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國
摘要:教研轉(zhuǎn)型就是打磨主題。主題的選擇應具有關鍵性、開放性、發(fā)展性與關聯(lián)性。主題的研究過程完整,一般可以包括:課后說課、觀點呈現(xiàn)、交互議課、分享收獲、總結(jié)評述五個環(huán)節(jié)。主題的提升應產(chǎn)生效應。
關鍵詞:主題的選擇;主題的研究過程;主題的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6-077-2
主題是教研活動的靈魂,是研究活動的主線。沒有主題,就沒有靈魂,就會失去研究方向,就好似腳穿溜冰鞋,滑到哪里是哪里。教研活動要有主題,但主題太多也不好,今天一個主題,明天又一個主題,這樣容易完成的主題估計研究價值也不大。所以,教研活動要從無主題、泛主題走向有聚焦的主題,并且要讓對主題的理性認識走向教學實踐,要讓主題能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教研活動要轉(zhuǎn)型,教研活動的主題必須經(jīng)得起打磨,必須要經(jīng)過“無主題、泛主題——有聚焦的主題——能落地生根”這樣的一個過程。
一、主題的選擇
教研活動的主題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也不是隨手拿來的。主題是要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研判,在對諸多問題發(fā)散式思考的基礎上聚焦起來的。一個好的主題就是一個好的教研活動的開始。好的主題應該具有關鍵性、開放性、發(fā)展性與關聯(lián)性四個特征。
1.關鍵性。研究的主題就是研究的內(nèi)容,研究的內(nèi)容決定了研究的方向,所以,主題的選擇十分關鍵。所謂關鍵性,就是要符合課程與教學原理,這個主題既要突現(xiàn)學科教學的本質(zhì),又要維系學生發(fā)展的關鍵要素,還要符合教師的研究個性。如果一個主題不能從課程原理層面出發(fā),與學生發(fā)展又無關,教師又不能操作的,那這個主題就不是關鍵主題,這樣的主題,不研究也罷。例:我們的教研活動主題是“教學目標的敘寫、觀察與分析”,這個主題中的關鍵是“教學目標”,它既是課程的關鍵要素,也是教師將學生帶往哪里的關鍵,還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所以,我們認為這是關鍵主題。
2.開放性。主題只是規(guī)定了研究的一個基本方向,但不是全部內(nèi)容,它不是完全封閉起來的,而應該是完全開放的,在該主題下面應該是有許多研究空間的。例: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是“‘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在這個主題中的“教”指“教學目標”、“學”指“教學過程”、“評”指“評價任務”,所以,它可以圍繞“教學目標的敘寫、觀察與分析”來研究,也可以研究“如何圍繞教學目標組織開展教學”,還可以研究“如何通過評價任務的設計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它不是一個獨立、單一的主題,它的內(nèi)容會是非常豐富的,這些內(nèi)容都與“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這一主題相關的。
3.發(fā)展性。主題是開放的,也是動態(tài)的,所以也就會有發(fā)展。主題是在過程中做出來的,所以也是不斷發(fā)展的。如果一個主題因為一次研究而完成了,從中不能延伸出新的主題,這也不一定是一個好主題。當然,最好的主題也不能無限發(fā)展,但它至少應該是可以延伸出幾個,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有發(fā)展空間。例:我們的教研主題是“教學目標的敘寫、觀察與分析”,隨著我們對學習目標研究的不斷深入,了解到學習目標是需要通過核心任務的設計與展開的,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通過評價了解學生到了哪里。所以,才有了后來研究的幾個主題:“課堂教學中的核心任務設計與展開”、“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基于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
4.關聯(lián)性。從教研活動的組織體系要素來看,每一個主題可能是相對獨立的,但如果是從學校教研活動歷年來的主題看,它們又應該是具有相關聯(lián)的。如果每個主題之間缺少某種關聯(lián),那么,這樣的教研活動就會缺少研究深度。在三年多時間中,我們的教研活動主要就做了五個主題:教學目標的敘寫、觀察與分析;課堂教學中的核心任務設計與展開;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基于學習視角的課堂評價信息。從這五個主題來看,其核心主題應該是“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而要做好這個主題的研究,需要研究教學目標,研究評價設計,以及在課堂教學中的相關任務與信息,所以,這個主題與其它四個主題間始終保持著關聯(lián),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沿著這樣一樣主題研究軌道,才能直達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
二、主題的研究過程
主題應該是在教研究活動中做出來的,主題的價值應該是在教研活動中不斷生長的,主題應該是陪同教研活動一路同行的。我們每個主題要做一個學期,每兩周為一個階段,第一周為教學設計,第二周為觀課議課。教學設計一般通過一個下午來進行,主要是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觀課議課一般為上午觀課,下午議課。這樣的安排主要是為了讓教師在中午有一個思考的過程,讓下午的議課能更充分、更深入。
與所有學校的教研活動一樣,我們的議課環(huán)節(jié)也有自己的流程,一般分五個版塊:課后說課、觀點呈現(xiàn)、交互議課、分享收獲、總結(jié)評述。版塊也好,流程也好,不過是形式而已,如果僅僅是按照這樣的流程走一遍,主題在教研活動過程中是做不出來的,關鍵是將主題貫穿于每次教研活動之中,讓教研活動充分發(fā)揮其特性。
