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需求不確定條件下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競爭效應與反壟斷規(guī)制

    2017-09-19 07:23:03任劍新
    財貿研究 2017年7期
    關鍵詞:中間品區(qū)別情形

    喻 言 任劍新

    (1.湖南農業(yè)大學 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需求不確定條件下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競爭效應與反壟斷規(guī)制

    喻 言1任劍新2

    (1.湖南農業(yè)大學 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在最終產品市場需求不確定以及下游差異化產品的框架下,對需求波動情形不同以及不同需求情形對應概率不同時區(qū)別定價和統(tǒng)一定價策略下的社會總福利進行比較,并運用理論分析的結論對Intel反壟斷案進行評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反壟斷建議。研究認為,中國《反壟斷法》在對中間品區(qū)別定價行為進行規(guī)制時應以社會總福利作為落腳點,不僅要對不同需求情形進行區(qū)分,而且還應結合需求波動性測度和產品差異化程度來適當增加適用除外原則。

    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競爭效應;統(tǒng)一定價;需求不確定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在縱向市場結構下,上游廠商對下游廠商所購買的中間品通常采取兩種定價方式——統(tǒng)一定價(uniform pricing)和區(qū)別定價(price discrimination)。在統(tǒng)一定價策略下,上游廠商對下游廠商所購買的每一單位的中間品制定完全相同的價格;在區(qū)別定價策略下,上游廠商對下游廠商所購買的每一單位的中間品制定不同的價格。從反壟斷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學者們對中間品定價問題的關注更多地集中于上游廠商的區(qū)別定價行為對競爭秩序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近些年來,上游廠商在市場上具有支配地位的現象越來越多,引發(fā)了諸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對競爭秩序和社會總福利造成了很大威脅。中間品的區(qū)別定價行為作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表現形式之一,也受到了各國反壟斷規(guī)制機構的高度關注,典型案例如2005年的Reeder訴Volvo案、2009年的Intel案以及2011年中國發(fā)改委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的反壟斷調查等。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西方學者對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理論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現實經濟的變化,許多結論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需要予以不斷的修正和完善。如現有關于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文獻研究,大多是在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確定的框架下進行的。但在現實經濟中,幾乎沒有一個廠商能夠完全正確地預測消費者對自己產品的需求,消費者需求恰好等于廠商供給的均衡狀態(tài)是極其偶然的,即使是一個具有壟斷地位的廠商,它也無法非常準確地判斷某一時期由于定價決策所帶來的確切的產品需求量。因此,在最終產品市場需求不確定的情形下探討中間品定價方式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

    學術界對需求不確定性的關注起源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末Mills(1959)對不確定性情形下定價理論的研究。已有相關文獻認為,引起需求不確定性的原因有四種:一是需求函數的隨機擾動引發(fā)的不確定性(Banker et al.,1994;Balakrishna et al.,1999;Banker et al.,2002;G?x,2000,2002;Gabszewicz et al.,1997;Brander et al.,1986;Showalter,1995);二是消費者偏好的不確定性(Lazear,1986;Pashigian,1988);三是風險偏好的不確定性(Leland,1972;Sandmo,1971;Ishii,1977;Anam et al.,2004;方國敏 等,2012);四是需求波動的不確定性(臧展,2007;何鯤 等,2011;劉滿芝 等,2013;張洪潮 等,2014)。

    需求不確定性的引入增加了廠商定價問題研究的復雜度,我們發(fā)現,在有關需求不確定性情形下的廠商定價文獻中,只有少數涉及廠商的區(qū)別定價策略。例如:Lazear(1986)、Pashigian(1988)和G?x(2000,2002)引入跨時區(qū)別定價的方法;Layson(1998)分析了需求不確定條件下,兩個需求相關市場三級區(qū)別定價的方向和維度,區(qū)別定價情形下,價格在兩個相關市場上會上升或下降,產量則取決于交叉價格效應的相對量;Anam et al.(2004)則考察了三級區(qū)別定價對風險規(guī)避廠商的均衡產量、產品定價和福利效應的影響,發(fā)現在相對缺乏彈性和風險更大的市場上,隨著產品價格的下降,廠商的總期望產量會下降,但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期望值會上升。在現有涉及需求不確定情形下區(qū)別定價的少量文獻中,研究者所考察的都是廠商對最終產品市場上消費者的區(qū)別定價,而未關注中間品市場的區(qū)別定價行為。事實上,在縱向市場結構中,由于上下游廠商的價格決策都受到最終產品市場需求不確定性的影響,與需求確定情形相比,需求不確定情形下上游廠商提供給下游廠商的中間品的定價方式肯定有所不同。因此,需求不確定情形下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在前人研究需求波動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假定市場結構不變(只考慮上游壟斷-下游寡頭這種縱向市場結構),并將產品的差異化因素考慮進來,以最終產品市場需求不確定和下游差異化產品為框架,首先分析需求確定情形下中間品定價的均衡,然后以需求確定性情形為基礎,用需求波動程度和不同需求情形對應概率的大小來衡量需求不確定程度,計算需求不確定情形下中間品定價的均衡,并分別對兩種需求情形下區(qū)別定價和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進行比較,最后提出相應的反壟斷規(guī)制建議。為簡便起見,本文所分析的需求波動及特定需求下概率的變化都是基于產能不變的基礎之上,但在現實經濟中,由于上下游廠商的產能決策和價格決策都受到最終產品市場需求不確定性的影響,再加之上下游廠商可能在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獲取有關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的額外信息,因此,我們可以依據不同時間節(jié)點將需求不確定情形進行再分類,分別討論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不確定性時,下游廠商的產能均衡、定價均衡以及上游廠商的中間品定價均衡,并比較不同需求情形下不同定價方式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但由于這一部分的研究所涉及的情形較多,過程較為復雜,本文暫時沒有完成,這也是后續(xù)研究的一個擴展方向。

