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芳
內容摘要:陳漢的紀實文學作品《八月的足跡——毛澤東1958年河南農村視察紀實》再現(xiàn)了1958年毛主席河南視察的重大歷史事件,還原了歷史真實面貌,展示了偉人的氣度風采;運用藝術加工兼顧了紀實作品的文學可讀性。
關鍵詞:紀實 還原 藝術加工
1958年8月6日至8日,毛澤東主席來到河南農村視察工作。他先后走訪了新鄉(xiāng)、許昌和商丘三地,深入田間指導生產(chǎn),和農民親切交流。他肯定了河南農業(yè)“大躍進”的喜人成績,并積極鼓勵在農村實施“人民公社”基層政權形式。毛澤東的河南之行掀起了1958年全國“大躍進”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序幕,也成為建國初期河南農業(yè)發(fā)展史上最值得銘記的歷史性時刻。五十年彈指而過,當年躍進的喧囂早已塵埃落定,偉人的功過自有后世評說,但是那曾經(jīng)真實而滾燙的熱情卻不曾退卻,并早已伴隨著毛主席1958年農村視察的身影沉淀為一代河南人深情緬懷的時代記憶。2001年,由河南之子、許昌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陳漢先生歷時一年創(chuàng)作的紀實文學《八月的足跡——毛澤東1958年河南農村視察紀實》出版問世,陳漢先生在書中詳盡記述了毛主席在河南的三日旅程,還原了他農村視察的真實感人場景,帶領我們重溫了那段并不遙遠的歷史,也帶領我們走近了偉人毛澤東。
一.飽含深情的歷史再現(xiàn)
《八月的足跡》立體復原了毛澤東主席1958年河南農村視察的全部行程,是對過往歷史客觀而負責的書寫。該書從1958年8月6日毛主席乘專列前往河南開始,詳細記錄了他抵達新鄉(xiāng)七里營、稱贊“人民公社好”,在鄭州接見省委干部、聽取公社情況匯報,夜宿許昌長店、憶古賦詩,視察襄城煙田、長葛宗寨,途徑黃河故道、夜宿蘭考東壩頭,視察商丘黃樓、質疑萬斤高產(chǎn)田等諸多重要歷史事件,至8月8日毛主席離開河南前往山東考察為止。
雖然毛主席在河南視察時間短暫,但緊湊的行程安排、密集的人員接見、長距離的地理跨度仍為忠實記錄這段史實設置了很高的難度。為此陳漢先生曾多次到鄭州、許昌、商丘、北京等地采訪,并先后走訪過李銀橋、侯波等40多位歷史見證者,參觀了河南省內多處毛澤東視察紀念館,翻查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積累筆記多達數(shù)十萬字。書中所涉及的歷史情境幾乎做到了事無巨細皆有出處,長幼貴賤皆有姓名,時間地點分毫不差,甚至連人物面部表情、情緒波動都有據(jù)可依,從而將歷史從黑白照片和塵封檔案中復蘇過來,還以原貌?!栋嗽碌淖阚E》通過大量歷史細節(jié)的重塑,鮮活生動地再現(xiàn)了毛主席視察途中經(jīng)歷的人和事,還原了歷史在場感受,凸顯出樸素真實的紀實品格。
《八月的足跡》不僅回顧了曾經(jīng)豪邁輝煌的河南農業(yè)史,更飽含深情地重現(xiàn)了一代偉人的氣度風采。身為國家最高領導者,毛主席心系百姓疾苦,親赴地方考察人民生產(chǎn)生活,深入棉田稻田,詢問糧食產(chǎn)量,走進炕煙房,討論烤煙技術。他視民如親,愛民如子,一心一意為群眾著想,也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在商丘黃樓視察時,毛主席上車后又專程走下汽車同熱情的群眾握手致意,顯示了人民領袖對人民的敬重。身為年邁的老人,他心中裝著宏偉藍圖,用超過青年人的干勁兒夜以繼日地工作,幾乎很少休息。他頂著炎炎烈日走進煙田谷地,興致勃勃地視察“煙葉王國”,汗水多次浸透衣服,仍不忘“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在河南視察期間,毛主席頭戴草帽、身著布衣褲、腳穿舊皮鞋,渴了就喝白開水,累了就坐在田間地頭休息,他從不去縣委機關招待所,只是趁著列車行駛時在沙發(fā)上小憩。毛主席的平易親民、無私奉獻、勤儉樸素,匯同他強大的人格魅力所形成的領袖風范,至今讓河南人民為之深深折服。
