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萌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與經濟體制的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是分不開的,但經濟和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也帶來的以往未曾遇到的矛盾與難題,尤其是活躍的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行政體制之間的矛盾越發(fā)嚴重,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行政體制的改革從未停歇,但此次卻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更是對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要求,因此將對目前行政體制改革中顯現出的問題結合西方國家行政改革的經驗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職能;問題;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51
行政體制改革本質上是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是行政主體管理國家政務和整個社會事務方式方法和內容的變革,這項體制是權責體系、組織機構體系、運行機制和法規(guī)制度的總稱,因此其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協調好各方利益,處理各部門關系是必須要考慮的,在此基礎上以期實現行政效率的優(yōu)化和配置的升級。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政府職能有一定轉變,政府的機構和人員得到了精簡,機構設置逐步優(yōu)化,行政管理方式也在變化,行政審批大量撤銷,為行政相對人提供了便利,行政干部廉潔性和反腐工作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總體上看,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是朝著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不斷優(yōu)化升級的,符合我國國情。
1行政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1.1改革中法治的缺位
1.1.1改革決策缺乏法律依據
我國之前的歷次行政體制改革無一不是以行政機關為主導進行啟動的,改革是對利益設置的再分配,而行政體制改革就是對行政機關、其他行政組織以及行政工作人員既得利益的調整,由行政部門自己對自己進行改革,把自身的利益向外分配,這樣的改革方針本身就存在問題,從理論上來講這屬于身份不適格。行政體制改革權應是國家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依法享有的重新界定配置行政權、調整行政組織結構和規(guī)模以及完善公務員制度的權力,屬于國家權力的范疇,決策者應當是也必須是國家立法機關。而現實是,政府既是改革的發(fā)起人又做改革的實施者,而且行政機關以權壓法、以言代法的現象本就屢禁不止,缺乏對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一方面使法治的權威遭受嚴重挑戰(zhàn),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影響了政府的形象,不利于改革的落實。整個行政體制改革的舞臺上都是政府扮演“獨角戲”,行政機關做出了決策立刻就可以付諸實踐,其合法性和科學性未經論證,其法律依據、法律授權從何處來,多次的行政體制改革都難以取得根本性的進展,一些問題總是起初效果顯著,之后又卷土重來,行政機構和人員的改革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死循環(huán)。出現這種反反復復、好好壞壞的結果其原因歸根結底就是缺乏法律保障,涉及廣泛群眾利益甚至國家利益的大變革沒有合法的地位,沒有法律的授權,就是于法無據,必然會導致改革成果不能得到有效鞏固和不良勢力的反彈。
1.1.2行政執(zhí)法未必依法
行政執(zhí)法是行政工作的重要內容,可以說是行政工作是否真正落實的關鍵,但實際工作中,行政執(zhí)法亂象叢生。進行行政處罰時往往不聽取象征相對人的陳述申辯,也不告知其救濟程序;辦理行政審批及行政許可等事項時,顯少有一次性告知應補正的全部材料得,相對人只能一次次地進行補正;相對人提出相關保障權益的法律條文時,無視法律規(guī)定的執(zhí)法者更是大有人在;這種依法行政觀念不強,有法不依,多層次執(zhí)法、多頭執(zhí)法、執(zhí)法擾民的現象以及在某些部門、地區(qū)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的問題是屢禁不止。十八屆四中全會同樣指出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和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zhí)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這也是為行政體制改革中法治缺位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
1.2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
政府的只能主要有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在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工作中,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是一項重要內容,是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能否實現的關鍵。轉變政府職能,首先要對政府自身進行定位,理清政府、市場與社會的權力界限,處理好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但目前的情況是,政府管理微觀市場經濟的現象仍然很頻繁,通過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審批設置市場準入障礙,干預市場的自由資源配置,管了一系列“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在調控經濟時運用了過多的直接手段,政府應該作為宏觀調控者通過杠桿等政策傾斜使市場自發(fā)的發(fā)揮作用,把屬于市場的職能由市場充分發(fā)揮出來而不是親自上陣。
管理經濟過于細致就導致了真正該管的事情反而沒有精力去管,或者不想去管,這就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當前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食品安全、環(huán)境、就業(yè)等各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看病難,看病貴遲遲難以解決;教育不公平也是一直被詬??;食品安全事故頻發(fā),吃的問題成了大問題;而近年來霧霾天氣更是愈演愈烈,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健康。每當這種問題發(fā)生的時候,政府要么采取消極態(tài)度拒絕回應,要么就是找各種理由規(guī)避責任,很少有真正去解決問題,這都表明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水平亟待提高,歸根結底還是行政理念的問題,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仍然把管理放在首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官僚主義作風盛行,沒有把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重心,政府職能的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該盡快實現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1.3政府機構設置不合理
