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中
【摘要】近年來,小學語文課改的具體實施,是結合教學的具體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小學生語言理解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基礎方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住語文學科獨有的教學特點,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最終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率,基于此,本文就將對小學語文課改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 ; 語文 ; 課改 ;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124-01
1.概述
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課改已經取得一定成效,課堂上不再是單一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很多學校聘請年輕的師范畢業(yè)生擔任小學語文老師。年輕的老師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活躍的教學思維,能夠運用小組討論、自主教學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們還能夠結合學生特點因材施教,不排斥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在課堂上組織比賽或者趣味游戲,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學到知識。這些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的確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們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看來,小學語文課改的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依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我們去探討解決。
2.當前小學語文課改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對課改的深層理解
近年來,各個小學都大力推行課改,出資培訓教員,幫助老師掌握先進的教學技巧。但是很多老師對教學技巧的理解僅限于字面陳述,不能夠把握這些教學理念的精髓所在。例如對新課標的理解,不少老師囫圇吞棗,把自主學習變成了自己學習,把合作學習變成了小組討論,探究學習也被等同為在活動中學習。新課改的代表詞諸如“對話”、“互動”、“生成”、“建構”也在傳遞過程中被曲解變味,僵化膚淺的理解致使課改成為了“四不像”。
2.2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依然存在
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偏遠地區(qū)的小學語文教師,由于長時間遠離城鎮(zhèn),信息閉塞,新的教學理念引不進來,從而導致了農村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以至于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識字,就是基礎知識訓練,這樣一來,往往缺乏對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忽視了語文教學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引導最終呈現(xiàn)出了:教學思路公式化、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等教學問題。
2.3缺乏實質性課改舉措
不少學者發(fā)現(xiàn)在課改實施過程中急功近利,形式主義現(xiàn)象特別嚴重。不少學校和教師盲目追求外在表現(xiàn)形式以應付上級檢查。在課堂氣氛的營造上,無論恰當與否,都組織活動,例如有的老師把一堂課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的時間讓學生表演節(jié)目,留下來的時間照樣是單一的“滿堂灌”模式。其實這樣的形式主義教學正像邯鄲學步,學生們既沒有學到知識,又沒有提升學習能力,教學還是回到了老路子。與此同時,課堂反饋作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與學結合的標志。課堂反饋不僅能幫助老師詳細了解作業(yè)情況,針對性地提出教學要求,還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但現(xiàn)階段課改中教學課時被縮減,加之教學任務繁重,很多老師都忽略了對教學的反饋。
2.4教學目標流于形式
新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素質和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而受考試這一硬性指標的影響,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上,仍把語文的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而把語文的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語文教學仍強調“雙基論”、“工具論”,教師是教學目標的制定者,教學內容的決定者,教學方法的選擇者,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教學效果的檢側者、學生只是添裝的“容器”。
3.小學語文課改的具體改進措施
3.1轉變教育觀念
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今天的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在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他們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各種能力,因此,培養(yǎng)目標要著眼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重視對學生諸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樹立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振興中華,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需要大批各級各類優(yōu)秀人才?;A教育只培養(yǎng)少數(shù)尖子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開發(fā)每個學生學習的潛能,揚每個學生之所長,使每個學生都成才。
3.2構建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發(fā)展性,在實踐創(chuàng)作中,在具體設計中必須一切從實際或實效出發(fā),要循于模式,但不囿于模式,甚至超越模式。如情境教育。所謂情境教育,就是一種促使教學過程變成一種永遠能引起學生極濃厚的興趣,能促使學生樹立向知識領域不斷探索的教育思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教育正是引發(fā)兒童的學習興趣的促進兒童發(fā)展的第一要素。
3.3加強教師素質提升
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直接關乎教學水平,關乎學生的學習質量?,F(xiàn)階段課改雖然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但是教師的重要性仍舊不可低估。因此,要進一步加強教師素質。除了出資培訓以外,還要盡可能利用報紙雜志等社會資源,幫助教師時刻了解教學技巧的創(chuàng)新與知識的更新。信息的利用能夠加深教師對課改的認識,并將所得信息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提高課改成效。
3.4加強教學考核
很多學校的課改都是換湯不換藥,有些學校的課改甚至只是應付上級檢查,以至于很多學校的教學氛圍并不是真實的教學情況。所以加強教學考核勢在必行,這樣才能夠督促教師在追求形式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切實提升教學質量,落實課改要求。
3.5加強教學反饋
建立健全的教學反饋機制是優(yōu)化課改的必要手段。在課堂上及時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提供積極的指導;對于課后作業(yè)不要過分依賴家長監(jiān)督,教師還應該一如既往地認真批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輔導措施,幫助優(yōu)差生互助學習。這樣不僅能節(jié)約課堂時間,還能鍛煉學生能力,讓學困生變優(yōu),優(yōu)生更優(yōu)。
4.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語文新課程的改革,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這也就造成了很多老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集思廣益,互相探討,互相交流,解除困惑,真正能夠領會、吃透課程改革的精神,切實地去應對困惑,而不是走形式、走過場。以此最終有效的提升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郭憲玲.淺談課改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困惑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4,30:173-174.
[2]張福存.小學語文課改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4,72:15-16.
[3]李愛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教師,2014,S1:281.
[4]白玉紅.淺析農村小學語文課外閱讀[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4,Z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