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麗
【摘要】古代詩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典中的一種特殊文學體裁,以其簡潔凝練的語言、生動鮮明的節(jié)奏韻律、真摯質樸的情感,成為中國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瑰寶。詩歌教學在當代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承擔著重要作用。本文將從品賞語言、感知情感、體會情懷這三個方面例談如何進行高效的小學語文詩歌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品賞文字;以文傳情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古典詩歌猶如一股氣勢磅礴的浪潮,在歷史長河的奔騰翻涌中熠熠生輝。詩歌在其簡練雋永的文字里蘊藏豐沛的文學意蘊,在其優(yōu)美豐厚的意象中營造含蓄唯美的意境。詩歌是真善美在語言藝術中的承載。小學語文教材中結合學生不同心理階段的需求,收錄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理解詩歌,需要立足文字基礎,引導學生把握意象,深入意境,融情入詩,以文傳情,進行有效的鑒賞交流。
一、細讀文字,深入意境,品賞詩歌的語言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律詩和絕句比例較大,一般為五言或七言。古詩因字數(shù)有限,因而大都精雕細琢,字字珠璣,用字用詞十分準確,使得語言含蓄雋永,令人回味。除了古詩體裁自身的原因,詩人遷移意象、營造意境的能力,也使得詩歌的語言具有詩意美的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詩歌語言文字鑒賞的引導,帶領學生細讀文字,找準意象,深入意境,品賞詩歌的語言美。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中收錄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在這首詩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解讀詩題開始?!安础保颂幙梢岳斫鉃橥4堪吨?。詩人從江西出發(fā),乘船經(jīng)過長江,前往京城為官。漫漫長路中途經(jīng)瓜洲,于是停船靠岸,有感而發(fā),寫下這首精煉雋永的詩歌。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善于帶領學生抓住詩歌的關鍵字眼。第一句中,“間”字表示隔開的意思,從京口到瓜洲,只是一江之隔的距離。第二句中,“只”“數(shù)”是理解詩意和詩人情感的關鍵。從京口到南京,也只是幾座山的距離。詩人在詩歌的前兩句重點突出了距離這個因素,其實是為后文抒情做了鋪墊。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細讀文字,品味詩人前兩句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后兩句名傳千古的佳句之作。最后兩句的“綠”字是歷代文人都大加贊賞的巧妙之處。此句寫景,描繪的是長江南岸的春日麗景?!熬G”字在這句詩里不是指表示顏色的名詞,而是活用為動詞,有吹綠之意,是動與靜的巧妙結合。傳說王安石曾為這個字改動過好幾次,有“到”“過”“入”“吹”等,最后選定最為準確的“綠”字,表達春風到來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可以將此融入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修改某些關鍵字,最后確定詩人專用詩中某一特定字的特殊意義。
二、反復吟詠,融情入詩,感知詩歌的情感美
詩歌是具有靈性的藝術作品,每首詩歌都飽含了豐富的情感價值和深厚的人文情懷。在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融入,對學生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學詩講究吟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反復吟誦詩歌,深入詩境,融情入詩,感知詩歌的情感美。
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中收錄了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遙遠的古代,每逢佳節(jié)來臨之際,深深的思念和濃濃的鄉(xiāng)愁涌上心頭,難以遣懷。詩人用他細膩的筆觸將這深情凝聚在詩歌里,表達出內(nèi)心對家人、故鄉(xiāng)的思念。教師在進行這首古詩的課堂教學時,便可采用多讀多誦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達到感知情感的教學目標。首先,通過讀詩題,可以把握詩歌的大致事件和內(nèi)容。時間是在九月九日,即重陽佳節(jié)。一個“憶”字,表達詩人的懷念之思,而懷念的對象正是華山以東的兄弟。詩歌開頭的一個“獨”字,是重點解讀的對象,這正是詩人孤獨的直接抒懷。通過反復吟詠,學生會發(fā)現(xiàn),第二句的“倍”字,更是思念之深濃的關鍵。每逢佳節(jié),身邊的人都與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而像詩人這樣的異鄉(xiāng)異客,卻只能登高望遠,遍插茱萸,抒發(fā)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在這首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適當?shù)呐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注意每句詩中的關鍵字,更有效地把握詩歌的情感美。
三、揣摩細節(jié),以文傳情,體會詩人的情懷美
小學語文的學習內(nèi)容比較簡單,教材多選用直接抒發(fā)詩人情感的詩歌。對于剛接觸古詩文言的學生來說,比較恰當合理。因此,在開展語言文字教育和情感教育時,教師應以細節(jié)為載體,引導學生揣摩細節(jié),挖掘語言和情感的亮點。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學細節(jié)不單單指詩人在詩歌中隱藏的細節(jié),還包括教師在教學中設置的環(huán)節(jié)和行為的細節(jié)。因此,學會在細節(jié)中揣摩情感的深意,對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懷有重要作用。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中收錄了杜甫的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眾所周知,杜甫是一位心系黎民百姓、心憂國家的大詩人。在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中,他飽嘗兵荒馬亂、家人離散的痛苦,做官遭貶,陷賊流亡,體會了生活的不幸和艱難。然而,盡管遭遇如此坎坷,憂國憂民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始終深藏于這位偉大的詩人心中。通過解讀詩題,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詩人寫作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詩人情懷。詩人聽聞官軍收復了黃河以南和以北的地區(qū),喜悅的淚水沾濕了整件衣裳。一個“滿”字,可見淚水之多、喜悅之情充沛。不僅是詩人,側面描寫妻子高興得好像要發(fā)狂,其實,這也是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一個“狂”字,可見詩人聽聞消息后的振奮。通過細部揣摩后文的“縱酒”“作伴還鄉(xiāng)”“即”等字眼,教師可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置相關問題,組織學生討論。立足文本,引導學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
學詩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構造能力,鍛煉審美思維,提升語文素質涵養(yǎng)。每一首詩詞都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凝聚,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向學生傳達詩歌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感悟詩情,從細節(jié)處揣摩詩人的情懷,從而形成有效的詩歌教學對話。以文為本,以情為根,讓詩歌的語言、情感、詩意、情懷在課堂里茁壯共生。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