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摘要: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生習作內容的單調源于習作素材來源的單一和匱乏。只有從小學生習作素材的來源抓起,指導小學生觀察和記錄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才能使學生寫出真實、有靈魂的習作。
關鍵詞:作文教學;習作素材;來源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6-090-1
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有靈動的大腦,生花的妙筆,能寫出獨具風格,內容豐富多彩的習作。可現(xiàn)實卻是面對同樣的題材,交上來的習作內容大多大同小異,習作素材單調乏味,常常是教師舉例時提到的內容,缺少自己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怎樣才能使學生的習作本“百花齊放”呢?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完成一篇好的習作,收集組織豐富的素材是根本和前提。那么小學生習作素材的主要來源有哪些呢?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和豐富寫作素材呢?經過本組的調查研究,我得到了一些結論和啟發(fā)。
這次的問卷調查,我們采用了五年級的小學生為調查對象。在我們組所設計的調查問卷中,有部分題目涉及和關注了小學生習作素材的來源,如“你平時看課外書嗎”、“你平時看書做筆記或寫感想嗎”“你寫日記嗎”等。這些問題實際上已經從側面反應出我們對小學生寫作可能的來源和積累途徑的思考和猜測。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平時觀察積累材料”的有5人,“借鑒范文中材料”的有41人。根據(jù)這一調查結果分析,五年級小學生寫作素材來源途徑比較少,約九分之一的學生注意平時的觀察積累,九分之八的學生在范文中借鑒,其他材料來源途徑則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調查結果讓我們更加驚訝于小學生寫作素材來源的單調和貧乏,也難怪頻繁出現(xiàn)習作內容雷同重復的現(xiàn)象了。
習作源于生活,生活是我們寫不完的素材庫,要想豐富小學生的習作素材,就要讓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和觀察生活的習慣,學會留心生活,記錄生活。
小學生的生活包括三個部分: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習作素材的來源也可以大抵做這樣三個部分的劃分。首先是學校生活。學校生活占據(jù)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無疑也是習作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每天在學校與同學交往,與老師互動,經歷著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參與了形形色色的課內外活動。無論是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還是一次生動的故事會;無論是一次幫助別人的舉手之勞,還是一次同學間的握手言和,冰釋前嫌。班級體內部的合作與競爭,同學間的互助與共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一次促膝談心,甚至是班級里發(fā)生的一次小小風波,都可以成為學生習作的豐富素材。其次是家庭生活。家庭是學生生活和接受教育和影響的又一重要場所。家庭成員之間發(fā)生的點點滴滴,一次出游,一頓團圓飯,一場小游戲,都是學生寫作素材和靈感的重要來源。一家人的和睦相處,家庭生活的和諧和充滿情趣,也是培養(yǎng)孩子豐富情感,使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愛,用敏感的心靈和善于觀察的眼睛感受生活,體悟生活的重要途徑。然后是社會生活。小學生也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也親身經歷著社會中的世態(tài)人情,也親眼見證著社會的變化和進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響著小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撞擊著他們正在成長的心靈。這些都成為他們習作素材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那么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在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呢?筆者認為,學生在積累習作素材的過程中應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生活,留心觀察。生活中處處有驚喜,處處都有值得成為習作素材的人或事。但是如果不留心觀察,這些生動的習作素材就會與學生無緣。因此,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細節(jié),善于挖掘生活中有寫作價值的事物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學生的習作中經常出現(xiàn)只用三言兩語描述一件事,或者整篇習作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情況。這些問題都是源于學生不會正確地觀察生活,不能有效地提取生活中有寫作價值的事物加以具體地描述。如果學生能夠養(yǎng)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他們的習作素材一定會更加豐富。
2.走出家門,開闊視野。如果學生每天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視野狹隘,生活單調乏味,怎么可能擁有豐富的習作素材呢?因此,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們走出家門,參與各種社會和集體活動,親近自然,觀察世界,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和知識,在經歷中獲得體驗和感悟。只有生活豐富了,習作的素材才能成為有源之水,不斷更新,保持鮮活;只有生活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才能豐富,對事情才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悟。學生只有表達了自己真正的情感,寫出的習作才能真正成為有思想、有靈魂的習作。
3.勤于記錄,科學積累。光觀察了,經歷了是不夠的,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感悟是容易被遺忘的。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起有形的“習作素材庫”。這個“素材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如日記本、周記本,讀書摘抄本,趣事記錄本等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有系統(tǒng)地有分類地將生活中有價值的習作素材記錄收集起來,而不是靠著從記憶中零散雜亂的片段來尋找和提取習作素材,使學生在寫作時可將素材信手拈來,真正做到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了這樣豐富的“習作素材庫”,學生何愁習作言之無物?習作素材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講的是真事,吐露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下筆如流水,再也不會把寫作看成是一種困難的任務和負擔了,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也是亮點頗多,生動真實了。
總之,小學生習作內容的豐富遠比習作形式的多樣來得更加重要,只有從生活源頭入手,指導小學生豐富習作素材,掌握習作的主動權,才能指導學生寫出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字。
[參考文獻]
[1]陳秉章.小學作文教學藝術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