    二、基本模型及基準情形

    (一)基本模型及假設

    假設在縱向市場結構中,上游有一個壟斷廠商U,下游同一市場上有兩個廠商(D1和D2)進行價格競爭。上游廠商U以邊際生產成本0*這里假設上游廠商的邊際生產成本為0,是為了簡便起見,即使邊際成本不為0,也不會對本文結論產生影響。向下游廠商提供中間品,下游廠商Di以邊際生產成本ci(假設c1>c2)用一單位上游廠商提供的中間品生產一單位的最終產品。

    圖1市場結構示意

    博弈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上游廠商對提供給每個下游廠商的中間品定價;第二階段,下游廠商觀察到上游廠商的中間品定價后,進行價格競爭。

    (二)基準情形

    我們以需求確定情形作為基準,討論兩種不同定價方式下各項指標的均衡。此時的博弈過程是一個簡單的兩階段動態(tài)博弈。上游廠商首先確定自己的中間品定價策略,然后下游廠商根據上游廠商的定價策略決定自己在最終產品市場上的定價pi。這里我們假設α=5*即最終產品市場上典型消費者的支付意愿是其下游廠商最小邊際成本的5倍,我們認為這樣假設符合經濟學供求理論的基本原理,同時也是以Liang(2012)中的假設作為依據。,而由于本文重點考察的是兩種定價方式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不對下游廠商成本的相對大小進行考量,因此在這一部分只考慮c1>c2的情況,假設c1=2,c2=1。采用動態(tài)博弈的逆向歸納法求出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需求確定情形下不同定價方式各項均衡指標計算表

    圖2需求確定情形下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社會總福利差額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

    結論1:在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確定且縱向市場結構為上游壟斷-下游寡頭的情形下,當生產差異化產品的下游寡頭廠商進行價格競爭時,統(tǒng)一定價情形下上游廠商的中間品均衡定價介于區(qū)別定價情形下中間品均衡價格之間;統(tǒng)一定價情形下高邊際成本廠商所制定的均衡零售價格高于區(qū)別定價情形,低邊際成本廠商所制定的均衡零售價格低于區(qū)別定價情形;統(tǒng)一定價時高邊際成本廠商的均衡產量小于區(qū)別定價情形,低邊際成本廠商的均衡產量大于區(qū)別定價情形;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大于區(qū)別定價情形。需求確定情形下,不同定價方式對均衡價格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與最終產品的差異化程度無關。

    三、需求不確定情形下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競爭效應分析

    在現實經濟中,引起需求不確定性的原因有以下四種:第一,需求函數的隨機擾動。在需求函數可以發(fā)生隨機擾動的情況下,上下游廠商的產能計劃和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量往往不一致,由此引發(fā)的需求不確定性會對上游廠商的中間品定價決策、下游廠商的產量和價格決策產生影響。第二,消費者偏好的不確定性。由于消費者個人需要、興趣或嗜好的不同,會導致消費者偏好的差異,這種差異性表現在消費者對品牌、標識、形象等在認知、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不同。在現實的市場競爭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廠商在進入某一市場初期,往往不可能掌握消費者對產品偏好的完全信息,進入市場一段時期后,廠商可以通過市場調查等方式增加對消費者偏好的了解,并根據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來隨時調整產品的定價策略。因此,這種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時滯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對需求函數產生一定的影響。第三,風險偏好的不確定性。風險偏好是指廠商進行決策時在承擔風險的種類、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態(tài)度。風險就是一種不確定性,廠商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所表現出的態(tài)度、傾向便是其風險偏好的具體體現。上下游廠商對待風險的態(tài)度不同,他們的定價決策也不相同,從而會對需求曲線產生影響。第四,需求波動的不確定性。在實際生活中,商品的需求往往會因為某些突發(fā)事件而出現重大改變。在存在縱向市場結構的情況下,最終產品市場需求波動的傳導方式如下:由于突發(fā)某種不確定因素,導致消費者對最終產品市場的需求發(fā)生波動,進而對下游廠商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又進一步傳遞至上游,對上游廠商的均衡定價產生影響。

