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
摘要:志愿者是公共圖書館可利用的重要資源,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有效支持。貴州省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起步相對較晚、研究少,社會認可度低,志愿者尤其是文化志愿者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積極性較高但持續(xù)參與率低,很多縣級公共圖書館相關工作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jīng)歷,對欠發(fā)達地區(qū)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的認知、動機、激勵等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志愿服務;心理學;認知;需求;激勵
一、導言
(一)研究背景
志愿者是公共圖書館可利用的重要資源,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有效支持。文化志愿者參與公共圖書館志愿服務活動,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緩解公共圖書館人力資源的不足,還可以增加公共圖書館提供服務的內容,擴大服務面。
貴州省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起步相對較晚、研究少,社會認可度低,志愿者尤其是文化志愿者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積極性較高但持續(xù)參與率低,很多省內縣級公共圖書館相關工作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
(二)研究意義
我省公共圖書館志愿服務才起步不久,社會民眾對志愿服務活動了解不多,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的志愿服務意識尚未形成良好的氛圍,阻礙了志愿者服務的進一步開展。另外,在志愿服務團隊中,還存在志愿者人員難以招募、流失狀況比較嚴重、志愿服務質量有待提高等情況。本文通過對貴州省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現(xiàn)狀心理方面的研究,將從理論上進一步探究公共圖書館志愿服務心理研究的相關內容,為完善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體系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三)研究方法
通過對心理學教材與志愿者活動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參考,為本文提供理論依據(jù)。首先,設計調查問卷,向全省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志愿者發(fā)起網(wǎng)絡調查,其次,對文化志愿者、圖書館員及讀者進行訪談,結合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關于志愿服務的觀察與實踐,為本文提供實踐基礎。
二、研究結果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回收133份有效問卷,男性志愿者51人,占38.35%,女性志愿者為82人,占61.65%。
18周歲以下的志愿者有1人,占0.75%,18-35周歲的志愿者有i00人,占75.19%,36-54周歲的志愿者有30人,占22.56%,55周歲及以上的志愿者有2人,占1.嘣。
在校學生67人,占50.38%,企業(yè)員工11人,占8.27%,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21人,占15.79%,教師等專業(yè)技術人員1 7人,占12.78%,退休人員1人,占0.75%,自由職業(yè)者16人,占12.03%。
(二)志愿者的認知
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務的渠道:
在志愿者獲知志愿服務信息的渠道上,選擇“微信,微博,00等網(wǎng)絡自媒體”獲知的有74人,占55.64%,選擇“身邊的人”獲知的有72人,占54.14%,選擇“工作單位或學校”獲知的有69人,占51.88%,選擇“圖書館網(wǎng)站、海報、宣傳欄”獲知的有47人,占35.34%,選擇“報紙,廣播或電視”獲知的有20人,占15.04%。
(三)志愿者的動機
1.需求理論
需求理論的思想來源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觀點,代表是馬斯洛動機理論,其核心是需要層次理論。在促使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因素中,選擇“盡公民的責任,參與改善社會問題”的有57人,占42.86%,選擇“幫助有需要的人,回應社會需要”的有85人,占63.91%,選擇“學?;騿挝灰蟆钡挠?1人,占15.79%,選擇“豐富經(jīng)驗,自我成長”的有87人,占65.41%,選擇“希望發(fā)揮自己所長”的有63人,占47.37%,選擇“體現(xiàn)自己的存在價值”的有56人,占42.11%,選擇“學習新技能,培養(yǎng)組織及領導能力”的有55人,占41.35%,選擇“擴寬社交圈子”的有50人,占37.59%,選擇“為以后的工作做準備”的有29人,占21.8%,選擇“出于對文化志愿服務的好奇”的有17人,占12.78%,選擇“認同活動的價值理念”的有61人,占45.86%。
2.誘因理論
