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月
摘 要:無對白動畫指的是全片沒有任何臺詞的動畫作品。在數(shù)字媒體時代,聲光電的有機融合,使得動畫越來越依靠聲音和畫面的配合來敘述故事。如今,對白的應用早已成為動畫主要的敘事手段之一,越來越多的動畫都離不開對白。然而,還是有少數(shù)動畫藝術家另辟蹊徑,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無對白動畫。由于沒有臺詞的介入,使得無對白動畫有了獨特的敘事手法及美學特征。
關鍵詞:無對白;動畫;蒙太奇;敘事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8-0161-02
一、無對白動畫的發(fā)展歷程
無對白動畫是從動畫誕生開始就存在的一種動畫形式,隨著動畫技術的發(fā)展,無對白動畫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小眾的動畫類型,但是依舊有其獨特的魅力。本節(jié)試從動畫發(fā)展簡史的角度,以線性時間的方式對無對白動畫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歸納總結。
1.“默片”時代。由于早期的技術條件有限,音響設備比較落后,動畫師無法將聲音融入進影片當中,因此早期的動畫都是無對白的,此時的動畫也被稱為“默片”?!澳睍r代是動畫的萌芽時代,早期有代表性的動畫家有法國的埃米爾·雷諾、埃米爾·柯爾,美國的溫瑟·麥凱、麥克斯·佛萊雪等。[1] 這些藝術家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動畫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例如代表美式動畫開端的動畫短片《恐龍葛蒂》,該片由溫瑟·麥凱導演,全片采用真人與動畫結合的方式,將一只擬人化的恐龍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在觀眾面前。由于技術條件有限,片中的角色都是沒有聲音的,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影片的娛樂性,片中恐龍葛蒂夸張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喜愛。早期的無對白動畫都帶有“雜?!毙再|,這是由當時的技術條件以及動畫制作水準決定的。此時的動畫屬于新興事物,發(fā)展并不成熟,加之人們對動畫的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欣賞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沒有對白的“默片”并不能很好地講述故事,因此無對白動畫并沒有像真人電影那樣引起巨大的轟動,而是作為一種消遣品或者電影的陪襯而存在。
2.有聲動畫時期的無對白動畫。隨著1928年迪士尼制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動畫片《蒸汽船威利號》的問世,動畫進入了有聲時代,影片真正實現(xiàn)了聲畫結合,帶給觀眾視覺與聽覺雙重享受。臺詞的加入,又大大豐富了動畫的表現(xiàn)力,通過動畫來敘述故事,已經(jīng)不再是一件復雜的事情。有聲動畫的崛起及迅猛發(fā)展,對無對白動畫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無對白動畫的產(chǎn)量開始大幅下降。但是無對白動畫并沒有因此消亡,轉而向藝術性發(fā)展,此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富有哲理的藝術性無對白動畫。例如前蘇聯(lián)的動畫短片《畫框中的男人》,通過拼貼的形式,向觀眾展示了一個男人通過諂媚、奉承等不正當手段,從一個基層的職員逐步成為官僚并迷失自己、喪失人性、最終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的過程[2]。該片雖沒有臺詞,但是通過獨特的場面調(diào)度及分鏡語言,生動形象地諷刺了官僚制度,給人以深刻的啟示。這些無對白動畫的發(fā)展,也促成了大量動畫藝術流派的形成,比如東歐的薩格勒布學派,中國的“中國學派”,美國的“美國聯(lián)合制片公司”(UPA)等。
3.新媒體時代的無對白動畫。隨著計算機技術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猛發(fā)展,動畫的展示平臺愈加多樣化、快捷化,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和欣賞動畫,這都為動畫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無對白動畫也在新媒體時代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2005年,韓國推出了一部幽默動畫短片《倒霉熊》,該片主人公是一只笨手笨腳的北極熊,它經(jīng)常搞砸一些事情引發(fā)無數(shù)的笑料。片中的倒霉熊并不說話,而是靠肢體語言把觀眾逗笑,這種淺顯易懂的方式使得這部短片集迅速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走紅,倒霉熊也成為韓國最受歡迎的卡通形象之一。新媒體的到來,為無對白動畫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持,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動畫師可以在新時代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精彩的無對白動畫。
二、無對白動畫的多樣美學風格
現(xiàn)如今,無對白動畫已經(jīng)發(fā)展為獨立的動畫類型。 它不依靠臺詞來傳達信息,而是通過角色的肢體動作與聲效的有機結合來表現(xiàn)情節(jié)。根據(jù)制作方式的不同,作品的受眾不同,表現(xiàn)主題的不同,無對白動畫同有對白動畫一樣也可以分為多種多樣的美學風格。
1.多樣的制作形式,造就了多樣的視覺風格。
從制作方法上來分,無對白動畫大致可以分為平面、立體、電腦三種不同的視覺風格。每種風格都有獨特的視覺魅力。
平面風格,多是通過手繪的形式在平面內(nèi)進行繪制,角色和場景都是在二維空間內(nèi)進行場面調(diào)度。早期的很多默片都屬于平面風格的無對白動畫。例如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動畫短片《貓和老鼠》,該片幾乎沒有臺詞,主題永遠是圍繞著愚蠢的貓和聰明的老鼠之間的斗智斗勇。手繪的風格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動畫夸張的特點,因為沒有臺詞,動畫師需要夸大角色的肢體動作,因此,平面風格將貓和老鼠間的滑稽可笑發(fā)揮到了極致,取得了非常好的娛樂效果,也使得這一系列短片經(jīng)久不衰,成為經(jīng)典。