    本文在刻畫最終產品市場需求不確定性時,選取需求波動的不確定性為代表,引入反映需求波動的參數θi(i=1,2),假設θi>1,θi越大,則需求波動的程度越大。假設下游廠商D1和D2面臨低需求的概率分別為β1和β2,因此,引入需求不確定性后,下游廠商的需求函數分別為:

    (一)需求波動程度不同時的均衡

    根據上述計算,我們將各均衡指標的相對大小、最終產品市場上產品替代性的大小以及需求波動程度的相對大小統(tǒng)一到表2中。由于需求確定情形下各指標的相對大小和需求不確定但下游廠商的需求波動程度相同時各指標的相對大小相同,因此,可以將這兩種情形統(tǒng)一到θ1=θ2情形中。我們用θi與1的相對大小反映需求確定與否,用θi之間相對關系的大小反映需求的波動程度。θ1=θ2=1表示下游廠商面臨的需求確定;θ1=θ2>1表示下游廠商面臨的需求不確定,但兩個廠商面臨的需求波動程度相同;θ1<θ2表示下游廠商D1面臨的需求波動程度小于下游廠商D2。

    圖3 θ1=θ2時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情形下社會總福利差額(無臨界值)

    圖4 θ1<θ2時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情形下社會總福利差額(γ1=0.8968)

    注:γ1=0.8968。

    由表2可以看出:當θ1=θ2≥1時,雖然在最終需求市場上存在需求的波動,但兩個下游廠商面臨的需求波動程度是相同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上游廠商的中間品定價、下游廠商的均衡定價還是社會總福利,均和需求確定情形一致。1<θ1<θ2時,下游廠商D2所面臨的需求波動程度大于D1所面臨的需求波動程度,這說明D2在最終市場上的定價變化所導致的產量變化幅度更大,此時,ΔSS的相對大小取決于產品的差異化程度。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趨近于同質時,ΔSS<1,與需求確定情形同質產品產量競爭的情形相反,這說明存在需求不確定因素時,由于需求的波動會使統(tǒng)一定價時的中間品均衡價格均小于區(qū)別定價時中間品的均衡價格,從而導致上游廠商的利潤下降,其下降幅度較大,此時下游廠商的均衡定價和均衡產量的變化方向雖然與需求確定情形相反,但它們對下游廠商利潤和消費者剩余之和的影響不變。因此,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小于區(qū)別定價情形。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差異化程度較大時,由于存在產品的差異化,每個廠商的均衡產量不僅與自己的定價有關,還取決于另一個廠商的定價,此時,w*1dp*2d, q*1u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

    結論2:在最終產品市場需求存在波動且縱向市場結構為上游壟斷-下游寡頭的情形下,當生產差異化產品的下游寡頭廠商進行價格競爭時,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兩種定價方式下中間品的均衡價格、下游廠商的均衡定價和均衡產量、社會總福利的相對大小取決于最終產品的替代系數和需求的波動程度。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來看,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存在較大差異時,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小于區(qū)別定價情形;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接近同質時,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大于區(qū)別定價情形。

    (二)需求對應概率不同時的均衡

    由于本部分只考慮不同需求情形對應概率不同時兩種定價方式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因此假設每個下游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波動程度相同(θ1=θ2=2),此時下游廠商的需求曲線為:

    圖5 β1=β2時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情形下社會總福利差額(無臨界值)

    圖6 β1<β2時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情形下社會總福利差額(γ2=0.9941)

    根據上述計算,我們將各均衡指標的相對大小、最終產品市場上產品替代性的大小以及不同需求程度的對應概率的相對大小統(tǒng)一到表3中。由于需求確定情形下各指標的相對大小和需求不確定但下游廠商面臨低需求的概率相同時各指標的相對大小相同,因此,我們可以將這兩種情形統(tǒng)一到β1=β2≤1的情形中。我們用βi與1的相對大小反映需求確定與否,用βi之間相對關系的大小反映下游廠商所面臨不同需求情形的概率大小。β1=β2=1表示下游廠商面臨的需求確定;β1=β2<1表示下游廠商面臨的需求不確定,但兩個下游廠商面臨低需求的概率相同;β1<β2≤1表示下游廠商D1面臨低需求的概率小于下游廠商D2面臨低需求的概率,下游廠商D1面臨高需求的概率大于下游廠商D2面臨高需求的概率;β2<β1≤1表示下游廠商D1面臨低需求的概率大于下游廠商D2面臨低需求的概率,下游廠商D1面臨高需求的概率小于下游廠商D2面臨高需求的概率。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將各均衡指標的相對大小、最終產品市場上產品替代性的大小以及需求波動程度的相對大小統(tǒng)一到表3中。

