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虹??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預習的質量決定著課堂的質量與效率。為了能夠調動學生認真預習的積極性,保證預習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就要改變教學觀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充分利用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搭建平臺,通過小組內展示、小組間展示、全班展示等,讓學生的思維成果得到充分展示,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促使他們主動投入到預習之中,從而提高了預習質量,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關鍵詞:數學預習;展示成果;探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6-054-2
預習實際上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自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經過學生初步預習后,如果再按照課本中原有的模式展開教學,學生難免興致不高,同時也讓預習成為了一種形式。因此這時教師完全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展示預習成果,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教師應針對預習的反饋,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要做到絕大多數學生會的問題不講;學生都不會的問題,由學生講,教師點撥。這樣,一方面讓預習能力強的學生有了成就感,激發(fā)他們以后更加認真地預習;另一方面也可使預習不自覺的同學有了壓力,促使他們產生課前做好預習的動力。
學生間的預習展示可以有多種形式:從內容上來看,可以有簡單題的預習展示,這些具體可安排后進生來展示;也可以是對重點題、難題的展示,這些可要求成績較好的學生來做。從形式上來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成為老師,講解教師事先分配好的任務,其他同學聆聽、質疑、補充;之后還可以在組間交流、全班交流。整個課堂,不見了老師的一言堂,沒有提前預設的所謂“精彩環(huán)節(jié)”,而是學生比武式的競相展示,此時課堂上處處閃爍的是智慧的光芒,學生較高的數學學習素養(yǎng)也就在這樣的課堂中盡顯無余。
【案例】 蘇科版七年級第三章第一節(jié)《字母表示數》
教師: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提出問題1:搭一個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
學生異口同聲:4根。
教師:對!誰能說清原因嗎?
學生甲:正方形是由四條邊構成,只需四根火柴就能構成正方形。
教師提出問題2:按圖1方式,搭兩個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搭三個正方形需要根火柴。
學生1:7根和10根。
教師:對,那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得到結論的方法嗎?
學生2:由圖1方式可看出兩個正方形有一條公共邊,讓學生用準備好火柴棒按照這種式樣擺放,不難求得這一問題結論。
教師提出問題3:很好,能否推而廣之,若搭1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根火柴。
學生1:31根。
教師:太棒了!同學們能否說一下用什么方法得到的這一結果。
學生1:我是通過用火柴按圖1的方式拼成10個正方形得到的。
學生2:……
教師提出問題4:同學們既然用火柴按圖1方式拼成的,那么我要問大家若搭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根火柴,你是怎樣得到的?可以像問題1、2、3那樣得到結果嗎?
學生1:如果像問題1、問題2、問題3那樣擺放,時間上、方法上都是不現實的,老師我說的對嗎?
教師:Very good!下面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究,討論該問題的結果?!?/p>
教師:每一小組能派一位代表說一下怎樣得到這一結果的呢?(學生回答省略)……
教師:每一個小組回答的非常好,給每一小組加100分。誰能根據問題1、問題2、問題3、問題4設計一個同類型的問題(幾分鐘后……)
學生1:老師,我來提一個問題,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個數,那么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教師:這位同學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把它定為問題5,現在比一比,看哪一個小組有更多的新的發(fā)現(教師參與到學生合作學習中去,5分鐘之后……)
教師:哪一小組派代表上來,把你們研究所對應的圖形畫在黑板上。
學生興趣盎然,激情四射,各小組紛紛派代表上黑板畫出討論的圖案。
教師:你們畫得非常好,一定有你們的道理。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一下你們操作、交流、研討出來的規(guī)律嗎?
學生1:把搭第一個正方形的方法看作是先搭1根再增加3根,那么搭x個正方形需要火柴(1+3x)根。
學生2:第一個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個正方形增加3根,那么搭x個正方形需要火柴[4+3(x-1)]根。
……
教師:Very good!同學們得到各自不同的結論,你們通過研究掌握了這一問題的規(guī)律,所得結果正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即會用字母表示數。下面再請一位同學來提一個用字母x表示一個數來設計相關的一個問題,好嗎?
……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很好!大家都學會了研究問題、發(fā)現問題。老師在這里對大家的進步和提高表示祝賀!今后同學們一定能設計出更多、更好的問題?!?/p>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數學發(fā)現和樂趣。同學們不僅獲得了數學知識,而且學到了猜測、聯想、轉化、類比、歸納等數學思想方法,同時還領略了數學的“統(tǒng)一美”,大家的創(chuàng)新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
總之,無論是問題的發(fā)現還是問題的解決,無論是學習方法的創(chuàng)新還是學習方法的應用,探究伴隨始終。作為教師,我們只有用探索的觀點審視教學中的問題,才能針對問題去設置情境,并逐步使其恰當合理地達到激發(fā)學生探索潛能的目的才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和理解。教師應在知識“生產點”上合理設置情境,提供其生長的條件,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探索學習活動,更好地掌握本節(jié)課重難點,從而引入如何用字母表示數。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刨根問底,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特點,適時鼓勵,為學生搭好“臺”,讓學生唱好“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探究學習的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