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仙
【摘要】幼兒園新址遷建工程啟動之際,筆者帶著疑問——幼兒對新建幼兒園會有什么想法、期盼?通過與大班幼兒的直面對話來了解他們的喜好,并創(chuàng)意性地開展“設計最喜歡的幼兒園”主題活動,邀請幼兒自主設計最喜歡的幼兒園。當幼兒呈現(xiàn)出各類“設計方案”,獨特的童心世界令人贊嘆。透視此次幼兒共繪園所建設藍圖的契機,將其內在的質與精神歸納為三點:體現(xiàn)民主思想、呈現(xiàn)藝術風姿、調整成人思路。由點及面,在民主意識融合中的“以兒童為本”的精神業(yè)已滲透進更多的園所綜合發(fā)展領域,如筑互動的師幼共建課程、創(chuàng)寬松的選擇性環(huán)境、促自主的幼兒自我決定行為等,使之成為新時期幼兒園管理改革的推力。
【關鍵詞】設計 精神 民主 推力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166-02
一、設計前傳
隨著2010年國務院下發(fā)《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及省市級有關幼教三年行動計劃的政策文件出臺,重視幼教事業(yè)的發(fā)展成為現(xiàn)時代的呼聲,同時掀起了幼兒園基礎建設的熱潮。在“擂”了四年“雷聲”后,2013年下半年我園在鎮(zhèn)政府的主導下也加入了這股潮流——啟動幼兒園遷建工程。
為了做好搬遷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筆者約了設計師、建設管理人員一起參觀了本地區(qū)新建的幼兒園以及新建之地的周邊環(huán)境。之后,設計師征求筆者意見:園長對設計幼兒園有什么想法、要求?筆者簡述心中期待:幼兒園要設計得大氣一些、獨特一些、有品質一些,不一定得設計成花花綠綠的城堡式造型。筆者又在20多位教師中征詢意見:老師,您希望我們未來的新幼兒園(風格、色彩、結構及其它)是怎樣的?梳理教師們的建議:在風格上,有希望是歐式的,有希望是田野風格的,還有希望是英式的;在色彩上,有希望清新淡雅的,有希望鮮艷明快的;在結構上,有希望是前后錯落的,有希望是整體環(huán)抱式的……不一而同。
二、設計正傳
幼兒園的小主人是誰?是幼兒。既然如此,那建造的幼兒園得讓幼兒喜歡,而不是園長、教師喜歡就夠了。于是,開啟了一段積極性的、建設性的行動旅程。
(一)了解幼兒心愿
要新建幼兒園,幼兒會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希望呢?筆者和大班幼兒展開了一次對話:
教師:我們幼兒園的房子舊了、也不夠用,想要建一所新的幼兒園。小朋友喜歡住新幼兒園嗎?
幼兒:喜歡!
教師追問:小朋友最喜歡怎樣的新幼兒園呢?
幼兒1:我喜歡新幼兒園象城堡一樣。
幼兒2:喜歡神秘的幼兒園。
幼兒3:喜歡象彩虹一樣的幼兒園。
幼兒4:漂亮的屋頂上插旗的。
幼兒5:新幼兒園要有花。
幼兒6:我喜歡漂亮的幼兒園。 ……
幼兒爭相表態(tài)的積極性與思考出乎成人的料想之外。原來,他們的愿望是和園長、教師的希望不一樣!回味他們的想法,卻又在兒童心性的意想之內。
(二)設計最愛之園
1.我的設計我作主
了解幼兒喜好后,筆者請幼兒設計一所自己最喜歡的幼兒園,幼兒非常興奮。但幼兒是否有相關的經驗?筆者再行啟發(fā)、鋪墊工作。
教師:老師想請小朋友幫個忙。剛才這么多的好建議能不能把它畫下來,以后給設計師參考?
幼兒:行!
教師:大家來設計自己最喜歡的幼兒園??墒牵O計最喜歡的幼兒園要設計哪些地方?哪些東西?