    表3 下游廠商需求情形對應概率不同時兩種定價方式各均衡指標比較

    注:γ2=0.9941。

    由表3可以看出:當β1=β2≤1時,雖然在最終需求市場廠商面臨需求波動,但兩個下游廠商所面臨同類需求的概率是相同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上游廠商的中間品定價、下游廠商的均衡定價還是社會總福利,均與需求確定情形一致。β1<β2≤1時,下游廠商D1所面臨低需求的概率小于下游廠商D2所面臨低需求的概率,這說明D1在最終市場上面臨高需求的可能性要大于D2,因此其最終產品定價的變化所導致的產量的變化幅度更大,此時,ΔSS的相對大小取決于產品的差異化程度。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趨近于同質時,ΔSS<0,與需求確定情形同質產品產量競爭的情形相反,這說明存在需求不確定因素時,由于廠商面臨不同需求程度的概率不同,統(tǒng)一定價時的中間品均衡價格均小于區(qū)別定價時中間品的均衡價格,從而導致上游廠商的利潤下降,其下降幅度較大,此時下游廠商的均衡定價和均衡產量的變化方向雖然與需求確定情形相反,但它們對下游廠商利潤和消費者剩余之和的影響不變。因此,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小于區(qū)別定價情形。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差異化程度較大時,由于存在產品的差異化,每個廠商的均衡產量不僅與自己的定價有關,還取決于另一個廠商的定價,此時,w*1dp*2d, q*1u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

    結論3:在最終產品市場不同需求情形對應概率不同且縱向市場結構為上游壟斷-下游寡頭的情形下,當生產差異性產品的下游寡頭廠商進行價格競爭時,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兩種定價方式下中間品的均衡價格、下游廠商的均衡定價和均衡產量、社會總福利的相對大小取決于最終產品的替代系數和需求的波動程度,其中最終產品替代系數的臨界值與高邊際成本下游廠商的需求波動程度呈同方向變化趨勢。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來看,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存在較大差異時,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小于區(qū)別定價情形,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接近同質時,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大于區(qū)別定價情形。

    四、中間品區(qū)別定價行為的違法性分析——以Intel反壟斷案為例

    (一)概況

    2000年10月,全球最大的個人計算機零件和顯卡制造商Intel公司遭到其競爭對手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公司的指控,AMD指控Intel向個人電腦生產商提供折扣,目的是讓他們推遲或取消使用AMD公司的芯片產品,除此之外,AMD還指控Intel公司為使大型電腦零售商只采購裝有Intel公司芯片的電腦而付錢給大型電腦零售商的行為。AMD向歐盟委員會提交訴訟以后,2001年,歐盟委員會開始著手啟動對Intel公司的反壟斷調查程序,但沒有采取法律行動。2007年7月,歐盟委員會認定Intel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區(qū)別定價行為觸犯了《歐共體條約》。2008年10月,Intel公司向歐盟初審法院提起上訴,認為歐盟委員會的認定不合理。2009年1月,歐盟初審法院駁回了Intel的上訴,并于同年5月對Intel處以10.6億歐元的罰款,要求其停止AMD所述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2009年底,Intel公司又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起訴,FTC認為,Intel為了排除競爭對手的競爭而提供折扣將電腦中央處理器與圖形處理器捆綁銷售。

    (二)違法性認定——法學層面

    區(qū)別定價行為違法性認定的構成要件包括三方面:

    第一,實施主體必須具有市場支配地位。Intel公司與AMD公司的競爭涉及兩個市場——x86微處理器市場和非x86微處理器市場,由于非x86微處理器不能使用Windows和Linux系統(tǒng),也不能為這兩個系統(tǒng)編制應用軟件,而兼容這兩個系統(tǒng)的應用程序只能運行x86指令集,因此兩個市場之間不存在需求替代性。采用SSNIP測試*SSNIP也稱為“假定的壟斷者測試(Thehypothetical Monopolist Test)”,是一種思想試驗,用于確定企業(yè)并購反壟斷規(guī)制的相關市場范圍。,可以推定相關產品市場為x86微處理器市場。歐盟委員會發(fā)現,在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對Intel進行反壟斷調查期間,Intel公司在全球x86微處理器市場的市場占有率至少達到70%以上。2009年,也就是在遭到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反壟斷訴訟前不久,英特爾發(fā)布了當年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報表顯示,Intel公司在世界計算機微處理器市場的市場占有率為81.5%。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Intel公司在全球微處理器市場的集中程度非常高,其市場份額遠遠超過了各國反壟斷法律對市場支配地位進行認定的臨界值,在市場上處于統(tǒng)治地位。

