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秋霞
【摘要】: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的過程更是具有開放的動態(tài)性,其動態(tài)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方式的非預設性,突如其來的教學意外狀況,往往讓教師們難以招架,妥善的處置,這就需要教師良好的教學機智,要求教師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機智靈活的處理意外狀況。
【關鍵詞】:教學機智 體育 教學
· 【中圖分類號】G633.96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師通常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工作,也很少有機會對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小技巧進行系統(tǒng)總結和提升,而這些小技巧的積累可以促使課堂教學機智的有效體現(xiàn)。
一、教學機智的作用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各種表現(xiàn),特別是對意外情況和偶發(fā)事件,能夠及時作出靈敏的反應,并采取恰當措施以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每個教師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必須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如果教師不能靈活巧妙地處理這些問題,就會造成僵局,妨礙教育教學活動。因此,為了避免教育工作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誤,教師必須具備較好的教育機智。
1.消除外界干擾
體育課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體系,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 。能否妥善地處理好各類偶發(fā)事件,消除外界因素的干擾,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教師憑借教學機智,因勢利導,就能化不利為有利,化消極為積極,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融洽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多矢量信息傳遞的開放系統(tǒng)。課堂上,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學生,由于他們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教學活動本身不可能風平浪靜,會出現(xiàn)個別學生在課堂上違反紀律的行為。教師運用教學機智,通過目光暗示、言語點化,既可以及時把各類課堂違紀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防止不良行為在學生中進一步蔓延,又確保教師始終以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教學活動,從而融洽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3.補救教師失誤
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有時也會出現(xiàn)失誤。最常見的是示范動作不能一次成功。面對已經(jīng)產(chǎn)生的失誤,教師既不能掩蓋,更不能強詞奪理,而是應該充分運用教學機智,通過坦率糾錯、自我解嘲等多種方式巧妙加以補救,從而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4.激活教學氣氛
課堂教學活動有高潮也有低潮,但是如果較長時間處于教學低迷狀態(tài),會造成情緒低落,不利于學生消化吸收知識內容。教師應用教學機智,努力營造健康活潑的教學氣氛。只有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下接受教學,才 使教師主導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二、教學機智的應用策略
新課程標準下體育教學的過程更是具有開放的動態(tài)性,其動態(tài)性主要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方式的非預設性,教學路徑的非直線性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等,突如其來的教學意外狀況,往往讓教師們難以招架,妥善的處置,這就要求教師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機智靈活的處理意外狀況。
1.巧言妙語,合理利用語言法寶
教師形象生動、富于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
【案例】一年級的隊列課,上到一半時孩子們精力開始渙散,開始不聽指揮,于是老師決定找?guī)讉€紀律不好的學生典型,決定來個“殺雞儆猴”。
老師說:“同學們,我們的隊伍出現(xiàn)了很多聲音,不知道是哪些“小壞蛋”,我們要把他抓出來。”結果可想而知的適得其反,同學們不僅沒有安靜下來,一個個小腦袋東顧西盼,開始尋覓檢舉誰是“小壞蛋”。更甚的是,明同學還大聲嚷了起來,并把第一組的一個小朋友硬拉死拽到老師跟前說:“老師,他一直在講話,是個“小壞蛋”。亮同學一邊在試圖擺脫明同學的糾纏,一邊帶著哭腔大聲的說:“我不是,老師我不是‘小壞蛋?!苯酉聛硭呀?jīng)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了,課堂氣氛可想而知的一塌糊涂。
教師語言機智很重要,如果當時換一種方法,把抓“小壞蛋”變?yōu)闋幃敗靶?zhàn)士”,那么學生會意識到當小戰(zhàn)士要站直 ,聽從指揮,服從紀律,也感受得到做小戰(zhàn)士的驕傲。孩子們的注意力又會集中到課堂上來,從而更積極的投入到練習中來。
2.隨機應變,巧妙處理偶發(fā)事件
體育課堂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它必然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當在遇到干擾時,應不失時機地消除干擾,“化干戈為玉帛”,定能化險為夷,收到的效果說不定會超出你的意料之中。
【案例】在一節(jié)前滾翻課堂上,老師在學習前滾翻之前安排了一個過渡性的左右直體滾動練習,學生們開始小組練習。當老師請學生上來表演示范的時候,其中有一位學生表演的居然是側手翻。老師對他說:“我們今天學的是左右直體滾動,請你給大家示范一下?!蹦莻€學生不太情愿的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動作。但當老師轉身時他發(fā)現(xiàn)好多學生在模仿側手翻動作,甚至有些學生后滾翻之類動作都出來了,而且興致極高,老師覺得糟糕透了,完全不按照自己上課安排的內容,于是馬上制止了學生的行為,而學生們也頓時“唉”聲連連,興奮勁銳減。
如果當時老師能在學生做了側手翻之后與學生進行交流,肯定學生的各種滾翻方式,這樣不至于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當我們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與偶發(fā)事件“遭遇”時,要善于冷靜駕馭,以便從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獲。在教學中,當學生出現(xiàn)一些合理的“任性”時,我們不妨容忍、理解一下,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學習活動環(huán)境中,繼續(xù)保持那一刻的激奮,引導學生將興趣指向學習內容,讓學生學得歡樂、學得有趣,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鍛煉。同時還增進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又可以營造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更好的打造和諧的課堂。endprint
3.無聲勝有聲,巧施距離壓力
有時候個別的學生以為教師沒有關注到自己,就會在小范圍內搞一些小動作企圖引起老師的關注。這時候教師應該如何進行合理的處置呢?
