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現(xiàn)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喜人收獲
——評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劉 濤
自開播以來,《人民的名義》(以下簡稱《人民》)引起了廣泛、持續(xù)的關注。作為一部以反腐為主線,全面大膽展示中國當下政治生態(tài)和官員形象的主旋律電視劇,《人民》一劇的受眾群體的廣泛程度,所獲得的好評度,以及引發(fā)的話題熱度并不多見,也是很多人之前沒有預計到的。在圍繞此劇展開的諸多熱點話題中,倘若拿一個關鍵詞概括,“尺度”一詞應該最為引人注目。從劇情伊始,在北京趙德漢家中查獲的裝滿整面墻的巨額贓款,到后面劇情中牽連出來的“副國級”腐敗官員趙立春,《人民》一劇揭示官場內(nèi)幕時所觸及的底線,在多數(shù)觀眾眼中堪稱近年來同類型電視劇之“最”。而主創(chuàng)人員有意識采用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也讓此劇在當下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中顯得卓爾不群,成為很多評論家眼中的“一股清流”。此劇直面現(xiàn)實生活中嚴肅重大問題的決心,以及揭示官員貪腐和官場內(nèi)幕時的直率大膽,使觀眾感受到了藝術所具有的巨大力量。縱觀全劇,在熱度、尺度和力度三個方面皆有精彩之處。
我們應該看到,同樣是反腐題材的官場劇,《人民》一劇具有比其他同類劇更多的熱度。除了在收視率上名列前茅,此劇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更是成為熱議的中心。而后者對此劇熱度的貢獻更為突出。正是憑借著熱搜榜、朋友圈、公眾號等自媒體時代的傳播媒介,此劇似乎一夜之間便風靡全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由于這些新傳媒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多為年青一代,《人民》一劇就借此取得了前代同類電視劇無法做到的成績,換句話說就是成功博得了年青人的關注。這一點,對于主旋律電視劇而言意義重大。因為有些社會成員對政治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并呈現(xiàn)出隨著年齡降低而降低的趨勢。這樣一來,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主旋律影視作品,雖然有著來自官方的推動,卻一直難以做到真正的普及大眾。其中,年青一代對政治的淡漠甚至是排斥是主要的原因。2000年,根據(jù)作家張平的小說改編的反腐大戲《生死抉擇》引起全國熱議,但其背后有著非常明顯的主流力量助推。以單位組織觀看的方式所獲得的普及度,很難獲得年青一代的主動認同。之后的主旋律影視作品在創(chuàng)作上正視了這一問題,采用了明星偶像包裝這樣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效果。《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以及一些紅色偶像劇,確實引起了年青一代的興趣和主動關注,但對明星的過度消費使其不能成為一種可持續(xù)的有效方式。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下,《人民》一劇在既無過多娛樂性內(nèi)容,又無當紅明星助陣的情況下能爆紅,其對于主旋律影視作品的意義不言而喻。
究其原因,有不少觀點認為是此劇嚴肅而富于現(xiàn)實性的內(nèi)容,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吸引了大批觀眾。這一點毋庸置疑,也可以理解。縱觀當下的影視劇創(chuàng)作,IP改編、諜戰(zhàn)反特占據(jù)了一大半江山。能引起一定熱度的現(xiàn)實類題材,也多是從家庭入手,表現(xiàn)夫妻關系、子女教育等等日?;钚詢?nèi)容。所以《人民》一劇所具備的大視野和高格局,正好是當下影視劇最為欠缺的元素,因此就有了足夠的吸引觀眾的新鮮度。然而,如果將這些作為此劇走紅的唯一原因,似乎有些片面和武斷。劇作內(nèi)容可以喚起很多觀眾的正義感和嚴肅性,但這批觀眾以中老年為主。仔細研究年青觀眾對此劇的關注點,便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點不在內(nèi)容,而是熱衷討論“達康書記的表情包”此類的話題。在此劇開播的前兩集中,這個話題制造的熱度是遠大于劇作內(nèi)容本身的。前文提到的此劇在微博、微信中的迅速傳播,半數(shù)以上的功勞是歸于這個話題的。這些現(xiàn)象,其實反映出年青一代觀看此劇的心態(tài)與中老年觀眾不同,也與此劇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相當距離。我們不能妄斷,這樣一部主旋律電視劇選擇湖南衛(wèi)視這類側重于娛樂的平臺播出,是否存在吸引更多年青人關注的放送初衷,但“表情包”肯定不會是主創(chuàng)人員的預設。作為社交平臺上活躍著的話語方式,“表情包”受到年青人的歡迎,其構成本身即是對當下文化語境的一種反映。