    第二,實施主體在客觀上實施了區(qū)別定價行為。若Intel公司僅僅在相關市場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不能說明它一定違反了反壟斷相關法律,關鍵在于它是否濫用了這種支配地位。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觀點,Intel公司在銷售產品的過程中通過忠誠折扣*Intel公司通過采取支付返款或折扣的方式,強迫作為其主要客戶的個人電腦制造商與其簽署排他性協議,從而阻止或減少這些生產商購買AMD的產品。如Intel公司采用打折、補貼和提供市場開發(fā)基金等手段與其下游個人電腦零售商(如索尼、東芝、戴爾、日立、Gateway和NEC等)簽訂全部或部分強制性排他協議,阻止他們購買AMD的產品。根據Intel公司與NEC公司簽訂的排他性協議,Intel在NEC日本業(yè)務中所占的比例必須達到90%以上,受排他性協議的影響,2002年,AMD公司占索尼公司采購相關產品的比例為23%,2003年這個比例則下降為8%。、直接向電腦制造商付款*Intel公司通過采取直接現金支付的手段,使電腦制造商停止使用基于AMD公司技術的芯片,提高該電腦制造商的MISS指數⑥;或者對基于AMD技術的產品設置限制的計算機制造商予以一定程度的獎勵。如Intel公司向索尼和MediaSaturnHolding支付了巨額款項,要求他們銷售采用Intel微處理器的電腦,并停止與AMD的業(yè)務。這種行為對AMD公司新產品的推出、新技術的開發(fā)、新技術的推廣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最終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和福利。、以折扣作為附加條件的方式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排斥競爭對手AMD公司。

    第三,實施主體的行為實質上損害了競爭。歐盟委員會對Intel公司處以重罰的原因,關鍵在于其給予電腦制造商折扣捆綁在一起的一系列附加條件,即Intel公司要求獲得折扣的電腦制造商不使用或者推遲使用競爭對手AMD公司的微處理器。如當Intel得知惠普在其銷售的筆記本電腦中使用基于AMD的微處理器后,馬上決定向惠普返款,理由是惠普沒有完成排他性協議中所規(guī)定的返款目標,Intel還表示若惠普在之后銷售的筆記本電腦中采用基于Intel微處理器的比例達到90%以上,則惠普可以在之后的季度中補足返款差額(曹建,2010)。歐盟反壟斷執(zhí)法部門認為,這種行為對競爭對手AMD 公司的正常成長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限制了市場主體間的正當競爭,破壞了歐洲經濟區(qū)的競爭秩序,使消費者的選擇權益受損,選擇范圍縮小,同時也通過破壞競爭性和創(chuàng)新性阻礙了技術創(chuàng)新。

    (三)違法性認定——經濟學層面

    從市場結構的角度來看,此案中涉及兩個層級的市場,上游市場中有兩個廠商——Intel和AMD,下游市場中的廠商是個人電腦制造商,根據規(guī)模的大小可分為大型個人電腦制造商和小型個人電腦制造商,由于下游市場廠商數量不太多,因此可以將此案中的市場結構近似等同于上游寡頭-下游寡頭的市場結構(如圖7)。根據喻言等(2014)的理論分析,在上游寡頭-下游寡頭的縱向市場結構下,上游廠商對下游廠商實行區(qū)別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大于統(tǒng)一定價情形,因此若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出發(fā),不應對上游廠商的區(qū)別定價行為進行規(guī)制。

    圖7 Intel案縱向市場結構示意

    單純依靠理論模型的推導得出的結論畢竟過于簡單和抽象,因為理論模型中只考慮了生產同質產品的下游廠商之間進行產量競爭的情形,在現實中,下游個人電腦制造商所生產的個人電腦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產品質量、款式和性能方面,還體現在銷售服務、地理位置、特殊的促銷活動以及由于消費者和廠商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認識產生的差異上。根據前文的分析結論,在考慮了最終產品差異的情況下,如果需求是確定的,不同定價方式對均衡價格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與最終產品的差異化程度無關;如果最終產品市場的需求存在波動,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來看,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存在較大差異時,統(tǒng)一定價的社會總福利小于區(qū)別定價情形,當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接近同質時,統(tǒng)一定價的社會總福利大于區(qū)別定價情形。PC制造商生產的最終產品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時,很可能由于突發(fā)某種不確定因素,導致消費者對某個下游廠商所生產的個人電腦需求發(fā)生波動,這種波動會向上傳導,影響上下游廠商的定價決策,從而影響消費者福利和社會總福利。因此,在最終產品市場存在需求不確定性時,產品差異性因素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尤為重要,需要結合產品差異化的測度來對區(qū)別定價行為的違法性進行認定。

    歐盟委員會在分析上游廠商對強勢下游廠商的折扣行為時,采用“同等效率競爭對手“和“價格-成本測試”的方法。這種方法假設市場上有一個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上游廠商同等有效率的競爭對手,然后評估這個競爭對手為參與市場競爭可能采取的定價策略。如果同等效率的競爭對手將其產品價格定的低于具有支配地位廠商的平均可避免成本(average avoidable cost)*可避免成本是指如果選擇某個特定方案就可以消除的成本。,這說明下游廠商對支配廠商具有很高的忠誠度,也就是說上游支配廠商實行價格折扣能夠有效地封鎖競爭對手;如果同等效率的競爭對手將其產品價格定的高于具有支配地位廠商的長期平均增量成本(long-run average incremental cost)*增量成本是由產量增量而導致的總成本的變化量,等于生產增量之后的總成本減去生產增量前的總成本。,這說明即使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廠商給予下游廠商一定的折扣,同等效率的競爭對手也能在獲利的情況下與其展開競爭。因此,《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2條查處市場支配地位企業(yè)濫用性排他行為的執(zhí)法重點指南》中指出,如果同等效率的競爭對手將其產品價格定得高于具有支配地位廠商的平均可避免成本,但低于其長期平均增量成本,歐盟委員會就開始調查有同等效率的競爭對手在擴大產能或者新進入市場時是否存在實質性的阻力(王曉曄,2011)。

