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群
摘要:在聲樂教學與演唱實踐中,常會遇到咬字與發(fā)聲之間相互矛盾、對立的情況。想把字唱清楚、準確,卻影響了聲音的圓潤、優(yōu)美;想把聲音唱得通暢、好聽,又影響了字的清晰、正確。所以要達到字與聲高度統(tǒng)一——“字清聲美”,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尤其是初學者,會覺得字與聲有時很難統(tǒng)一,常常顧此失彼。
關鍵詞:聲樂演唱;“字”;“聲”;統(tǒng)一
在聲樂演唱中,常常出現字與聲不統(tǒng)一的原因,一方面是基本功練習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思想上對字的重視程度不夠。比如,有的人只追求聲音漂亮,不重視字是否清楚,認為唱歌主要就是聽聲音,只要聲音棒,其他都是次要的。
一、正確的咬字、吐字訓練
一般未經過訓練的學生咬字缺乏口勁、彈性,音量小,對這樣的學生要有意識地要求他們嘴唇、牙齒、舌尖積極配合,大膽咬字、吐字,這樣會給學生的聲音帶來明顯的音量、音色方面的改觀,學生感覺唱得比較輕松,氣息也比以前節(jié)省許多。教學實踐證明,正確地咬字,就能獲得一半甚至更多高質量的聲音。但有的學生歌唱過分追求字的清晰,用力太多把字咬死了,把字頭、字腹、字尾肢解了,影響了聲音的打開圓潤,腔體的穩(wěn)定統(tǒng)一,聲音干癟不豐滿,音量小,表現力差。如“前”“年”“在”“今”等字,只是把字頭咬在前嘴,沒有及時將字腹引向后邊聲腔,或者聲音腔體沒有建立好,無法迎接字的到來。結果出現有字無聲,整個聲音隨著字的不同忽前忽后、忽里忽外,發(fā)聲位置不統(tǒng)一、聲音不通暢。
二、“字”與“聲”的完美結合
在情感調控中,在氣息支持下,既咬清楚字又唱好聲,使字和聲完美結合達到高度統(tǒng)一,是每個學習聲樂的人必須高度重視、認真思考的。這是我們唱好歌的一項基本保證。聲樂區(qū)別于樂器關鍵就是語音,語音本身就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最直接的工具。歌唱中的語音是在一定的節(jié)奏旋律中被藝術化的語言,因而更加優(yōu)美,更具感染力。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對字與聲的巧妙結合都有精辟的論述。如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曾說過:“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薄奥曋袩o字”,要求每個字在情感氣息支配下融入在優(yōu)美的歌聲中,唱得既清楚又好聽,連貫、婉轉、靈活、圓潤,每個字就像顆顆珍珠穿在聲音的線條上?!白种杏新暋笔菍⒚總€字唱在聲腔里,讓字成為具有藝術化歌唱性的字。字不能脫離聲道和共鳴腔體,否則就變成了說而不是唱,所以歌唱藝術中的字一定要有聲,在保持字的基本形態(tài)不變的前提下用最優(yōu)美的聲音來包裝字、美化字,字才能清楚優(yōu)美。要想歌唱得到聽眾的喜愛,必須把歌詞中的每個字都戴上得體的珠光玉潤的聲音首飾,每個字都要用歌聲和情感來裝飾。這樣每個字好像戴上了金銀首飾,再穿上得體的色彩豐富的服裝——聲音和情感,每個字都打扮得漂漂亮亮,送到觀眾面前,唱到觀眾心里,讓每位觀眾得到美的享受。
三、“字”與“聲”的技巧運用
聲母是將歌詞唱清楚的關鍵,韻母是將歌聲唱優(yōu)美的關鍵。在發(fā)聲過程中,歌唱中的咬字是咬而不死,一個字的聲母阻氣有力、富有彈性,就會使得韻母明亮、結實、干凈,反之,一個字的聲母咬不到位,松散無力,也會造成韻母不圓潤、含糊不清。在具體訓練時,要了解掌握字的結構,一般漢字由聲母和韻母組成,聲母是字頭,韻母是字腹、字尾。從聲學角度講,字頭一般產生噪音,不利于歌唱,如z、c、s如果不立刻過渡到韻母,字頭輔音唱長了就像在吱吱叫,字腹一般產生樂音,有利于吐字發(fā)聲。所以我們在歌唱時要盡量把字頭唱得短,字腹唱得長,咬準字頭立即打開腔體唱字腹。字頭要咬得緊,字腹要唱得松;字頭咬得橫些,字腹要唱得豎些。字腹在歌唱中占的時間最長,承擔著聲音飽滿、圓潤、擴大音量的任務,每個字都唱到共鳴腔體里,我們可以想象把上顎、鼻腔到眉心整個面罩當成聲音的靶子,每個字從喉咽、口咽射出去,就像一顆顆子彈,必須清楚地射向靶心命中十環(huán),每個字不偏離聲音的共鳴腔體,這樣歌唱聲音是統(tǒng)一的,不會因字的不同而改變。所以在演唱時要盡量保持口腔狀態(tài)和外口型穩(wěn)定不變,這樣才不至于因咬字影響聲音或為了聲音打開而造成字的變形。
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對歌唱家有一句名言:“聲音,聲音,還是聲音。”這句話對我國聲樂界有些人影響較大,有些人簡單地認為美聲唱法是唯聲論,唱歌只追求聲音漂亮,字卻唱得含糊不清,不講究。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句話。羅西尼所要求的聲音不單單指聲音,而是情感飽滿細膩、語言清楚、氣息充沛、聲音漂亮的“聲音”。實際上西方人對字與聲的高度統(tǒng)一也是非常重視的。薩勒·布朗認為,“如果缺乏迅速而利落地讀出輔音的技巧,根本不可能發(fā)出令人滿意的元音。所有輔音的發(fā)音都要運用恰當的肌肉,千萬不要影響旋律的‘流暢性。歌唱越富于戲劇性,輔音越重要。”
發(fā)聲法正確,同時咬字也良好,這是兩種罕見的優(yōu)點,然而他們完全可以并存而且需要并存。清楚的發(fā)音動作是咬字清晰最必要的因素,要使得咬字清晰易懂。朗誦時輔音要比說話時發(fā)得強些,歌唱時要更強些。
綜上所述; 凡是著名的歌唱家都是字、聲、情結合的典范,像瑪麗亞·卡拉斯、瓊·薩瑟蘭、帕瓦羅蒂、多明戈、迪里拜爾等,聽他們的聲音,字與聲在情感的引領下結合得非常巧妙,可以說天衣無縫,他們的聲音好像在說又好像在唱,唱的字是那么的優(yōu)雅,說的聲音是那么的漂亮,真正把字、聲、情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歌唱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1.
[2]喻宜萱:《聲樂教學漫談》[M],湖南文藝出版社.
[3]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湖南大學出版社 ,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