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純
畫家是為萬里江山而生的,畫家總能知道,人世間最美麗的是什么。
可江山如此之大,河海山川何其多,大美在哪里?美在外表,但更在內(nèi)質(zhì)。一眼之間的美容易發(fā)現(xiàn),但凡是大美,總是無形地隱藏在物事的深處,必須用心深諳其神韻。這樣的美若是尋找到了,便會叫人念念不忘。
在我的心中,五臺山,便是這樣的地方。
多年來,我一次次地登臨,一次次地拜望,看山寺桃花始盛開,看香火裊裊,可謂精神的愉悅和享受。我還喜歡那山上的白塔,每當(dāng)清晨,太陽初升,霞光四射,山上白雪皚皚,山頭白云悠悠,山下白楊簇簇,一片肅穆的氣氛。
近幾年我更是頻繁上山,因為對五臺山的白楊樹情有獨鐘。
殊像寺山門外的一大片開闊地上,便長著一簇高高的白楊。我記不清多少次去拍照、去描繪,只盼年年拍照、年年畫,常畫常新。這16棵白楊樹的根部緊緊地生長在一起,到半空后逐漸散開,越向上越疏放,遠遠望去,就像高高的香爐,更像盛開的蓮花,綿綿散發(fā)出的芳香在空中彌漫。在陽光的照耀下,它們顯得格外圣潔美麗。
五臺山有著成片的白楊林。春天到這里,你看到的是閃著油光、潤含春雨的葉子,樹杈里如篩子般透著光。夏日的白楊樹碧翠葳蕤,搖啊搖,毫不懈怠地送給人們清爽。深秋,白楊樹并沒有留下秋風(fēng)的蕭瑟,而是如金子一般撒遍山坡。汽車從白楊林里穿過,那純凈的金色緊緊地吸引著你。山道彎彎,十米一景,一彎一色,道道山谷,白楊樹像列隊的士兵,在你的眼前翹首相送。腳下的金子嘩嘩地隨風(fēng)飄舞,或者厚厚地鋪在地上,葉子如蝴蝶般在空中飛舞。
我為五臺山的白楊樹深深地陶醉。一座白塔,億萬片金色的葉子,把五臺山裝點得神圣無比,仿佛你來了就是好運就是吉兆,你離開時就是走向錦繡前程。
如果你不親臨其境,何以能見到如此的繁華與鋪張;如果你不親臨其地,靜觀其盛,怎知世道人心佛性,一體相融,一脈相承。
此時,我仰視晴空,心中頓時萬里無云。我們物質(zhì)的鋪張是把有限的資源浪費殆盡,大自然的鋪張則是施與眾生。正如眼前的白楊樹,它鋪展在空中的華美,令我的心如清風(fēng)中的睡蓮,一瓣一瓣綻放,香氣彌漫,隨之一股豪邁的氣息,在胸間激蕩升騰——我多么想鋪展開一塊碩大的畫布,把眼前的大美,淋漓地揮灑出來!
我一個人,順著一條峽谷,往遠處行走,一條清靜的河,輕輕地吟唱,河里碩大的石頭,白色的,灰色的,青色的,靜候在那里,托腮凝思,傾聽天籟之音。它們被水洗刷得細膩圓潤,紋理絲絲可見,那是一層層的年輪,撫摸著,玉一般的清涼。山巔之上,草木稀疏,這里全然沒有了山下的景象,山下游人如織,這里卻是清冷的。一條白亮的路,如手勢,如隱語,如畫,如詩,指向山巔之上的大朝臺。三兩個人走在路上,沒有喧嘩,沒有言語,都在悄無聲息地走著,似乎從喧囂的熱鬧中走向回歸。一個人,一襲明黃的長袍,三步一臥,猶如嬰孩撲向母親的胸膛,他的肢體,妥帖地匍匐在大地上,目無外物,那肅穆,那謙卑,只向天地……行人被他懾住,癡癡地望著,手中端著相機,竟忘了把鏡頭對向他。這蜿蜒在高山之巔的路,通向大朝臺,這行走在路上的人,是走在朝拜的路上。人的朝拜,向靜,向善,向美,無不是拜望自己的內(nèi)心。
五臺山的寧靜,讓人慢下來,靜下來,讓人的心打開,探尋天地大美,發(fā)現(xiàn)世道人心的良善。此時,被層層浮塵蒙蔽的心靈,化作破繭而出的彩蝶,在天地間翩然飛舞。我突然想到,我畫畫,其實我是在畫我自己,只有看到了自己,才能夠看到一切的美,比如殊像寺的那16棵白楊,比如山間那金色的白楊林。
白楊,它的根脈深深地抓向大地,它才有飛揚于云霄間磅礴的大美。
在這里,望著白楊,我想到了民間的俗語: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
我也由此想到,尼采說:“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我還想到了畫布上的美——有了人心的寧靜、宏綽,人超拔、輕靈的神思,美才能夠鋪展,氣韻在那,才能夠賦予色彩魂魄。
是的,人,只有心向下,有那匍匐大地的謙卑,才能夠傾聽天地人心的豐厚與滄桑,一個藝術(shù)家,只有心向下,才能夠誕生飛揚的藝術(shù)。而在紅塵的攀援中,為著名與利、欲與望,身與心一起浮躁地升騰,只有在這里,才有這樣的感嘆:忙忙碌碌的日子,最對不起的是我們的生命。
于是,我一次次地登臨五臺山,一次次地仰望這里的白楊,又很難說,我是來看風(fēng)景,看廟宇,看樹木,還是來看別的什么。這樣的拜望,總會讓我獲得一次次的重生,這樣的拜望,總會燃燒我的激情,讓我寫下去,畫下去。
每一次別離,我都不招手,不回頭,因為我知道我還會來。
(選自2017年第7期《讀寫月報》)
[解 讀]五臺山是具有大美、令人念念不忘、魂牽夢縈的地方,而真正體現(xiàn)五臺山神韻與內(nèi)涵的,是那一簇簇白楊。文中,作者飽含深情地描繪出了五臺山白楊的颯爽英姿、堅強不屈,由衷地表達了作者對五臺山白楊的贊美與喜愛之情。寫法上,作者運用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對白楊的描寫,然后由樹及人,由近及遠,由此及彼,表達了作者要像白楊那樣,深深扎根于自然,扎根于大地,扎根于人民,不為名,不為利,努力提高藝術(shù)修養(yǎng),為人民創(chuàng)作,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崇高理想。表達方式上,作者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上,作者綜合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有力地增強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傊?,文章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
[作者通聯(lián):安徽固鎮(zhèn)縣宋店中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