相當一部分“表情包”來源于年青網(wǎng)友的戲謔模仿。他們從各類影像資料中搜尋富有表現(xiàn)力的瞬間,抽去其原本的情緒和意蘊,單純從形似的角度出發(fā),賦予這個瞬間以新的、更直觀和更具娛樂性的意義。這種態(tài)度源自后現(xiàn)代文化中的消解策略,是大眾文化追求平面化和娛樂化的重要手段。在這樣的語境下,《人民》一劇開播以來便被納入到消解策略中。演員吳剛對李達康一角的出色塑造,成為了年青觀眾創(chuàng)造新表情包的絕佳來源。于是,劇情中角色特定的原有意義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笑不出來”的苦澀,這樣更具有日常交流和娛樂色彩的意義。相較于嚴肅的劇情內(nèi)容,這樣的關注點顯然是錯位的,卻也是更具流行性和熱度的。尤其是掌握著自媒體權利的年青一代,他們長期浸潤在深度消解的文化語境中,也已形成了一種文化接受的慣性,就是對接觸到的文化產(chǎn)品采取普遍的戲仿和消解。抽去原有內(nèi)核,代之以他們更感興趣的價值,并且憑借手中的移動終端使其成為一種流行熱點。這是當下文化傳播中很主流的方式之一??梢哉f,若沒有“達康書記表情包”,《人民》一劇恐怕是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年青一代的一致關注。所以,此劇的熱度,不完全是對其劇情內(nèi)容的關注所帶來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為年青觀眾對此劇的錯位關注,這種現(xiàn)象著實令人喜憂參半。
《人民》一劇的最大看點,就是主創(chuàng)人員口中所說的“大尺度”。由于官場相對的封閉性,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談論官場時的諱莫如深,造成了觀眾在面對政治類影視作品時的集體期待視野,就是希望看到對所謂“內(nèi)幕”的揭秘。這種期待視野一半是源自好奇心的窺探欲望,另一半則帶有民眾對官員的審視眼光,并成為觀眾衡量此類影視作品是否成功優(yōu)秀的重要標準。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主創(chuàng)人員對觀眾的這種期待視野早有準備,對于官場政治類影視作品而言,尺度越大,意味著談論的話題更敏感、反映的社會矛盾更尖銳、審視的官員級別更高層、觸及到的體制問題更深刻。所以,找尋合適的“尺度”是一部官場政治類影視作品獲得各方認同的關鍵因素。而“尺度”的突破,往往意味著更為自由寬松的體制空間,以及更多來自觀眾層面的接受認同。
《人民》一劇在尺度上的突破,主要表現(xiàn)在所描寫官員的級別上。在我國現(xiàn)有的政治結構中,級別直接與權力呈正比關系。而位高權重,一方面意味著更集中的觀眾期待視野投射,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更多的體制內(nèi)話語禁忌。所以,作品中官員的級別高低,成為了一部官場政治類影視作品尺度大小的標尺。之前的類似影視劇,多數(shù)以市級官員作為主要描寫群體。這是均衡期待視野與體制底線之后的結果。在我國的行政構架中,城市的位置居于中間。相應的,市級官員手中的權力也居于我國政治權力構架的中等位置。他們既掌握著關系民眾福祉的直接權力,是民眾眼中的“大官”,又會受到國家層面的更高權力的制約?,F(xiàn)實生活中,圍繞這一級別官員發(fā)生的問題也更為典型。所以,選擇他們作為影視作品的表現(xiàn)對象,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窺探官場內(nèi)幕的期待視野,又以市級官員所處的中間位置巧妙地避開了話語禁忌,從而達到了觀眾滿意、體制默許的深度契合。以《人民》一劇的編劇周梅森的其他同類作品為例即可看出這一點。《絕對權力》的主角是市委書記齊全盛和同級別的劉重天,而問題最大的是市長趙芬芳;《至高權益》圍繞市委書記李東方,面對前兩任市委書記留下的“政績工程”的困惑而展開;即使是《我主沉浮》中出現(xiàn)了省長趙安邦,出現(xiàn)腐敗問題的也是市級官員錢惠人等。而《人民》一劇的尺度卻比較大,線索人物侯亮平是國家最高檢察院反貪局偵查處處長,后調(diào)任漢東省檢察院反貪局局長,以他帶出了省委書記沙瑞金、省委副書記高育良、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省委常委李達康等官員群體。這些主要形象在級別上由市跨越到省的提升,帶來了更高層的官場結構和權力運作的呈現(xiàn)。盡管有評論言,這種更高級別的官場描寫并沒有太多實質(zhì)性的突破,說到底還是跳不出以往的人事任命矛盾、利益分配沖突、權力制衡與反制衡等敘事套路,甚至在官場運作機制、官員人性挖掘方面還有不如前作之處。但必須看到,這一來自官員級別上的尺度突破所折射出來的文藝體制的變化,應當受到尊重和肯定。有不少看過美劇的觀眾評價《人民》一劇有美劇《紙牌屋》的感覺,足以看出觀眾對《人民》一劇突破某些話語禁忌的驚喜。尤其是劇中涉及貪腐的不僅有省級干部高育良、祁同偉,甚至觸及到“副國級”官員趙立春。文藝作品的大膽突破并獲得了體制的承認許可,《人民》一劇在這個方面的范例意義更有價值。
