時常留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狀況,并用一顆愛心去贏得學生的理解、認同與尊重,這樣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還要慎重對待學生的以下兩種犯錯:一是學生因為大意而犯錯。這種錯誤往往是學生在生活或學習中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但學生并無犯錯的動機。這種學生犯錯后本已忐忑不安,如果教師再加以批評,那么這個學生必將覺得委屈,搞不好會讓學生走向反面。因此,教師對此要有寬容之心,原諒學生的無心之過。比如在實驗課堂上,由于學生的疏忽,導致實驗失敗。這時,我們應該關注什么?是關注實驗結果,還是關注學生的實驗過程呢?事實上,失敗的實驗往往讓學生收獲得更多。教師只要及時引導學生尋找失敗的原因,就會讓這次失敗成為學生有效的學習資源。二是學生因為執(zhí)意而犯錯。對于這種學生的犯錯,老師一定要冷靜,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千萬不要采取高壓政策。要認識到學生的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是可貴的。因為這種犯錯蘊含的往往是創(chuàng)造的萌芽和智慧的火花。這說明學生是在獨立的思考,并有了自己的主見,沒有盲目相信別人或權威。此時,他們的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盡管學生的執(zhí)意絕大多數(shù)會失敗,但這種精神一定不能扼殺。試問哪一個科學家不具有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學生的執(zhí)意,標志著學生的成熟,表明了學生對事實的尊重,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這時,我們不要輕率的用權威來否定學生,來糾正學生,而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看法,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的原因。這樣一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在找原因的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
總結:孩子們由于他們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和成人不同,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而這些理解或表達方式在某些方面或許存在著一些不完善、不準確,但這并不是學生的錯。我們對此應該表示一份諒解和寬容。讓學生在犯錯改錯的過程中不斷地成熟。只有這樣,才能保住他們可貴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也保住了他們的自尊,實際上是給他們繼續(xù)求知探索的鼓勵,讓他們放心地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意和潛能。而批評與指責卻可能從此遏制他們的探索欲望,或導致他們逆反地故意重復同樣的錯誤。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越“出錯”反而越真實、越科學、越深刻。不出錯或許是更大的錯誤,允許孩子犯錯,他會成長更多。
參考文獻:
1.李允. 教學錯誤資源:理性認識與有效開發(fā)[J]. 中國教育學刊. 2011(04)
2.蔡蓓. 讓錯誤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J]. 才智. 2010(04)
3.徐麗君. 直面錯誤 生成精彩——淺談利用課堂“錯誤”資源的教學機智[J].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09(09)
4.韓華球. 錯誤:一筆重要的教學資源[J]. 課程.教材.教法. 200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