《八月的足跡》再現(xiàn)了毛主席的高尚偉大,同時亦還原了他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為我們展示出更加真實可信的歷史形象。毛主席在襄城視察煙葉豐產(chǎn)田之后,有過一個讓煙的細節(jié),但是無人敢接受毛主席敬讓的香煙。于是主席笑道,我連一支煙也讓不出去??!這個細節(jié)顯示了毛主席的慈祥平易、幽默詼諧,其實也從側面折射出身居高位者的落寞。在視察長葛宗寨時毛主席看著池塘里生長的水浮蓮想起了自己的故鄉(xiāng),此時的他褪卻了身上的神圣光環(huán),只是個多年漂泊、思鄉(xiāng)情深的孤單游子,為國家民族大義犧牲了太多的世俗歡樂。當視察專列路過蘭考時,時年65歲的毛澤東堅決要求暢游黃河,眾人多次勸告阻攔后才放棄。從毛主席視察河南的言行舉止和神態(tài)思緒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被神化崇拜的毛澤東只是一種美好愿望,真實的他既是一位讓人敬仰的偉人,也是一位豁達包容的長者,一個眷念家鄉(xiāng)的游子,一個倔強且不服老的老人。
二.客觀公允的歷史評價
關于中國大地上那場信仰失控、理性缺位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歷史實踐已有定論,而為這場鬧劇推波助瀾的毛澤東河南之行似乎也難辭其咎。40多年后,陳漢先生為了創(chuàng)作《八月的足跡》曾多次參觀當年毛主席的視察地,他發(fā)現(xiàn)大躍進時期修建的毛主席視察紀念館、紀念門和主席塑像仍然保留著,并且經(jīng)過精心的修繕維護,成為了視察地人民的驕傲和對毛主席的永久懷念。陳漢先生走訪過的視察親歷者回憶起那段歷史,仍然充滿了對毛主席的敬仰與愛戴。事實上,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河南曾是民生艱難的重災區(qū)。可是作為人民公社化運動肇始的毛澤東河南之行,為什么并未因此沾染污點,受到責難,反而在民間競相傳頌呢?民眾對待重大的決策失誤何以寬容到如此地步?如何正確認識評價毛澤東1958年的河南農村視察,成為了不可回避的歷史問題。陳漢先生在書中談到,毛澤東在河南視察后錯誤發(fā)動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應該被實事求是地歸結為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必然付出的代價。除此之外,對河南之行的褒揚與民眾對毛澤東的高度認同也有關系,主要是認同他一生的卓著功勛和始終不改的人民立場?!霸谀切┢D難的探索和實踐中,即使有失誤,甚至重大失誤,人民群眾也完全能夠理解他,諒解他,尊敬他,始終不渝地擁戴他”。[1]一代偉人不容褻瀆的高度威信挽救了民眾的信仰危機,使民間輿論呈現(xiàn)出一邊倒的狀態(tài)。至于民眾對1958年毛主席的河南之行念念不忘且歷久彌堅,亦不難理解。在如今這個理想隕落、價值觀扭曲的商業(yè)社會,當大躍進的苦難被時間淡化之后,毛澤東時代單純真誠的人際關系、高尚堅定的理想信仰、逐日攬月的氣魄豪情就顯得極具吸引力,這段失落的“美好舊時光”也就越發(fā)值得銘記和推崇。endprint
陳漢先生曾談到,1958年毛主席的河南之行曾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也成為他年長后創(chuàng)作本書的重要原因。為了能客觀公正的重現(xiàn)這段爭議歷史,他歷時一年多時間多方收集資料,懷著秉筆直書的勇氣和對偉人的深情紀念開始了創(chuàng)作?!栋嗽碌淖阚E》出版后得到了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此書補充了一些珍貴的史料,填充了某些空白,更可貴的是作者能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歷史”,“在黨史研究、毛澤東研究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2]可以說,如今我們得以撥開歷史粉飾、清醒認識毛澤東河南之行,陳漢先生客觀的歷史評價、理性的認知態(tài)度功不可沒。