《人民》一劇所產(chǎn)生的熱度和所突破的尺度,使觀眾重新感受到了藝術介入現(xiàn)實所能產(chǎn)生的巨大力度。很多評論將這種力度歸結為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巨大力量。的確,在《人民》一劇中,觀眾找到了久違的藝術現(xiàn)實感。企業(yè)破產(chǎn)中的股權問題、征地拆遷中的賠償問題、下崗職工的安置問題、項目審批中的交易問題、人事安排中的人情問題、官場斗爭中的派系問題、GDP增長的代價問題,這些大量極富敏感性、話題性和宏觀性的社會焦點問題,都在反貪腐的線索下被編織進電視劇中,近年來極為少見。不僅如此,《人民》一劇也對社會的微觀層面有所反映。李達康與歐陽菁之間的夫妻問題,鄭乾所代表的的網(wǎng)絡水軍,還有小皮球牽出的基礎教育問題……通過對這些大大小小問題的有機整合,《人民》一劇為觀眾提供了一幅頗為豐富的中國當下社會全景圖,搭建起整部作品宏大的現(xiàn)實主義框架。而使此劇真正具備現(xiàn)實主義實質(zhì)特征的,是劇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周梅森作為成熟的作家,在參照綜合現(xiàn)實中某些官員原型的基礎上,完成了對《人民》一劇的官員群像刻畫。學者出身的高育良,其城府極深的性格代表了一批穩(wěn)健保守派的為官之道;出身貧寒的祁同偉,其“于連”式的人生軌跡概括了一批精致利己主義者的仕途之路。至于李達康,實為全劇中最出彩的人物。這個事業(yè)心極強的“工作狂”,富于實干精神和改革銳氣,孜孜以求工作的實際成效,也因此落下了處事霸道、為人冷漠、過分愛惜自己羽毛的差評。雖然憑借著能力與成績身居高位,有了更大更好的做事平臺,卻也付出了朋友離開、妻子離異這樣的情感代價。此劇賦予李達康這一形象十足的個性,也賦予了他足夠的社會概括性。這個形象不僅是中國社會政治中改革闖將的代言人,更是隱喻了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實干與蠻干、銳氣與霸氣,以及為大家與為小家、潔身自好與自私自利之間的復雜悖論。能塑造出這樣的典型人物,《人民》一劇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實主義最深刻的藝術高度和最富感染性的藝術魅力,從而具備了直指人心的藝術力度。
同時,也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前提,如果沒有政治與藝術達成的共識,《人民》一劇所具備的現(xiàn)實主義力度,恐怕達不到現(xiàn)在的量級。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是在“十八大”之后的新政治形勢下開始的,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的大規(guī)模反腐工作形成了對官場腐敗的持續(xù)高壓,落馬官員的級別也是之前的反腐工作中不曾出現(xiàn)過的。所以,在最高檢察院影視中心“藝術不能缺席”“不能輕描淡寫”這樣的思維下,才有了《人民》一劇相對自由的創(chuàng)作空間??梢赃@樣說,正是先有了政治層面對以往體制的突破,藝術強力介入現(xiàn)實的功能,才得到了更為有力的表現(xiàn)和支撐。李達康這類典型人物的塑造,需要將其置于“漢東省”這樣的“典型環(huán)境”中才能最終完成。而作為“典型環(huán)境”的“漢東省”,如果無法與“十八大”之后的中國社會政治形勢保持一致,也就失掉了足夠的典型性。當然,不是說現(xiàn)實主義藝術一定要與政治結合才能有力度??扇绻麅烧吣茉谔囟ǖ恼Z境下攜手合作,那么爆發(fā)出的力量將會是無比巨大的。恰如文革結束后的新時期文學,正是做到了與當時政治話語的同構,才形成了關切現(xiàn)實的巨大力度,從而占據(jù)了社會精神生活的中心位置。而當時全新的政治意識也借著與文學藝術的聯(lián)合,很快取代了陳舊的固有觀念,為社會現(xiàn)實的巨大變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政治融入藝術,藝術介入現(xiàn)實,一部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力度由此產(chǎn)生。
本劇并非白璧無瑕,盡管存在著劇情拖沓的毛病,但《人民的名義》仍不失為一部優(yōu)秀的現(xiàn)實主義電視劇。在劇情的深入,演員的精彩演繹,以及有意識的懸念設置等藝術手法的綜合作用下,多數(shù)觀眾逐漸拋開了之前對這部劇的錯位關注,開始認真關心起劇中所反映的腐敗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現(xiàn)實思考,使此劇成為一部真正的現(xiàn)象級作品。實際上,這部劇是呼應社會政治形勢,遵循我國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而完成的。引起如此之多的討論,是由于其足夠優(yōu)良的品質(zhì)為現(xiàn)實主義藝術吸引了足夠多的眼球。在娛樂風潮當?shù)馈F(xiàn)實主義式微的當下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這部劇的成功讓人看到了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巨大力量以及復興的希望,這應該是《人民的名義》最值得稱道的標桿作用和示范價值。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