【案例】在一堂課上,老師安排了捕魚游戲,學生的興趣特別濃,一條條的小魚兒在池塘里東躲西藏,學生完全融入在捕魚游戲中了?!靶◆~兒小魚兒快快?!薄按篝~兒說停我就?!保ㄟ@是課堂中用來調整活動時的口令,當老師說前句時學生用后句來回應的同時停止活動。)游戲玩了一會兒,老師喊了口令“小魚兒小魚兒快快停?!薄按篝~兒說停我就停?!贝蟛糠謱W生靜下來了,這時候開始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的學生了,仍在不停的跑動,老師又把口令念了一次,可是那幾個學生就當是沒聽到似的自顧自地玩得起勁,老師著急了,大聲的又重復念了一次口令。原本一遍的口令現(xiàn)在三遍之后學生才終于靜下來了。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練習中,還是存在了這樣的問題 ,整堂課只聽到老師似乎有點歇斯底里的口令進行停止的命令,終于學生是停了下來,但是整個課堂氣氛也被破壞了。
當遇到不遵守紀律的學生的時候,遇到整體紀律不好的時候,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置呢?如上所述重復的口令會拉大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破壞了課堂整體的和諧。其實當時老師只要出其不意的走到在吵鬧的學生身邊適當?shù)慕o于提醒或者暗示,這樣既不會打亂教學節(jié)奏,又給當事學生留有改正不良行為的空間。
4.靈活變通,不禁錮于計劃
由于體育課堂的教學特性,深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天氣的驟然變化,場地的情況都能影響到一堂課的完成效果。我們不應該禁錮在學期初的教育計劃里,要懂得因地制宜的變通。
【案例】春后的天氣,總是陰雨連綿。一連上了幾堂室內理論課,學生的心早在操場上馳騁了。這一天,雨雖然停了,可是場地上還是水汪漣漣。當我走進室內準備上理論課時,學生強烈要求上室外課。我環(huán)顧了一下操場,作了片刻的思考。與其讓學生在室內如坐針氈,還不若想辦法到外面去馳騁一番。我發(fā)現(xiàn)操場上的水坑有大,有小,但基本上在學生跨跳的范圍內,于是一節(jié)跨越跑就這樣誕生了,然后又找來了幾塊磚,進行巧過水坑的比賽,學生們更是玩得不亦樂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養(yǎng)成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重視學生心理,滿足學生合理需求。在教學時不能習慣性地以自己的設計與預想去規(guī)范、管理學生,其實我們可以因地制宜、合理地調整計劃,以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教育機智是教師的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在不斷變化的教育情境中隨機應變教學技能,教師要善于明察秋毫,捕捉學生在學練過程中的良機,要縱觀課堂發(fā)展的全過程,關注課堂上學生行為的表現(xiàn),有效地進行細節(jié)處理。使課堂教學既有教師精心的“預設”,又有智慧的“生成”。 我們作為年青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在實踐中不斷吸取經(jīng)驗,提高教育技巧,創(chuàng)設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有效的利用課堂機智,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變成新的教學的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疑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從而打造和諧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涂艷國. 論教師的教學習慣對教學機智的影響[J].教育研究,2008,9.
2.李啟迪.體育教師的教學機智及例析[J].教學研究,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