    歐盟在采取上述兩種方法對實質上損害競爭程度進行測度時,忽略了下游個人電腦生產廠商本身所面臨的需求波動狀況以及上游廠商產能與實際需求之間的關系。當最終產品市場的需求存在不確定時,社會總福利與需求波動程度、產品的替代程度以及下游廠商面臨同種需求的概率大小有關。因此,歐盟委員會除了用現有的經濟方法對此案的競爭損害程度進行測度外,還應對需求的波動程度進行測度,如通過搜集下游廠商需求相關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長期趨勢回歸分析,還可以用小波分析法對個人電腦銷售市場的需求波動狀況進行測度,分析個人電腦銷售市場的消費者需求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周期結構和異常變化規(guī)律。

    五、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反壟斷規(guī)制建議

    (一)中間品區(qū)別定價的反壟斷規(guī)制應針對不同需求情形進行區(qū)分

    在本文所考察的中間品定價問題中,傳統(tǒng)產業(yè)組織理論和反壟斷經濟學都是以確定性環(huán)境為假設前提的。在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下,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若上游廠商的區(qū)別定價行為能使最終產品的產出水平提高或使其價格水平降低,這種行為就是促進競爭的,反之,則是限制競爭的;從廠商的角度來看,上下游廠商簽訂中間品價格協議的動機是實現聯合利潤的最大化。然而,在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下,需求的不確定可能會帶來最終產品價格的波動,上下游廠商簽訂中間品價格協議的目的也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聯合利潤的最大化,還可能是轉移風險或者是風險分擔的需要。因此,消費者福利和生產者福利的衡量過程中都存在一個權衡問題,即到底是要消費者購買的價格更低還是要價格波動更小,到底是要廠商聯合利潤更大還是要風險更小。由于不確定性環(huán)境下社會總福利存在一個二元權衡問題,這可能會導致一些在確定性環(huán)境下減少社會總福利的中間品定價行為在不確定性環(huán)境下反倒是增進社會總福利的,反之亦然。

    從前述理論分析可知,若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確定,無論最終產品是同質還是異質,也不管下游廠商之間進行產量競爭還是價格競爭,相同市場結構下兩種定價方式所導致的社會總福利的差額相同,社會總福利的差額與下游廠商產品的替代程度無關,此時,統(tǒng)一定價情形下的社會總福利總是高于區(qū)別定價情形。若最終產品市場需求不確定,統(tǒng)一定價和區(qū)別定價兩種定價方式對社會總福利的影響與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的波動程度、下游廠商面臨特定需求程度的概率有關,若下游廠商生產的產品之間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定價方式不同帶來的社會總福利差額還與產品之間的替代程度相關。因此,競爭執(zhí)法機關在進行反壟斷實踐時,應充分考慮中間品定價問題案例中下游廠商所面臨的需求情形,不能一味地對中間品的區(qū)別定價行為進行禁止或管制。

    (二)反壟斷規(guī)制應結合需求波動性和產品差異化程度的測度來進行

    從前述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在最終產品市場需求存在波動的情形下,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來看,當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確定或即使需求不確定但波動程度相同時,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大于區(qū)別定價時的總福利。隨著兩個下游廠商所面臨需求波動程度差異的擴大,當高邊際成本廠商的需求波動程度小于低邊際成本廠商的需求波動程度時,統(tǒng)一定價與區(qū)別定價時社會總福利的差額隨產品替代性程度的增大而減小;當高邊際成本廠商的需求波動程度大于低邊際成本廠商需求波動程度時,統(tǒng)一定價與區(qū)別定價時社會總福利的差額隨產品替代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下游廠商面臨同種需求概率存在差異的情形下,從社會總福利的角度來看,當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確定或即使需求不確定但下游廠商面臨同種程度需求的概率相同時,統(tǒng)一定價時的社會總福利大于區(qū)別定價時的總福利。隨著兩個下游廠商所面臨同種需求程度概率差異的擴大,當高邊際成本廠商面臨同種需求程度的概率小于低邊際成本廠商面臨同種需求程度的概率時,統(tǒng)一定價與區(qū)別定價時社會總福利的差額隨產品替代性程度的增大而減?。划敻哌呺H成本廠商面臨同種需求程度的概率大于低邊際成本廠商面臨同種需求程度的概率時,統(tǒng)一定價與區(qū)別定價時社會總福利的差額隨產品替代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需求不確定情形下中間品定價的反壟斷規(guī)制應結合需求波動性和產品差異化程度的測度來進行。

