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探討引起腰部疼痛的原因,觀察運動療法治療腰部疼痛的效果,本研究對患者的后表鏈的功能進行了系統(tǒng)評估,并制定一套針對腰部疼痛的康復體能訓練方案,以保證患者得到有效的康復。同時為以后腰部疼痛病情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思路
關鍵詞:腘繩肌;腰部疼痛;拉伸激活;功能訓練
腰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以腰部一側(cè)或兩側(cè)疼痛為主,常可放射到腿部,常伴有外感或內(nèi)傷癥狀。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除運動系統(tǒng)疾病與外傷以外,其他器官的疾病也可引起腰痛。如泌尿系炎癥或結(jié)石、腎小球腎炎、某些婦女疾病(盆腔炎、子宮后傾等)、妊娠、腰部神經(jīng)根炎和某些腹部疾病皆可出現(xiàn)腰痛。腰痛治療方法可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方法可以采用藥物和局部封閉治療;手術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1.一般資料
患者,蔣XX,男,13歲,初中二年級學生。
主訴:患者2017年7月24日開始出現(xiàn)腰部右邊疼痛,以彎腰時感覺劇烈,休息后癥狀稍有緩解。
2017年7月25日于聊城某醫(yī)院接受X線檢查,檢查結(jié)果顯示腰椎曲度過大,有輕微側(cè)彎。
動靜態(tài)評估:患者自然站立時,骨盆處于前傾前移位,膝蓋處于過伸位。
患者做站立體前屈測試,患者腰部產(chǎn)生疼痛,手不能接觸地面,雖然脊柱曲度平滑,但腰椎曲度過大,但骶骨面與垂直面的夾角過小。其中手指離地面15cm,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為50°,腰部疼痛VAS評分為4分。腘繩肌閉鏈向心收縮時使骨盆后傾,閉鏈離心收縮時防止骨盆過度前傾,所以骶骨面與垂直面的夾角為50°說明腘繩肌短縮。隨機令患者進行直腿抬高實驗,患者主動抬高右腿65°,被動抬高70°左腿主動抬高70°,被動抬高75°。即判定患者是由于右側(cè)腘繩肌過緊引起的腰部疼痛。
2.治療方法
運動治療:
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患者進行拉伸訓練,來激活廢用的腘繩肌。
動作步驟:讓患者仰臥位躺好,一手輔助需要拉伸的腿直腿抬高,另一手去固定下面的腿,使其不要產(chǎn)生移動配合患者呼吸,呼氣時加大幅度,時刻詢問患者情況,拉伸10~15秒,對抗5秒,左右各3組。
隨后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來強化患者腘繩肌的肌肉力量。
動作名稱:肩橋預備
動作步驟:患者仰臥位,保持脊柱自然中立位。屈膝90°,雙腿分開至與臀部同寬,兩腿保持平行,雙腳平放于地面,腳掌放松,雙手置于兩側(cè)。吸氣,保持身體不動;呼氣,收縮腹部,引領骨盆后傾,抬高恥骨,向上逐節(jié)卷動脊柱,直至身體從膝蓋到肩膀成一條直線。吸氣,保持骨盆穩(wěn)定,膝關節(jié)角度不變,屈髖提起右腿。保持骨盆不動,呼氣,慢慢放低腿部,交換另一側(cè)腿部。隨后將脊柱逐節(jié)放下。做三組,每組10次。
3.治療效果
在治療前,患者站位體前屈,手指與地面相距15cm,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為50°,VAS評分為4分。對患者進行腘繩肌的拉伸激活,并進行功能訓練,治療三天后,患者站位體前屈,手指與地面相距10cm,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為60°VAS評分為2分,體前屈幅度改善5cm,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改善了10°?;顒臃秶辛嗣黠@的改善。治療七天后,患者站位體前屈,手指與地面相距6cm,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為65°,不產(chǎn)生疼痛,體前屈幅度改善4cm,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改善了5°。治療十五天后,患者站位體前屈,手指可以挨到地面相距,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為80°,不產(chǎn)生疼痛,體前屈幅度改善6cm,骶骨面與垂直面夾角改善了15°。且經(jīng)過十五天的治療,骨盆前傾的體態(tài)有了明顯改善。
結(jié)語
患者為一名學生,在校期間長期久坐且缺乏鍛煉造成下肢肌肉力量減弱,在保持坐位時,膝關節(jié)處于屈曲狀態(tài),腘繩肌處于縮短狀態(tài),當肌肉長時間縮短時,肌肉就會逐漸變的僵緊、無力。
人體中的肌肉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lián)的,肌肉周圍被筋膜包繞,而這些筋膜又相互連接,形成一條筋膜鏈,而腘繩肌就屬于后表鏈中的一員,當人體做彎腰動作時,后表鏈是被拉長的,當有某塊肌肉短縮時,就需要其他部位更加被拉長,這樣被拉長的部位就會產(chǎn)生疼痛。
同時,患者還存在骨盆前傾的問題,人體在骨盆前傾的狀態(tài)下,腰椎曲度是增大的,這樣,在下背部和腰骶部就會產(chǎn)生一個較大的剪切力,而下背部和腰骶部長時間受到剪切力,也會產(chǎn)生疼痛。
由此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疼痛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可以以肌肉的平衡受力方面入手。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肌肉的拉力不同,勢必造成關節(jié)的受力不同,坐立位會造成腘繩肌處于收縮的狀態(tài)。相關研究表明肌肉處于一種姿勢超過半個小時,就是疲勞做功。由此分析腘繩肌長時間處于收縮的狀態(tài),肌肉處于疲勞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逐漸變得僵緊、無力。骨盆主要是腘繩肌協(xié)同臀部肌群、股四頭肌以及內(nèi)收肌群來穩(wěn)定。而長時間的坐姿則會使骨盆周圍的肌肉逐漸廢用,變得僵緊、無力。只有關節(jié)周圍肌肉平衡,才不會造成疼痛。
如今很多醫(yī)院治療腰部疼痛時,一般都會偏向于X光片、ct片、MRI的影像學診斷,著重于手術刀來解決椎間盤突出癥和椎管狹窄癥,而不怎么注重腰椎以及周圍軟組織的問題。人體是一個整體,在處理疼痛的時候,不應“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應該以整體觀去看待疼痛,抓住疼痛的原發(fā)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治療疼痛。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腰部的慢性疼痛都是因為周邊肌肉出現(xiàn)問題而導致的疼痛。而椎間盤突出癥、椎管狹窄癥也是由周邊肌肉拉力不平衡而導致椎體紊亂而造成的,當我們抓住這個因素,再結(jié)合腰椎周圍的軟組織力學平衡原理,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張琦主編.臨床運動療法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2]紀樹榮主編.運動療法技術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3]Andrew Biel[美].主編.推拿按摩的解剖學基礎[M].2014.
作者簡介
高賽英(1993-),女,聊城大學體育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yè)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