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萍
摘 要: 中國古詩文中的漁父形象作為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形象,時而出現(xiàn)在江渚之濱,時而出現(xiàn)在江雪之中,時而出現(xiàn)在碧波之中,時而出現(xiàn)在斜風細雨中。這一意象最早見于《莊子》和《楚辭》。
關(guān)鍵詞: 漁父 古代文學 形象
中國的古詩文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古典之美。經(jīng)過千百年的文化傳承,古詩文中形成了許多經(jīng)典的意象,而漁父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形象,漁父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國古典文學殿堂中,他們時而出現(xiàn)在江渚之濱,時而出現(xiàn)在江雪之中,時而出現(xiàn)在碧波之上,時而出現(xiàn)在斜風細雨中……但不管怎樣,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隱者。要說古典詩歌中最早的漁父意象,追根溯源要到莊子和屈原。
文學作品中較為完整的漁父形象最早見于《莊子》和《楚辭》?!肚f子》和《楚辭》中的漁父都被賦予極強的神秘色彩,成為介于神仙和普通人之間的一種特殊角色。他們生活在山野澤畔,居無定所,悄然而至,飄然而逝,常人很難見其蹤影,儼然一世外高人,他們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肚f子·漁父》主要描寫漁父如何訓導孔子,通過漁父與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批評孔子危其本真,遠離至道:“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正。烏呼遠哉!其分以道也?!笨鬃印凹壬蠠o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執(zhí)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之舉被漁父斥為多事,告誡他要順應自然“謹修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才可以“無所累矣”。如此這般漁父還怕孔子不知悔改,又用“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最后用“絕力而死”的小寓言故事開導?!冻o·漁父》主要描寫漁父勸導屈原要像道家觀念中品格高尚、智慧高超的圣人一樣“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對屈原因“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而慘遭流放所造成的內(nèi)心巨大痛苦不以為然,并質(zhì)問屈原:“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竭力勸導屈原遵循道家“和光同塵”的處世原則,擺脫塵世間一切不必要的煩惱。這兩篇文章中的漁父儼然道家思想的傳播者,是道家思想的典范。
自這兩篇文章之后,漁父成為一個經(jīng)典的文學意象,出現(xiàn)在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筆下,但不再拘泥于道家思想的傳播者。在隱者這一大背景下,他們表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情趣,主要有如下表現(xiàn):
一、行俠仗義者
《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的漁父是一個神秘隱者。伍子胥此時受楚王懸賞,逃難來到江邊,漁父乘船由下方溯水而上,載伍子胥過江,過江后,幫助他渡江的漁翁見他有饑餓之色,讓他在樹下等候,要幫助伍子胥找些食物。漁翁一走,伍子胥起了疑心,于是藏到了蘆葦深處。沒過多久,漁翁帶著食物回來了,見樹下沒有人,就對著蘆葦叢中說:“蘆中人,蘆中人,你難道就不饑餓嗎?”一連喊了好幾遍。當伍子胥從蘆葦中走了出來,漁翁就說:“我看見你面露饑餓之色,為你去拿飯,為什么要猜疑呢?”伍子胥說:“性命本屬于天,現(xiàn)在屬于丈人,怎么敢有猜疑呢?”吃過飯食,伍子胥解下百金之劍送給漁翁,說此劍已經(jīng)祖?zhèn)魅?,上面刻有七星北斗,還有龍躍于淵,價值百金,以此答謝。漁翁說:“我聽說楚王已經(jīng)下達了命令,擒獲伍子胥的人,可以得到糧食五萬石,得到楚國最高的爵位。我既然救了你,難道還貪圖這百金之劍嗎?”漁翁不但沒有要這把寶劍,反而催促伍子胥趕緊離開。伍子胥問漁翁的姓名,以便日后報答。漁翁說:“現(xiàn)在情況緊急,兩個壞人相逢,我就是幫助你渡河的那個楚國壞人。兩賊相得,得行于沉默之中,為什么還要知道姓名呢?你是蘆中人,我是漁丈人,以后富貴了別忘記我就行了?!蔽樽玉愦饝?。伍子胥臨別時,不斷地囑咐漁翁將他吃剩的東西好生掩埋,不要泄露了行藏。漁夫答應了他。伍子胥行走數(shù)步,回頭再看,漁夫已經(jīng)翻船自沉江中。
這里的漁父為了替伍子胥保守秘密,竟以生命作為代價,舍生取義,這大概是中國古代俠客的最高境界了。
二、品行高潔者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的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但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都是雪。這漫天遍野的“雪”難道不是作者冰清玉潔的人格寫照嗎?這個漁父也許就是詩人心中所追求的那個完美的自己、理想的自己。
三、隱逸閑居者
