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軍,張春枝
(遼寧科技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遼寧 本溪 11700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塊化改革研究1
孫淑軍,張春枝
(遼寧科技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遼寧 本溪 1170041)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四門思政課一脈相承,是個統(tǒng)一的整體,因此,需要教師把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性的前提下,將實踐教學從各門思政課中獨立出來,以整體性的、系統(tǒng)化的、模塊化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思政課的實踐性,突出了以人為本、素質教育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塊化
2005年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原則,建立了包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稱“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四門必修課程的課程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模塊改革正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原則為基礎,將四門課的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的過程。
1.1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性要求
四門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為基礎,彼此相互聯(lián)系、高度統(tǒng)一,分別從理論(原理和概論)、史實(綱要)、應用(基礎)三個維度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沿著原理理論——理論發(fā)展——理論歷史——理論運用的路線展開,給學生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學科體系。其中,“原理”主要闡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綱要”闡述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體現(xiàn)了歷史的縱深和厚度;“概論”闡述了什么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及時代特色;“基礎”闡述了如何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知行的統(tǒng)一。四門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如圖1所示。
圖1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在關系
因此,思政課內在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完整性,決定了思政課實踐模塊化教學的可行性。
1.2 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相對獨立且部分內容重復的必然選擇
思政課的四門課程是個完整的統(tǒng)一整體,這個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任課教師都有一致的共識。但從學科角度來看,每門課又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體系,因此,就會出現(xiàn)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的問題,在理論課講授的過程中,如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法律意識和法制精神等方面在“基礎”課與“概論”課都講授;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方面在“綱要”課與“基礎”課都講授;價值觀方面“在基礎”課與“原理”課都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生產(chǎn)力理論方面在“概論”課與“原理”都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方面在“概論”課與“綱要”課都講授等。
因此,思政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與內容的相似性與重復性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塊化的必然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的。實踐教學的標準是:從內容上講必須和所講授的理論有內在聯(lián)系,是理論教學的深化或拓展;從目標上講是培養(yǎng)全體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從形式上講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活動或者是師生的教學互動。因此實踐教學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可以說也可以做。這就極大地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1
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塊的改革則是秉承上述原則,在整合“原理”、“概論”、“基礎”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深刻領悟課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性的前提下,將實踐課從各門思政課中獨立出來,以整體性的、系統(tǒng)化的、模塊化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思政課的實踐性,突出了以人為本、素質教育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
本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塊化改革按照認識感受型實踐模塊、參與體驗型實踐模塊及拓展型實踐模塊展開。其中,認識感受型實踐模塊,主要以固定課堂為教學平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資源為依托的實踐教學模塊,如名著選讀、小組討論、辯論賽等。參與體驗型實踐模塊,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校園生活中踐行相關教學內容,如校園微電影、校園文化活動等。拓展型實踐模塊,是指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知識結構、動手能力、興趣程度確定自己關心和研究的主題,借助社會活動的方式走出校門,走進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認識、展現(xiàn)才能、尋求答案的教學模式,2如社會實踐調查、社會服務等。
具體實踐教學模塊化內容如表2所示:
表2 思政課實踐模塊化教學內容
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塊化改革不同與以往的傳統(tǒng)的課內實踐的教學模式,而是采取了多樣化的、啟發(fā)式的、體驗式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不僅提高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還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1 講授法:指任課教師提綱挈領式的通過簡明、生動而具體的語言將實踐具體內容、要求及效果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充分領悟本次實踐活動的意義及相關要求,本方法適用于以上三個模塊。但不同于課堂教學講授法的是無需面面俱到的將實踐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解釋清楚,只需將實踐活動的目的、意義及結果告知學生即可,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
3.2 討論法:指在任課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某個教材或時事熱點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方法既可以培養(yǎng)合作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如認識感受型實踐模塊中話題討論活動、辯論賽活動。
3.3 直接體驗法:指任課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生動而鮮活的案例,并配合大量視頻資料及背景音樂,讓學生深處特定情景之中,得到關于某一理論的感性認識,而后通過自身感悟內化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如參與體驗實踐模塊中的激情教育課堂、校園微電影及校園感恩行動部分。
3.4 自主學習法:主要目的是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通過閱讀經(jīng)典著作及觀看視頻資料加深對課堂知識的領悟和理解,課后以讀書筆記或者論文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如認識感受型實踐模塊中經(jīng)典原著選讀和觀看經(jīng)典政論片部分。
3.5 項目驅動法:指任課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以項目的形式讓學生完成,學生通過查找大量的相關資料,同時對相關問題展開社會實踐調查,之后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匯總并得出結論的過程。項目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如拓展型實踐模塊中社會實踐調查部分。
3.6 現(xiàn)場教學反饋法:指學生在參加校外實習過程中,通過對本專業(yè)學科的親身操作和具體體驗,形成對自己職業(yè)生涯及就業(yè)前景的看法和預期,此教學方法目的是為了學生明確其就業(yè)方向,為將來做好規(guī)劃。如拓展型實踐模塊中的校外實習展示活動。
4.1 多元制考核。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及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在課程團隊建設的基礎上,由團隊負責人牽頭,團隊成員集思廣益,結合前期實踐教學經(jīng)驗,制定《思政課實踐模塊化教學大綱》、《思政課實踐模塊化教學手冊》、《思政課實踐模塊化教學考核評價手冊》等。完善各種教學管理規(guī)章制度及考核評價制度,制定相應考核標準,確定每一模塊化下的每一實踐單元的具體考核細則,以此標準告訴學生如何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以避免學生在自我評價和互評中出現(xiàn)盲目性和隨意性。
4.2 整體性考核。思政課實踐教學呈現(xiàn)出周期長,分散性及靈活性的特點,因此,考核評價既要注重結果的考核又要注重過程的考核,把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學習態(tài)度、知識掌握、能力提升、思想素質的提高)作為過程評價的標準。在過程進行中有過程性評價,在過程終結時有結果性評價,把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統(tǒng)一起來才是完整的評價。
4.3 可操作性原則。團隊成員在制定考核評價指標時,應將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結合,設計的各項考核指標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于老師及學生對被考核人的評價,另外,考核結果以“優(yōu)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級評價體制,這樣比具體分數(shù)更易于區(qū)分,便于考核人操作實施。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塊化改革是一項創(chuàng)新性強、任務量大、復雜性高的工作,不僅需要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評價模式的創(chuàng)新,還需要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不僅需要思政教師的研究和實踐,也需要全校各部門協(xié)同配合,群策群力、全方位努力服務于學生成長,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扣好、扣牢人生的第一??圩?。
〔1〕孟彩云.高校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探微〔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6):85-86
〔2〕郭建民,田小泉.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6(6):28-29
1008-3723(2017)04-035-03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4.03
2017-06-13
遼寧科技學院轉型發(fā)展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孫淑軍(1980-),女,內蒙古赤峰人,遼寧科技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研究.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