現行行政機構存在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問題,這也是歷次行政體制改革都著力解決的問題,但一直都無法根治。通常是改革后機構精簡,人員減少,但風聲過后又以各種形式重新設立了新機構,只是換了名稱,但職能設計,編制配置仍是老樣子,尤其是縣鄉(xiāng)級別政府設立的物資中心、拆遷辦、就業(yè)辦等機構,實際都是在增加政府的參政負擔,提高了機構運營成本。過多的行政機構、部門往往權限劃分不清,層級過多,在溝通協調上花費了過多精力,有利可圖的事盲目爭搶,亂收費,亂攤派,都想分一杯羹,出了問題相互推諉,不敢承擔責任。這才是多頭管理,交叉執(zhí)法的根源,多方管理等于無人管理,集體負責等于免責。而且我國的行政設置有一個特點,黨委與政府分別掌握人權和事權,管事不管人,管人不管事,這也很容易造成職能的交叉重疊,雙重決策。綜合來看我國的行政體系機構設置缺乏科學性,導致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也降低了行政效率,建立科學、合理、規(guī)范的機構機制也是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endprint
2西方國家行政體制改革的經驗與啟示
2.1以法律為依據 確定統一指導
以日本為例,日本政府十分重視法治,行政改革都是以行政立法為總指導的。通過立法來引導和把握行政改革的總方針并將改革的成果鞏固下來。改革的具體內容及措施,精簡機構人員,機構設置與布局也都在法律條文中體現。同時運用法律手段設立指導行政改革的總機構和監(jiān)督部門,賦予其職權、責任,當改革取得一定階段性成果后,立即通過制定有關行政制度的法規(guī)將成果鞏固,形成法治化的原則與操作規(guī)范,這是保障日本行政改革不斷取得效果的一條基本經驗。在制定法律法規(guī)時,成立專門的咨詢機構,廣泛邀請企業(yè)家、學者教授等具備豐富經驗和知識的人參與進來,以確保法律規(guī)范的科學性和高質量。
2.2引入競爭機制提供公共服務質量
英國在行政改革中億新公共管理理論為指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論又稱政府再造,主張用企業(yè)化體制代替官僚體制,實現政府機構和政府組織的創(chuàng)新轉型,是政府從內部獲得改革的動力。它強調政府的主要職能應落實到宏觀把控、維護國家安全及司法公正方面,而在公共服務領域應當引入競爭機制,針對具體的項目實施,可向社會公開進行招投標,選取合適的主體承包項目,就項目實施及完成情況對政府負責,受政府監(jiān)督并定期匯報工作,如此一來,既節(jié)約了行政成本,減少了行政機關人力物力的消耗,有做到了專人管專事,避免了多頭執(zhí)法,交叉監(jiān)管的亂象,英國即是據此實現了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工作的質的提升。同時,政府還要求各個領域都制定客戶服務標準,承包單位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執(zhí)行,為顧客即公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比如公交車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到達站牌,前后車輛間隔時間不得超過幾分鐘等,不達標的承包單位如果被顧客投訴,則會影響其業(yè)績收入,有專門的績效評估機制作為合同到期后是否能夠繼續(xù)中標的參考,這樣就形成了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其自覺提高服務質量,使顧客得到了實惠,真正將政府打造成了服務型政府。
2.3引入競爭機制提供公共服務質量
日本在控制行政機構膨脹和人員冗雜方面尋找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實際的創(chuàng)新之法。在改革過程中通過制定《總定員法》限制機構規(guī)模,就是通過制定一個公務員的“總量紅線”,日本中央政府只對這條紅線進行把控,無論地方政府如果進行編制調整和機構設置,都不能越過這條紅線。其他各部門、個地方如何分配名額和編制則給予了相關部門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只是從總重上限制,各省廳可以根據工作的需要和形勢的變化加強或精簡某些部門,甚至還可以增設新的部門。例如:隨著日本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國民的社會福利保障問題愈益突出,那么地方政府可以設置專門負責該項事務的機構或者增加相關部門的人員配備,但是相應的,就要從別處進行裁減以維持總量上的平衡。之所以這樣控制是因為凡是權力都有想歪擴張的傾向,這是權力的本性也是人的原始欲望,必須加以克制,否則就會形成權力的網絡,通過各種權錢交易,權力尋租謀取利益而犧牲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機構膨脹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搞好人員科學配置,新老交替,再從總量上進行把控,是實現精簡的關鍵。
3結語
通過對對西方國家改革成功的經驗的研究,結合我國當前行政體制改革所面臨的顯示問題,應有針對性的吸取可行的指導與措施,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我國改革的有效方案,沖破行政體制的桎梏,實現行政體制的優(yōu)化和飛越,打造出擁有高水平行政能力的政府,真正使人民群眾的利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都峰.國外行政改革的內動力機制及其啟示[J].理論與現代化,2006 ,(3).
[2]薛剛凌主編.行政體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石佑啟,楊治坤,黃新波.論行政體制改革與行政法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羅豪才,宋功德.堅持法治取向的行政改革[J].行政管理改革,2013 ,(3).
[5]蔡立輝. 政府法制論——轉軌時期中國政府法制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6]顏廷銳.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問題報告[M]. 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4:5894.
[7]應松年,袁曙宏主編.走向法治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李軍鵬.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若干重要問題解析[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2.
[9]石佑啟,楊治坤,黃新波.論行政體制改革與行政法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社,2009:46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