1.完整性。這里我所說的完整性并不是指教研活動流程,而是指議課流程中的第二版塊“觀點呈現(xiàn)”時的完整性。在教研活動中,應該避免一種現(xiàn)象:看似誰都發(fā)言了,卻誰也沒有把觀點說完整,這是不利于教師對主題的整體思考的?!坝^點呈現(xiàn)”就是要給教師一個獨立完整表述自己觀點的時間,而不是一進入議課,上來就進行所謂的交流。有時,我們還會比較苛刻地要求教師制作PPT進行五分鐘左右的“觀點呈現(xiàn)”,用這樣一種特殊的方式把教師“逼”向主題思考的風口浪尖。
2.交互性。教研活動過程中既要給每位教師一個獨立完整表述觀點的時間,還要給教師們一個相互啟迪分享智慧的時間,這就是我們設計的環(huán)節(jié)叫“交互議課”。雖然每個人的發(fā)言時間是短暫的,但要求能圍繞主題進行相互碰撞,這種相互間的碰撞是會加深對主題認識的。教師對于主題認識的快慢、深淺往往就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產(chǎn)生的。endprint
3.參與性。教研活動不應該是某一個人的專利,也不是某一個人的獨秀,應該是全體組內(nèi)教師的共同舞臺。要讓每一位教師參與到教研活動中來,除了在活動流程保障外,更重要的是要讓每一位教師提前介入到教研活動中來。我們會在每個階段活動時,提前在論壇開設“學科教學細揣摩”專帖,要求教師就將要研究的內(nèi)通過論壇進行交流。另外,我們的教研活動每階段均由不同教師主持,主持教師不僅是開課教師,還是這個階段(兩周)活動的組織者。在教研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同時還需要引導,在研究、交流等過程中需要進行一些追問、質(zhì)疑等。所以,我們在每個教研組中均安排一名行政聯(lián)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能否參與好,行政聯(lián)絡也至關重要。
4.生成性。教研活動不是簡單地在主題預設之后進行的一個論證,而是在教研活動過程中每位教師用自己實例的、真實的體驗來生成對主題新的理解。就每次活動而言,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之后的主題認識應該是不同于觀課議課之后的。就每個階段而言,前兩周對于主題的認識也應該是不同于后兩周的認識的。為強化教師對于主題認識的深化,我們在每次活動中都有“分享收獲”這樣一個版塊。為強化教師對于主題的階段認識,我們每個階段的主題研究帖都會作相關匯總與鏈接。所以說,我們論壇中“學科教學細揣摩”專帖應該說是主題研討深化的記錄。
三、主題的提升
主題的提升就是對主題認識的不斷深化,主題的不斷提升,教師的研究熱情才會被不斷的喚起。如果隨著研究過程的不斷進行,教師對于主題的認識沒有變化,這樣的教研活動時間不長,便會失去研究價值,逐漸會被一些形式主義所替代。
1.“喔效應”?!班浮笔窃谥黝}討論過程中發(fā)出的一聲感嘆,是對主題認識的一種突破,是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也正是在主題討論過程中這一聲聲的“喔”讓教師對主題認識不斷清晰起來,讓主題逐漸進入教師的心中,著名教育專家葉瀾教授曾經(jīng)撰文呼喚教育研究中的“喔效應”。我們一位數(shù)學教師叫肖月仙,在一次期末臨近結(jié)束時成為了“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主題研討的跟蹤對象,當她第一次看到“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的模型圖,產(chǎn)生諸多疑問:“收集證據(jù)”怎么會始于“評價任務”呢?收集不該是從課堂上收集來的嗎?學習證據(jù)的解釋又是怎么回事?就這樣帶著問題開始了研討,一周后的討論中她發(fā)出了一聲感嘆:“哦”,“原來這個模型中的意思就是先要根據(jù)‘學習目標做出分析,并要根據(jù)分析結(jié)果和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調(diào)整教學”。經(jīng)過這兩周的實踐研究,她再次發(fā)出了“哦”一聲感嘆,對“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模型的認識也逐漸清晰了,原來學習目標在課堂上的落實,學生學習信息的產(chǎn)生都是透過了學習任務反映出來的,因此先要設計好評價任務,然后再課堂中去搜集學習證據(jù),解釋證據(jù),并且利用證據(jù)進行反饋,從而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巧妙結(jié)合。
2.“磨效應”。主題提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磨”的過程,“磨”的越多,認識也越深,效應生發(fā)得也越豐富。開始可能覺得很清楚,可越磨越糊涂,最后越磨越清楚,就是在反反復復的磨的過程中,在理論和實踐的反復互動中深化主題。我們美術組的潘潔琴老師,在教研活動中執(zhí)教六年級美術11冊《線描畫中的黑白對比》,自已覺得在教學目標定位上非常合理,但一磨下來,發(fā)現(xiàn)在“教學評價與學習目標的一致性”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然后,進行重新設計,再磨,又發(fā)現(xiàn)“教學活動組織的精準性”還不夠,最后,第三次進行重新設計,再磨,最后,她對學習目標定位的合理性、評價任務與學習目標的一致性、教學活動組織的精準性有更深入的認識,對“教-學-評一致性”的認識也有了重新認識。
3.“彩虹效應”。所謂“彩虹”效應就是每過一個階段,就要給教師提供平臺,要讓教師看到經(jīng)過主題艱難探索之后的收獲。讓教師感受到“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我們在每個階段(兩周左右)教研活動結(jié)束之后,請主持活動的教師承擔編輯的工作,為大家編輯一期《教研動態(tài)》,內(nèi)容涉及本次教研活動的:“活動簡況”、“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教后反思”等一系列內(nèi)容,這樣的材料足以是教師眼前的一條“小彩虹”了。我們又追求“每個階段大彩虹”,主要是用一個學期來做一個主題,到臨近學期結(jié)束的時候召開“成長課堂研討會”,將教師研究過程中資料匯編成冊,并對外發(fā)布,8年時間里,我們不斷地在全國各報刊雜志以組文形式推出我們的成果,這是學校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學校主題研究經(jīng)歷風雨之后的一道彩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