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伍
【摘要】本文對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安全教育內(nèi)容的重要性以及通過在教師指導下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gòu)來實現(xiàn),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安全教育課才能鮮活起來,才能讓孩子的安全意識融入生活,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安全地生活著。
【關鍵詞】健康 ; 安全 ; 重視 ; 素養(yǎng) ; 活動; 自然災害 ; 科學逃生 ; 體驗 ; 鮮活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2-0064-01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內(nèi)容之一,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是兒童獲得對社會、對生活的積極體驗,健康、安全地生活的教學內(nèi)容顯得特別重要。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健康地活著生命才有意義,所以兒童的安全重于泰山。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孩子的生命關乎每個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穩(wěn)定。1995年國務院7個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從1996年起,每年3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讓社會、學校、家長和廣大中小學生重視安全教育。據(jù)統(tǒng)計,我國目前每年有50余萬人次的學生遭受意外傷害。美國兒童學會專家研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來提高中小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御能力,80%的意外傷害可以避免。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海嘯中,一位年僅10歲的聰明小女孩憑借在學校里所學的地理知識,知道威力強大的海嘯將吞沒整個海灘,她立即讓父母提前發(fā)出警報,海灘上的游客全部疏散到了安全地帶,從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
在2005年,由中央電視臺和公安部消防局聯(lián)合舉辦的“尋找生活英雄,評選‘中網(wǎng)驕傲 ”的活動中,一個特殊的候選人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她就是年僅7歲的小女孩袁嬡。小袁嬡之所以會成為大眾心目中的英雄,是因為她臨危不亂,在性命攸關的時刻,用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緊急自救知識,使得因煤氣中毒而昏倒在浴室的父母最終獲救。小袁媛的英雄事跡讓人感動,更令人欣慰,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懂得必需的自救逃生知識。
以上兩個事例說明孩子的安全教育在生活中顯得多么的重要。小學時期正是孩子安全教育的最佳時期,小學生處于可塑性最強的年齡段,這一階段針對其行為習慣的干預收效最為顯著,是人生中接受安全教育的最佳時期。其良好安全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事關國民安全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因為教育一個孩子,和諧一個家庭,文明一個社會。怎樣讓安全教育知識深入人心,讓安全教育成為學校重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讓孩子們通過安全知識學習,牢牢掌握一些常用的安全知識,緊急自救或者救助他人。作為一名教師該怎樣讓安全教育課鮮活起來,更具實效性,讓孩子在教師引導下,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進行安全知識的教學,讓孩子主動學習,樂于參與,獲得知識,從而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識和素養(yǎng),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思。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區(qū)首席代表崔民彥表示,兒童的安全教育應該與孩子們的游戲活動融合在一起,并更多與他們的生活相結(jié)合,讓兒童在玩中自己去體會什么是安全和危險,逐漸形成安全意識以及應對危險的能力。在美國,小學開設安全課就非常重要,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孩子們到消防部門進行消防知識的學習和實地演練。讓孩子們集中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然后模擬發(fā)生火災:火光沖天、濃煙滾滾、房間緊鎖,讓孩子們逐個練習如何最快打開房門逃生,如何最快打開窗戶逃生,如何在漆黑一片中找到逃生出路,如何做才不會被濃煙窒息等。同時,孩子們每年都要練習如何在汽車發(fā)生車禍時,從車里逃生。演練場地有各種各樣的大小汽車,擺出各種各樣的顛覆姿勢,孩子們在里面練習如何最快從汽車里鉆出來,車門打不開如何辦,沒有工具砸窗戶玻璃如何辦等等。美國學校對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視,都給我們啟發(fā)和思考。
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各類活動來進行教學,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一大特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去獲得知識和道理,是學生品德內(nèi)化最本質(zhì)、基本的方式。小學生因為年齡小,對周圍的事情還不能做到客觀、準確的認識,需要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我們的安全教育課是不是可以理論與孩子親身體驗相結(jié)合,讓孩子去觀察、體驗、感受,身臨其境,與環(huán)境互動、與同伴合作,來獲得對自然與社會的親身體驗和感受,獲得豐富的知識或經(jīng)驗,獲得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從而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孩子主動的、自覺的活動,使孩子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讓安全教育課鮮活起來。南朝學者顏之推:“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與款押,熏清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易暗化,自然擬之?!奔垂湃怂f的“陶情冶性”,從而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意識、防備能力,當遇突發(fā)事件時能夠把學到的知識得以運用,進行自救和施救他人。
讓安全教育課的內(nèi)容鮮活起來,更具實效性,教師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上,教學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進兒童發(fā)展,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梢园呀滩纳现R,通過一系列體驗活動,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要求。教學的空間不能僅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要讓孩子們積極參與體驗活動,與各種社會環(huán)境相結(jié)合,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孩子的道德情感會不斷加深、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社會知識不斷積累,從而會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內(nèi)容之一,讓孩子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到危險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傷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營造情景,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分組體驗,在學生學習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的基礎上,教師在操場上設置一條人行橫道線,讓孩子分組自己去找到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體驗怎樣看紅綠燈,過馬路,其他同學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組內(nèi)討論,在老師引導下得到正確答案。然后教師和家長自愿者帶領孩子走到校門口的紅綠燈處,讓孩子們自己過馬路。孩子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參加了體驗活動,知道該怎樣安全過馬路,通過體驗,孩子的安全意識增強,獨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培養(yǎng)。
在教學《當災害降臨的時候》的這課,為了讓孩子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在緊急情況下逃生或求助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孩子的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孩子生活之間的通道。在2011年3月18日日本大地震發(fā)生時,教師就可提前結(jié)合六年級教材內(nèi)容《當災害降臨的時候》進行教學,讓孩子們通過電視新聞和網(wǎng)絡資源,及時了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矚目驚心的畫面,讓孩子感到震撼,知道大自然有著自己的規(guī)律,人類無法改變,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guī)律,依循規(guī)律,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在自然災害發(fā)生時,該怎樣科學逃生,堅守生命。知道在不同的環(huán)境該采用不同的方法,特別是人群集中的地方,聽從指揮,有序快速撤離非常重要。教師在體驗活動中組織孩子進行有序的逃生演練,給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孩子在教師引導下,很快正確掌握了災難發(fā)生時的逃生方法。
總之,孩子良好的安全意識和素養(yǎng)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安全教育課只有以孩子的生活為主線,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nèi)容,以密切聯(lián)系孩子現(xiàn)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孩子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安全教育課才能鮮活起來,更具實效性,才能讓孩子的安全意識融入生活,讓每個孩子都健康安全地生活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