立體風格,指的是通過運用現(xiàn)實中的材料,制作出實物的角色和場景,在三維的現(xiàn)實空間中完成場面調(diào)度。立體風格的無對白動畫具有質樸的視覺特征,角色的動作靈活性雖沒有平面動畫那么靈活,但這種不協(xié)調(diào)反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非真實的藝術美感。1989年出品的德國動畫短片《平衡》就是一部優(yōu)秀的立體無對白動畫短片。短片講述了五個男子站在一個懸空的平臺內(nèi),彼此保持著距離以確保平臺的平衡。有一天,這種平衡被一個突然出現(xiàn)的箱子打破了,每個人都想得到箱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他們紛紛移動自己的位置,導致大家都失足掉下平臺。最后只剩一人,但他為了不掉下平臺,必須保持平臺的平衡而不能移動,他永遠也無法得到箱子了。全片的角色都是用簡單的人偶做成,動作呆板給人一種毫無生機的呆滯感,這種視覺效果正好契合了影片嚴肅的主題,與影片的基調(diào)不謀而合。
電腦風格,指運用計算機技術,在虛擬的空間內(nèi)生成電腦圖像的一種動畫風格。隨著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不斷成熟,動畫師們有能力來完成各種復雜的場面調(diào)度,以前不敢想象的效果現(xiàn)如今都可以通過計算機來完成。例如皮克斯的無對白動畫短片《藍雨傘之戀》,全片皆由計算機來完成,場景達到了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endprint
2.無對白動畫的觀眾分眾化。
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具有不同的審美偏好,面向各個年齡層觀眾的無對白動畫也有其各自的美學風格。
針對低齡兒童的無對白動畫:低齡兒童心智發(fā)展并不成熟,理解能力并不強,因此以幼兒為主要受眾的無對白動畫摒棄了復雜的對話,將故事簡單化,著重表現(xiàn)畫面的趣味性。此類動畫的主角通常是擬人化的動物,在造型設計上偏重于簡潔化。捷克動畫片《鼴鼠的故事》便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幼兒無對白動畫片。該片的主人公是一只可愛的小鼴鼠,它只會發(fā)出簡單的聲音,每一集都會講述它和它的小伙伴們的有趣經(jīng)歷。故事并不復雜,但是小鼴鼠的善良、可愛深入人心,深得全世界孩子們的喜愛。[3]全片沒有對白,這種設計反而打破了語言的束縛,使得任何國家的孩子都能看懂,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針對成人的無對白動畫:動畫已經(jīng)不是孩子的專利,有些無對白動畫的主要受眾為成年人,這類動畫往往更注重情感的表達,具有哲理性,影片風格也不再追求輕快活潑,具有嚴肅性的特征。法國動畫電影《美麗城三重奏》,講述的是一名男子在參加自行車大賽時被黑手黨綁架,他的奶奶為了救回孫子,踏上了冒險的旅程,途中結識了已經(jīng)過氣的老年爵士三姐妹,在她們的幫助下終于救回孫子的故事。全片幾乎沒有對話,全靠角色間的動作、表情來推進劇情的進展,畫面色調(diào)也偏灰暗,與這個略帶悲傷的主題相呼應。該片雖沒有對白,但是依靠導演熟練的蒙太奇鏡頭運用,將故事完美地呈現(xiàn)給觀眾。該片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是動畫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三、中國的無對白動畫
中國的無對白動畫起步并不晚,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萬氏兄弟拉開了中國動畫的序幕,早期的很多動畫默片都屬于無對白動畫。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為中國的無對白動畫提供了發(fā)展的平臺。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具有藝術性的無對白動畫短片,比如《山水情》《鹿鈴》等等。中國的無對白動畫結合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水墨、剪紙等元素,虛實結合,意境深遠。這些無對白藝術動畫將中國文化發(fā)揚光大,也讓全世界領略到了東方文化的神韻,這一時期的中國動畫被譽為“中國流派”。
隨著21世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中國動畫在技術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各種新媒體無對白動畫開始涌現(xiàn)。例如2003年出品的仿水墨動畫《夏》[4],該片屬于寫意類動畫,通過三維軟件及后期合成軟件的應用,對材質、貼圖進行了水墨化的處理,實現(xiàn)了三維動畫平面化的視覺效果。與傳統(tǒng)水墨動畫相比,仿水墨三維動畫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F(xiàn)如今,仿水墨動畫這種形式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廣告、節(jié)目制作等媒體領域,這種實驗性的探索值得所有動畫工作者學習。
四、結 語
無對白動畫是一種獨特的存在,雖然它不是動畫界的主流,但憑借其藝術性的特質,實驗性的風格,贏得了無數(shù)觀眾的青睞與喜愛,因此無對白動畫并不會消亡。新媒體時代,各種新技術的應用為無對白動畫的發(fā)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和支持,如何開發(fā)無對白動畫的潛能,將動畫的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是當今動畫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中國的無對白動畫發(fā)展同歐美、日本等動畫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這需要每一個中國動畫人為之努力、探索,創(chuàng)作出更多中國特色的無對白動畫,將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馮文.動畫概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2] 孫立軍,張宇.世界動畫藝術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 楊曉林.世界電視動畫名片分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 李四達.新媒體動畫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