幼兒們回應:有房子和草地;要有門和窗子;要有屋頂和彩旗;有滑滑梯,有小朋友在玩;有小草、花和樹。
教師:小朋友說的都是在幼兒園外面能看到的,那么幼兒園里面可以設計些什么呢?
幼兒們回應:要有桌子、椅子、玩具;要有房間、小床……
教師:……我們還應該把自己最喜歡的風格設計進去。
大班幼兒在園生活經驗最豐富,以上師幼對話內容既是幼兒的想象表現(xiàn),更是生活經驗的再現(xiàn),這些經驗為隨后的自由設計提供了“給養(yǎng)”。
幼兒在自由設計過程中,時而安靜,時而與同伴交流經驗,時而向教師“討教”:我設計的屋頂花紋怎樣?最后收工的幼兒小浦舍不得讓自己的設計圖紙留白,涂上滿意的最后一塊色才開心交“設計稿”。
2.我的設計共分享
展示設計作品。展示幼兒的“設計圖紙”,一份份“方案”想法各異、設計不同,流露著童真,洋溢著童趣。在請幼兒向同伴介紹“最愛之園”設計方案時,筆者記錄下幼兒的介紹:①“我設計的幼兒園地上種了許多花,屋頂上也長許多小花,幼兒園里有彩色的石子”(如下圖);②“我設計的滑滑梯象杯子一樣,墻壁是五顏六色的,有小朋友在外面看紅旗,有小朋友在里面玩積木”;③“我喜歡城堡樣子的幼兒園,屋頂有三角形的、有圓形的,窗戶象嘴巴一樣”;④“我的幼兒園是高高的,一層一層很多”;⑤“我設計的幼兒園是小兔房子,有游泳池,有比賽的地方”;⑥“我的是小熊房子”;⑦“我設計的幼兒園是火箭房子”……
“最喜歡的幼兒園”設計作品畫例:
看著一幅幅“未來之園”,幼兒間一次次響起掌聲,一次次為同伴喝彩。
完善設計“圖紙”。介紹結束后,對有少數(shù)思維局限、設計單調的“圖紙”,教師與幼兒同伴介入,提示、共議改進意見,如“在幼兒園操場上可以增加些什么?”“幼兒園形狀可以有什么變化?”等等,通過進一步引導,幫助幼兒豐富、完善設計方案。
當幼兒最終的“設計方案”擺在教師、建筑設計師們面前時,每一個人在欣賞的同時都感嘆著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意,感受著獨特的童心世界。
三、設計后傳
法國學者加斯東說:“任何一次意識領悟都是一次意識的擴展,一束光亮的聚射,一次心理統(tǒng)一性的增強”。記錄著這次“設計幼兒園”行動,筆者隨之涌現(xiàn)出一些思考,捕捉到一些斷想。endprint
活動斷想一:質與精神的存在
對任何一項教育活動,不僅要從事實層面和技術層面作出思考,更要從價值層面作出追問。那么,這次由幼兒園建設引發(fā)的幼兒共繪園所發(fā)展藍圖的契機,其內在的質與精神又是什么呢?展而言之,有以下三點:
1.體現(xiàn)了民主思想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注: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幼兒園和班級里的重大事情和計劃,請幼兒集體討論決定。”為使師幼間樹立共同愿景,教師帶動幼兒一起共謀幼兒園發(fā)展,明確定位“新幼兒園要讓幼兒也喜歡”。 也就是說,幼兒園建設不只是園長、教師的事,還是幼兒的事。再者,讓幼兒參與管理,鼓勵幼兒設計自己最喜歡的幼兒園,幼兒在得到尊重中、在積極參與中產生了主人翁意識,使幼兒很樂意去從事這項活動。所以,上述的“設計幼兒園”活動,體現(xiàn)了“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體現(xiàn)了“與兒童對話、用智慧辦園”的民主管理思想。
2.呈現(xiàn)了藝術風姿
“最愛之園”的設計,給予了幼兒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機會,展現(xiàn)了幼兒情感表達、藝術創(chuàng)作的風采。我們已無需分辨幼兒究竟是在繪畫還是在設計勾勒,也無需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一份份有個性的方案、獨特的幼兒園布局構圖、豐富的內容涵蓋,可以看出幼兒那顆稚嫩、明媚的童心,使人感受到一種童稚的歡樂與清新。在其背后,承載著幼兒的熱情與期盼,承載著作為小主人的一份擔當。已然,跡化于方寸上,寄情于筆墨中。
3.調整了成人思路
一份份凝聚兒童精神的“最愛之園”,打破了成人世界的思考。也因此,幼兒的創(chuàng)作與思維拓展了設計者與管理者更多的設計理念與靈感,幼兒園建設工作不再固守著“大氣一些、獨特一些、有品質一些,不一定得設計成花花綠綠的城堡式造型”的思路,而是要做讓幼兒也喜歡的事情。
所以,有了這么一段有意義的行動傳,新建幼兒園的設計圖與環(huán)境建設在可行性的基礎上會更多地體現(xiàn)兒童風,使這所未來的新建幼兒園讓邁入園區(qū)的幼兒喜歡!
