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姮妲
摘要:職業(yè)倦怠是指個體由于無法適應外界對過度索求,使個人能量和精神產生枯竭的現(xiàn)象。高校教學人員由于長期處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之下,會產生職業(yè)性抵觸情緒,也就是職業(yè)倦怠,這嚴重影響著高校管理人員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筆者對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的幸福指數(shù)與職業(yè)倦怠展開分析,旨在促進我國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教學管理人員;職業(yè)倦?。灰匀藶楸?/p>
一、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幸福指數(shù)與職業(yè)倦怠分析
1.年齡差別使得幸福感和職業(yè)倦怠程度有所差別
高校的管理人員作為高校師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年齡的不同,其生活的幸福感和職業(yè)倦怠程度也有所不同。
青年高校管理人員是指35周歲以下剛入職不久的職場新人,他們基本上剛剛碩士、博士畢業(yè),各方面的工作和生活計劃剛剛起步,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比較大。同時由于工作情況與自己的預期有些差距,也會產生一些不滿的情緒。這些原因使得這部分人員職業(yè)倦怠感很強,幸福指數(shù)比較低。
35~55歲的中年管理者一般都處在較為重要的崗位上,工作具有很強的積極性,但在生活上既要照顧父母也要培育下一代,生活、工作的壓力也很大,導致這部分群體的滿意指數(shù)也不高。
55周歲以上的高校管理人員是幸福感最強的。這部分高校管理人員從事了一輩子的教學事業(yè),已經接近于退休。工作壓力非常小,人際關系處理得很圓滿,家庭也處在無憂的階段,身心較為輕松,是幸福感最高的群體。
2.職務差別使得幸福感和職業(yè)倦怠程度有所差別
高校的教學管理人員經過一定時間課堂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自身的研究,會擁有較高的職務和職稱,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工作的能力,也會獲得更加豐厚的工資。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在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階段,每個時期我們都會有著不同的奮斗目標,每當我們完成了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會得到滿足感,繼而樹立更加遠大的目標并為之不斷奮斗。處在處級職位的管理人員不僅需要具有符合職稱的教學能力,按時授課,認真完成科研任務;還要能夠處理好工作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協(xié)調好各項工作,主動承擔領導的職責。他們的工作壓力較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會相應地降低。
二、消除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職業(yè)倦怠的對策
1.創(chuàng)建和諧的工作氛圍和環(huán)境
高校的管理體制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不斷的完善,也要時刻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民主,尊重、理解管理人員。高校要了解教學管理人員的需求,明確并合理擴大職責的范圍,給予管理者上升的空間,體現(xiàn)他們的人生價值,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熱情。同時,高校要讓管理人員認識到管理職位的重要性,提升他們的地位和工資水平。高校也要定期提供培訓機會,培養(yǎng)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在管理上,高校要建立評價體系和競爭機制,及時肯定管理者的工作成績,并通過競爭方式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確保管理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管理工作中,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
2.教學管理人員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
首先,高校的管理人員要加強身體鍛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管理人員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長期的輻射和固定的坐姿會導致身體不適,影響工作效率,所以管理人員要注重身體鍛煉,讓自己保持飽滿的工作熱情。其次,管理人員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工作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營造和諧的氛圍,有著良好的心情才能專心于工作,提高效率。最后,管理人員要確立階段性目標。確定每個階段的工作目標,通過學習和溝通增長知識技能,完成現(xiàn)階段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達到事業(yè)的成功,提高幸福指數(shù)。
高校的管理人員工作壓力較大,需要處理很多棘手的問題,這就需要自身具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一方面,高校的管理者要善于把各種問題變?yōu)楣ぷ鞯膭恿?,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多注重獲得成功后的滿足感,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消除心理的負面、消極、焦慮的情緒;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組織一些集體訓練,加強彼此的溝通,使大家相互鼓勵、相互支持,促進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減少管理者自身的壓力與焦慮,提高其幸福指數(shù)。
高校要時刻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理解并支持管理人員的工作,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增加他們工作的動力,緩解工作上的壓力。高校在保證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既要嚴格要求管理工作,也要多關心管理人員的需求和管理工作的進行,給予其更加寬松的工作氛圍,營造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通過高校各階層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提高其幸福指數(shù),為學生營造更加舒適、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韓萃鷗,郭晶.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的職業(yè)倦怠研究[J].科技廣場,2015(6):180-182.
[2]仇夢歡.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職業(yè)倦怠探析[J].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9,26(6):147-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