三.多種藝術手法的加工
作為一部紀實文學作品,《八月的足跡》在創(chuàng)作藝術上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在保證真實可信、樸實無華的紀實風格前提下,陳漢先生巧妙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法對作品進行藝術加工,增強了可讀性。
整部書在記述歷史和寫人狀物時以白描為主,文辭質樸坦誠,不過分雕飾,但勝在用詞精準,突現(xiàn)細節(jié),達到了摹形傳神的良好效果。比如書中第一節(jié)的一段話:“毛主席深深地吸了一口煙。隨著吐出的煙霧,他從心底里輕松地舒了一口氣。臉上再次浮現(xiàn)出連日來常見的那種滿意而又欣喜的笑容。轉身大步走到沙發(fā)前,把煙蒂在煙缸里摁滅,半躺半坐在沙發(fā)里,隨手抓起搭在沙發(fā)扶手上的一本展開的書?!边@段話借助“吸”、“吐”、“舒”、“浮現(xiàn)”、“轉身”、“走”、“摁”、“半躺半坐”、“抓”、“搭”等多個動詞和詞組的連續(xù)運用,自然流暢地描繪出毛主席一系列有條不紊的動作,展現(xiàn)了他樂觀輕松的心態(tài),毫無生澀阻滯之感。類似的句式還有很多,如“毛澤東從煙盒里抽出一支香煙夾在手指頭上,又把煙盒遞到吳芝圃面前,吳芝圃接過煙盒重放在茶幾上搖搖手表示不抽,又順手從茶幾上拿起火柴擦燃給毛澤東把煙點上?!蓖ㄟ^一串連綴的動作細節(jié)營造出了畫面感,使讀者如同親臨歷史情境。
寫意手法在書中則多用于寫景和抒情,筆調舒緩優(yōu)雅,情感含蓄淡然,適當?shù)亓粝铝讼胂罂臻g,言有盡而意無窮。比如在重現(xiàn)毛主席夜宿許昌長店、憶古賦詩的場景時,就運用了寫意手法,虛實交錯,形意兼?zhèn)洹B囊?,星空閃爍,四野茫茫,毛主席站在空曠的草場上,遙望漢魏老城和文峰塔,追憶滄桑歷史,吟誦出七絕《過魏都》。這幅極富詩意的畫面,不僅表現(xiàn)了偉人的博學和才情,還傳達出一種亙古的時空感受。在工筆重現(xiàn)厚重歷史的同時,也簡筆勾畫出一個輕盈的詩意空間。此外書中還有多處動人的景色描繪,如“有棵水桶般粗細的柿子樹,枝葉稠密,果實累累。陽光掃在上面,滿樹燦若繁星”,“高高的高粱棵猶如綠色屏障嚴密整齊。碩大的高粱穗害羞似的紅著臉低垂著頭”等等,這些色澤度鮮亮飽滿的景物描繪寄寓了豐收的希望,更表達了對毛主席河南視察的欣喜之情。
精妙的構思剪裁也為作品增色不少。作家從毛主席河南視察的三日行程中提煉出28個關鍵場景,以關鍵場景為中心謀篇布局,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在敘述過程中,以視察為主線平鋪直敘,還不時地穿插進40多年后當事人的采訪感受。敘述視點不斷游移,帶領著讀者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穿行,避免了閱讀枯燥感。
陳漢先生的紀實文學作品《八月的足跡——毛澤東1958年河南農村視察紀實》資料翔實充分、內容真實可信、表述歷史客觀,是研究毛澤東河南視察的重要著作。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毛澤東河南視察的政治意圖及后果已經(jīng)不再窮究,惟有偉人的卓然風采超越時代和歷史長存。
注 釋
[1]陳漢:《八月的足跡——毛澤東1958年河南農村視察紀實》,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34頁。
[2]張名揚:《朝氣蓬勃勝當年——許昌市作協(xié)副主席陳漢側記》,《七友文叢》,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7月第1版,第157頁。
(作者單位: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