    對需求波動性的測度包括對需求波動程度和下游廠商所面臨的特定需求情形概率的測度,最常見的方法有隨機波動模型法、濾波法和小波分析法等。隨機波動模型法多用于金融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濾波法包括HP濾波和BP濾波,HP濾波法的原理實際上是波動方差的極小化,是一種將時間序列運用在狀態(tài)空間的分析方法,BP濾波主要是從頻率域的角度研究時間序列的結構特征;小波分析法結合了HP濾波和BP濾波的優(yōu)點,目前已成為測度需求波動性的重要方法。由于需求波動性的測度需要用到時間序列理論,從時間序列的理論來看,需求波動受趨勢因素、季節(jié)因素、周期因素和不規(guī)則因素的影響,但由于趨勢因素目前只能做整體測度,周期因素也只能通過計量軟件做簡單的分析,而季節(jié)因素和不規(guī)則因素對需求波動的影響又經常被其他因素所掩蓋。因此,在對需求波動性進行測度的實際操作中,常用的方法有長期趨勢回歸分析方法,輔之以BP 濾波法和季節(jié)性調整法(張洪潮 等,2014),還可以運用小波分析方法,輔之以HP濾波和BP濾波方法(劉滿芝 等,2013),對最終產品市場需求的波動狀態(tài)進行測度,通過小波分析需求的時間序列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周期結構和異常變化的規(guī)律。

    對產品差異化程度的測度可以采取需求交叉彈性和廣告密度兩個指標。需求交叉彈性表示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對另一種商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對于同一市場上的i產品和j產品來說,當i產品價格的變化所引起的j需求量變化的程度比較大時,則說明兩種產品的替代性很強,也就是說差異化程度很低;反之,當i產品價格的變化所引起的j需求量變化的程度比較小時,則說明兩種產品的替代性很弱,也就是說差異化程度很高。計算需求交叉彈性需要搜集兩種產品在同一時期內價格以及需求量的數據,由于現實交易的復雜性,這些數據不易收集,再加上需求交叉彈性僅限于兩種產品之間的比較,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廣告密度是指廣告費用的絕對額和產品的銷售額之比。在現實經濟中,廣告是廠商用來傳遞產品差異信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手段,廣告能夠向顧客傳遞有關產品的價格、質量、功能服務等多方面產品特性的信息,因此對于顧客感知產品差異、擴大顧客的心理偏好作用很大,尤其是消費品的廣告對顧客的購買決策會產生很大程度的影響。 可以說,廣告是廠商用來傳遞產品差異信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手段,也正因為如此,產業(yè)組織學者用廣告密度來衡量產品的差異化程度。當然,除了用需求交叉彈性和廣告密度兩個指標測度產品差異化程度之外,還可以將形成產品差異化的原因分解成多項可測定、可比較的因素,來比較同類產品的差別程度,如可以使用技術指標來表示產品性能的差別,用銷售網絡的狀況來表示廠商銷售能力的差異,用顧客對服務的評分來表示產品服務差別等等。

    (三)《反壟斷法》中關于區(qū)別定價的規(guī)制應適當增加適用除外規(guī)定

    中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http://www.gov.cn/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1.htm。第17條中所表述的“正當理由”指的就是“抗辯理由”,但法律條文中沒有對“正當理由”進行詳細闡釋。《反壟斷法》對中間品區(qū)別定價行為進行反壟斷規(guī)制的范疇進行了說明*例如:削弱競爭、導致壟斷的各種區(qū)別定價行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為排擠競爭對手而實施的區(qū)別定價行為,以及一些嚴重損害購買者之間競爭的區(qū)別定價行為。,但同時,在一定環(huán)境下確實存在一部分區(qū)別定價行為非但沒有損害社會總福利,反而有助于社會總福利的提升,這部分行為應該作為廠商的理性策略,排除在《反壟斷法》規(guī)制的范圍之外。因此,在反壟斷機構依據《反壟斷法》對中間品區(qū)別定價行為進行規(guī)制時,應給予廠商一定的抗辯權利,對那些可以增進社會福利的定價行為采取適用除外原則,如下列情形:最終產品市場的需求存在波動,低邊際成本廠商的需求波動程度大于高邊際成本廠商,或者高邊際成本廠商的需求波動程度大于低邊際成本廠商且下游產品接近同質;最終產品市場不同需求情形對應概率不同,高邊際成本廠商面臨低需求的概率高于低邊際成本廠商面臨低需求的概率,或者高邊際成本廠商面臨低需求的概率低于低邊際成本廠商面臨低需求的概率且下游產品接近同質。

    方國敏,劉全. 2012. 基于風險偏好的隨機需求三級區(qū)別定價決策[J]. 統(tǒng)計與決策(15):32-35.

    何鯤,蔡英杰. 2011. 多個競爭銷售商在需求波動下的供應鏈協作[J]. 經濟研究參考(11):63-67.

    劉滿芝,高曉峰,屈傳智,等. 2013. 中國煤炭需求波動規(guī)律研究[J]. 資源科學(4):681-689.

    王曉曄. 2011. 反壟斷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

    喻言,任劍新. 2014. 市場結構變化下中間投入品價格歧視的反壟斷經濟學分析[J]. 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1):14-22.