張志和《漁父詞》五首描繪的都是漁父怡情山水、逍遙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和安詳快樂的心境,還有大自然美麗無比的景色,尤其是那首:“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鼻嗖莺妫惠喢髟律舷掠痴?,陣陣漁歌前后呼應,搖動著“釣車子,橛頭船”穿行在風浪水波之間的“巴陵漁父”比神仙還要快樂。難怪宋代詞人周紫芝對此艷羨不已:“好個神仙張志和,平生只是一漁蓑。和月醉,棹船歌,樂在江湖可奈何?!睆膹堉竞偷摹稘O父詞》可以看出漁父即是作者自詡,漁父的生活狀態(tài)即是作者生活狀態(tài)的自我寫照或?qū)@種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和追求。
四、等待時機者
以釣魚等待時機者首推姜太公。姜太公年進古稀,任垂釣于磻溪,他所用的不是彎鉤而是直鉤,后有“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典故流傳后世,他釣的是周文王,是自己大展宏圖的機會。唐人常健有一首《戲題湖上》: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里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一位老者坐在磯頭上垂釣,湖里的水上漂浮桃花緩緩流去,然而這一切仿佛與他無關(guān),面對眼前美景,不管有沒有魚上鉤。他這里釣的又何嘗不是和姜太公一樣的心境呢?endprint
五、憤世嫉俗者
中國文人的憤世嫉俗即使在“漁父”這一隱者形象中都沒有得到改變?!肚f子》和《楚辭》中的漁父就是最初的憤世嫉俗者。而后世的漁父之所以選擇漁隱這種方式,多半是因為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而寄情于山水之間,過一種自在逍遙的生活。如唐人李頎的《漁父歌》:
白頭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常不仕,釣魚清江濱。
浦沙明濯足,山月靜垂綸。
寓宿湍與瀨,行歌秋復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蘆洲薪。
綠水飯香稻,青荷包紫鱗。
于中還自樂,所欲全吾真。
而笑獨醒者,臨流多苦辛。
全詩敘述一個白發(fā)老人,也不知他是誰,身上披蓑戴笠,遠避人間,在清澈的江水邊釣魚。他常常在明亮的沙灘邊洗腳,在寂靜的月光下垂釣。他住宿的地方無非是淺水沙灘,一年四季只是唱歌消遣。他手里的釣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他在船中生火做飯,用的是蘆塘里取來的蘆柴。他用江中清水煮飯,用青荷葉包裹釣得的魚。這個漁人在這樣的生活中悠然自樂,因為他所要的是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因而對那些自以為“眾醉獨醒”的人,如屈原那樣,徘徊于水邊,有許多悲哀、苦悶之感,倒覺得很可笑。全詩的主題思想都在這最后四句而這最后四句,也正是屈原《漁父》的縮影。我們在這里仍然可以看到一個如屈原《漁父》中憤世嫉俗者的形象。
總之,這些或垂釣,或撒網(wǎng),或高歌,或笑看秋月春風的隱者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璀璨的群星,他們?yōu)橹袊娜说奶幨勒軐W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漁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的群體出現(xiàn)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蛞虺缟凶匀唬非箝e適,或因奸佞當?shù)?,無法立足,或因社會動蕩,躲災避禍,或因失意仕途,排遣郁悶。高潔之士成了隱身江湖優(yōu)哉游哉的漁父,知識分子在漁父身上尋找精神寄托,這是中國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漁父的出現(xiàn)和被推崇不是偶然的,漁父是仕、隱矛盾的產(chǎn)物。官場失意,走上歸隱道路,自稱漁父,連愛國詩人陸游也不能免俗。陸游《鵲橋仙》:“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标懹巫苑Q漁父,乃游戲之言,實際上表示對投降派的抗議。
漁父的生存方式有三種類型,一種是永遠的漁父。他們從未有過做官的追求,雖然學識超人,然而不為世人所知,在隱逸中走完自己的生命歷程。那位“樂在風波釣是閑”的道士張志和堪稱典型。一種是暫時的漁父。不做官或做官不得志,也來當一回漁父。柳宗元放逐之后,就以漁父自居?!督罚骸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位獨釣寒江的漁父正是作者新造的形象。還有一種偽漁父,身在江湖,心存魏闕,養(yǎng)志待時,將漁隱作為出仕的籌碼。這樣的“漁父”是對漁父精神的背叛。薛昂夫《塞鴻秋》:“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官居要津者故作清雅,大唱漁父之歌,唱不由衷,盜名欺世。
漁父精神既有消極意義,又有積極意義。傲世避世,享受精神的絕對自由,當然不值得提倡。然而,保持一分休閑、一分從容,笑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在平淡自然中體驗人生的意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在這個躁動不安的社會,意義不可低估。
參考文獻:
[1]張卲博.中國古代詩歌中的隱者形象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7).
[2]李明珠.漁父形象的文化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報,2006(6).
[3]楊衛(wèi)強.晚唐詩歌中的漁樵形象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