活動斷想二:精神可以無處不在
梳理“設計自己最喜歡的幼兒園”活動精神之關鍵詞,那就是:民主、尊重幼兒、師幼共議、讓幼兒喜歡,這些都指向在民主精神關照下的“以兒童為本”的管理觀。談到民主,曾有學者做了一個心理學試驗:實驗者將一群孩子隨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安排三種小組領導方式:民主型、專制型、放任型。實驗表明,民主管理的小組創(chuàng)造力、團隊精神、和諧相處最佳,而專制小組的順從是民主小組的10倍。另外,在“當代中國新型學校管理理論的構建”中提到,學校管理變革的力量生成中“學生”也是一支變革的力量。如對學生生命性的尊重、學生主動性的發(fā)揮、學生對學校生活的參與,就是將學生的力量吸收到學校變革中了。當我們意識到民主、幼兒力量的重要性后,那么,由點及面,我們不僅僅去做“讓幼兒設計最喜歡的幼兒園”的事情,還可以把其中閃現(xiàn)的“以兒童為本”的民主管理精神滲透進更多的領域,使幼兒的力量成為推進幼兒園管理改革的力量之一。
1.園所課程:筑互動的師幼共建課程
每一所幼兒園都在實施統(tǒng)編的課程或園本化的課程,而課程計劃基本上是教師在開學前預先完成的,這純屬教師本位的思考與安排。在《兒童的一百種語言》中提到:“我們真心相信我們的課程是歷經協(xié)調過程后的結果——教師與幼兒共同建構的協(xié)商課程……從這里開始,由幼兒接手,將課程內容帶到無法瞻前、無法預期的方向,所以機靈和熟練的教師必須跟隨在旁,謹慎引導、準備、細察和探索……在我們的課程中,教師珍惜幼兒的想法更甚于自己或教材編輯者。因此,我們計劃的座右銘是‘從幼兒們的想法著手?!鄙鲜鲆年U明,我們日常的課程其實是可以改變現(xiàn)狀的,由幼兒選擇課程、參與課程的建設,使之動態(tài)生成并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一項特色。比如說,我們課程中的一些主題、項目來自于幼兒的選擇、經驗與興趣,教師有意識地、敏銳地協(xié)助幼兒達成學習目標,收集、記錄幼兒的想法,適時提供給幼兒繼續(xù)探究下去的新方法,“刺激”幼兒更進一步去發(fā)展能力、發(fā)展課程。所以,課程建設并不是教師一方所承擔的事情,幼兒可以成為課程的貢獻者。
2.生活游樂:創(chuàng)寬松的選擇性環(huán)境
學者王富仁在《把兒童世界還給兒童》一文中提到:“兒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世界中,還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獲得更快的發(fā)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其中道出了“尊重兒童、以兒童為本、給兒童自由空間”的呼聲,這更是現(xiàn)時代教育的一種呼聲。如《指南》中強調:“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支持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他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所以,除了幼兒參與課程建設外,我們還可以在生活、游樂中精心設計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多種選擇的條件和機會,更多地尊重幼兒,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的內心需求。比如,在用餐管理上,除用餐固定菜以外再配置幼兒可選擇的餐點;在雙層床鋪午睡間,設置選擇牌“今天我睡上(下)鋪”,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喜好進行選擇、協(xié)議;設置攀爬墻時,提供如恐龍園、海底世界、美麗太空、美麗大森林等圖案,讓幼兒投票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案墻板進行設置;在戶外晨間鍛煉時,改變單備一種活動器械的習慣,可提供2-3種器械供幼兒選擇性開展健身活動;在區(qū)域學習或興趣活動中,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探究、喜好決定“今天我選……”,等等。如此,幼兒在生活、游戲中獲得自由、樂趣,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有利于活躍幼兒的思維,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意識和創(chuàng)造意識。