    臧展. 2007. 需求波動下的壟斷合謀與價格競爭:對我國空調行業(yè)價格反周期波動的一個解釋[J].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22-26.

    張洪潮,王澤江,李曉利,等. 2014. 中國煤炭消費需求波動規(guī)律及成因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1):94-101.

    ANAM M, CHIANG S H. 2004.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with demand uncertainty [EB/OL].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530923.

    BALAKRISHNAN R, SIVARAMAKRISHNAN K. 2002. A critical overview of the use of full-cost data for planning and pricing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4(1):3-31.

    BANKER R D, HANSEN S C. 2002. The adequacy of full-cost-based pricingheuristic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4(1):33-58.

    BANKER R D, HUGHES J S. 1994. Product costing and pricing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69(3):479-494.

    BRANDER J A, LEWIS T R. 1986.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5):956-970.

    DEGRABA P. 1990. Input market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the choice of technolog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5):1246-1253.

    GABSZEWICZ J J, PODDAR S. 1997. Demand fluctuations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under duopoly [J]. Economic Theory, 10(1):131-146.

    G?X R F. 2000. The impact of cost based pricing rules on capacity planning under uncertainty [EB/OL].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29531.

    G?X R F. 2002. Capacity planning and pricing under uncertainty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4(1):59-78.

    ISHII Y. 1977. On the theory of the competitive firm under price uncertainty: not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4):768-769.

    LAYSON S K. 1972.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with interdependent demands [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6(4):511-524.

    LAZEAR E P. 1986. Retail pricing and clearance sal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1):14-32.

    LELAND H E. 1972. Theory of the firm facing uncertain demand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3):278-291.

    LIANG J. 2012. Competition between fixed and mobile broad access based on mobility and data volum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Network Economics, 2(3):3-31.

    MILLS E S. 1959. Uncertainty and price theory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3(1):116-130.

    PASHIGIAN B P. 1988. Demand uncertainty and sales: a study of fashion and markdown pricing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5):936-953.

    SANDMO A. 1971. On the theory of the competitive firm under price uncertain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1(1):65-73.

    SHOWALTER D M. 1995.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com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3):647-653.

    YOSHIDA Y. 2000.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input markets: output and welfar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1):240-246.

    (責任編輯 彭 江)

    CompetitiveEffectandAntitrustRegulationofPriceDiscriminationinIntermediateMarketunderDemandUncertainty

    YU Yan1REN JianXin2

    (1.School of Economics,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2.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0)

    Based on the demand uncertainty in final market and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in the downstream firms,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social welfare of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uniform pricing under different demand scenarios, and evaluates the Intel case, then proposes appropriate antitrust recommendation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 antitrust regulation of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intermediate market should look social welfare as a goal, not only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of demand, but also to add the exemption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volatility of demand.

    intermediate market; price discrimination; competitive effect; uniform pricing; demand uncertainty

    2017-03-03

    喻 言(1980--),女,湖北武漢人,經濟學博士,湖南農業(yè)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任劍新(1967--),男,湖北荊州人,經濟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間投入品價格歧視的反壟斷規(guī)制研究”(15CJY001);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反壟斷經濟學視野下中間品市場區(qū)別定價研究”(14YBA203);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知識產權濫用與反壟斷規(guī)制——基于產業(yè)組織理論視角的理論與實證”(XSP17YBZC086)。

    F270

    :A

    :1001-6260(2017)07-0008-13

    10.19337/j.cnki.34-1093/f.2017.07.002

    猜你喜歡
    中間品區(qū)別情形
    中間品進口與中國企業(yè)創(chuàng)新
    ——基于進口關聯化、多樣化與高度化的多維視角
    財經論叢(2023年5期)2023-05-08 13:28:28
    美國對華反傾銷與我國出口產品質量——以中間品進口為視角
    中間品貿易自由化對我國就業(yè)結構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避免房地產繼承糾紛的十二種情形
    四種情形拖欠勞動報酬構成“拒不支付”犯罪
    公民與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34
    進口中間品對我國裝備制造業(yè)出口技術結構的影響研究
    出借車輛,五種情形下須擔責
    公民與法治(2016年9期)2016-05-17 04:12:18
    上班和坐牢的區(qū)別
    特別文摘(2016年4期)2016-04-26 05:25:07
    位置的區(qū)別
    看與觀察的區(qū)別
    绥滨县| 聂拉木县| 夏津县| 三亚市| 汤原县| 孟州市| 中方县| 辰溪县| 横山县| 靖宇县| 江达县| 温州市| 增城市| 株洲市| 文安县| 定安县| 荆门市| 青州市| 县级市| 新巴尔虎左旗| 常熟市| 赞皇县| 太康县| 泌阳县| 香港 | 开阳县| 西城区| 秦皇岛市| 丹凤县| 陵川县| 黄陵县| 商城县| 托克托县| 建阳市| 石屏县| 扎鲁特旗| 江孜县| 长顺县| 云龙县| 延寿县| 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