誘因理論是需求理論的補充,強調外在因素對行為動機的影響,心理學家認為不能用需求這一內驅力引發(fā)動機解釋所有的行為,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在期望得到的激勵中,選擇“榮譽稱號”的有42人,占31.58%,選擇“提供高層次培訓”的有76人,占57.14%,選擇“優(yōu)先利用圖書館資源”的有45人,占33.83%,選擇“搭建展示才能的平臺”的有60人,占45.11%,選擇“將志愿服務狀況作為升學或者就業(yè)的考評指標之一”的有29人,占21.8%,選擇“其它”的有7人,占5.26%。
三、結論
(一)社會對圖書館志愿服務的認知度低
貴州省地處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政府部門首抓經(jīng)濟建設,對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重視多在口頭,主導的文化志愿服務多半流于形式,對文化志愿服務的宣傳更是寥寥無幾,圖書館志愿服務的宣傳主要依托自身網(wǎng)站和參與者的自媒體發(fā)布,因為社會關注度低和志愿者的流失嚴重,傳播范圍及其有限,導致社會對圖書館志愿服務認知程度低。
(二)自身需求是圖書館志愿服務的內在動機
在需求層次理論中,低層次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以后,才能發(fā)展到下一個的需要,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務是屬于自身較高層次的需求,他們對自身的需求有一定的認識,在關于志愿服務動機的選擇上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在校學生由于歸屬、溝通、學習、自我補充和自我擴大的需要,選擇“豐富經(jīng)驗,自我成長”居多,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和教師等專業(yè)技術人員由于交際、自尊和他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選擇“幫助有需要的人,回應社會需要”居多。由于志愿者是有明確的需求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基于對需求得到滿足的美好愿望,在初始階段普遍都充滿干勁,如果志愿服務活動沒有讓需求得到滿足,志愿者對參與志愿服務的欲望會降低,在自我調節(jié)未果的情況下,志愿者會選擇其他方式來滿足自身的需求。endprint
(三)志愿精神和利己動機的關系
部分學者認為,志愿服務是一種單純的利他行為,基于自身需求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是不純的,是有悖于志愿精神的。但更多的人對于利己動機有比較理性的認知。有研究者指出,自我犧牲、無私獻并不是志愿精神唯一的內涵,相反,在“利他”的同時實現(xiàn)“利己”才是現(xiàn)實選擇?!皬臒o私奉獻到損人利己,中間很多層次,至少包括單純利己,為己利他,無私利他三個層次,從這三個層次都可以產(chǎn)生對志愿服務的激勵作用,但其激勵動力卻有很不同:單純利己是根基,產(chǎn)生的激勵動力最大,為己利他是核心,無私利他產(chǎn)生的激勵動力最小,這種激勵只能覆蓋極少數(shù)人群”。
(四)外部激勵是持續(xù)圖書館志愿服務的重要支撐
誘因理論中,認為誘因可以激發(fā)內在需要,還可以激勵行為的持續(xù),即是說本來沒有志愿服務的動機,但是圖書館提供的激勵內容中有吸引其參與的內容,續(xù)而激發(fā)了成為志愿者,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動機。東莞市圖書館把“將志愿服務狀況作為升學或者就業(yè)的考評指標之一”作為對志愿者的激勵,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加入到志愿服務當中。外部對動機的激勵有正負兩個方向。正誘因是指個體趨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滿足,例如志愿者的需求是“希望發(fā)揮自己所長”,在公共圖書館提供“搭建展示才能的平臺”的條件下,激發(fā)了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實現(xiàn)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行為。負誘因則與之相反,最為常見的是把志愿者視為廉價勞動力,并未給予其應得的尊重和關懷。
四、建議
(一)整合資源,加強宣傳
公共圖書館應積極建議上級部門,利用自身優(yōu)勢整合社會資源,與相關部門通力協(xié)作,加強文化志愿者的宣傳力度,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來宣傳志愿服務理念,加大社會對文化志愿服務的認識,努力營造出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讓更多的民眾加入到公共圖書館文化志愿服務隊伍中來。
(二)規(guī)范管理,明確職責
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不斷實踐、摸索,總結出一套適合本地區(qū)的志愿者招募、注冊、管理及激勵規(guī)范,并設置相關崗位,明確職責,做到專人負責,確保志愿服務團隊有序運作。
(三)準確定位,細心服務
公共圖書館作為志愿服務管理組織,應把自身放為志愿者服務在的位置,力求以人為本,充分了解志愿者的需要和訴求,結合自身實際盡量做好服務工作,讓每一名志愿者都能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作者單位:貴州省圖書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