3.行為規(guī)范:促自主的幼兒自我決定行為
行為規(guī)范在幼兒的學習生活中是不可少的。平時,做什么事情有什么樣的行為規(guī)范,往往是教師統(tǒng)一規(guī)定好,教師再據(jù)此管理幼兒的行為。這樣的弊端使幼兒很被動,有些行為規(guī)范是幼兒所不理解、不以為然的,幼兒甚至會抵觸某些要求。《指南》中提到“鼓勵他們討論制定規(guī)則并自覺遵守”,特別是大班幼兒“能與同伴協(xié)商制定游戲和活動規(guī)則”。所以,我們不能因幼兒弱小而無視他們的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存在,可多給幼兒一點自主權,讓幼兒成為決定自己行為的主人。教師要抱著平等意識,引導幼兒共同探討游戲、區(qū)域活動、學習、生活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共同討論班級制度,解決一些常見的行為問題。如幼兒都想玩同一種玩具時怎么辦?想去的區(qū)域已經滿人數(shù)后怎么辦?做好手工后如何整理?外出秋游時應該注意些什么?等等。根據(jù)幼兒的建議形成共同遵守的約定,并在實踐、游戲過程中逐步完善。
這樣做的意義在于:滿足了幼兒的民主要求,在決定行為規(guī)范上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幼兒共同約定的規(guī)范使幼兒容易接受,也容易轉化為幼兒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存在,使這種約束既起規(guī)范作用,又發(fā)揮激勵作用,改變由成人意識決斷下的幼兒被動接受現(xiàn)象。
當然,幼兒有自己的身心特點,有不一樣的需求,而且整齊劃一的行為規(guī)范容易培養(yǎng)出缺乏個性的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這是絕對不可行的。所以,共議的行為規(guī)范也可以做到靈活、具有彈性,這是培養(yǎng)有個性幼兒的需要。
總之,由幼兒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我們要抱著尊重而不放縱的態(tài)度,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
有了以上的傳記與思考,今后的管理中我們不妨讓思想落實到更多的行動上,使我們的管理轉型,使我們的教育轉型。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今天我的工作人本了嗎?常常的叩問與反思,有助于我們自身形成真正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觀念,也會逐漸減少“閉上你的小嘴”式的命令、讓幼兒絕對服從教師式的管理、過多批評指責式的求全幼兒等等現(xiàn)象。通過轉變觀念、行為,我們終究會感受到:幼兒園各項工作會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狀態(tài),而且幼兒園的文化氣質、幼兒在園生活的性質都會更富靈氣和生機。所以,我們有必要把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fā)出來,使之成為幼兒園變革的重要內在力量。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行。當我們尊重童心,倡導師幼同行,那么,這種互通共進的精神無處不在,亦可推動新園所在各個領域散發(fā)光芒,成就美譽。持之以恒,定會凝結為一種高品質的園所文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2012年.
[2]卡洛琳·愛德華茲、萊拉·甘第尼、喬治·福爾曼編著,羅雅芬、連英式、金乃琪譯:《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3]吳遵民、李家成著:《學校轉型中的管理變革——21世紀中國新型學校管理理論的構建》,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