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文學作品都植根于其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土壤,因此它必然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點。文學是用語言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的,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更能展現(xiàn)精神世界,對于英美文學來說也不例外??缥幕尘跋掠⒚雷髌分械恼Z言藝術研究是一個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討的課題。本文從語言來源、語言表達形式以及語言的結構和韻腳三個方面來闡述跨文化背景下英美作品中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跨文化 ;英美文學; 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258-02
文化是一個廣泛且具有人文特點的概念,基于以上兩個特點,我們很難對文化有一個精準的概念。而跨文化則是對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呈現(xiàn)出差異甚至存在沖突的文化習俗用寬容的態(tài)度進行正確認識。具體而言人類文化內容包括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文學藝術、生活方式、制度法律、價值觀、圖騰等等。在上述具體的人類文化當中,文學藝術則是其中最穩(wěn)定最直觀的文化表現(xiàn)方式。在歷史文化的演變過程當中,古今中外都有無數(shù)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流傳下來,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作品的解讀研究是一個值得深入分析和探討的課題。文學是用語言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的,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更能展現(xiàn)精神世界,對于英美文學來說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在跨文化背景下對英美作品中的語言藝術進行分析研究。
一、語言來源
在整個西方文化中古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并稱為“兩希”。古希臘文化中以舉世聞名的古希臘神話為核心,希伯來文化則以猶太教基督教的經(jīng)典《圣經(jīng)》為精髓。古希臘神話和《圣經(jīng)》至今仍在世界廣泛流傳,其對西方國家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和意義在英美國家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整個英美文學甚至可以說是由“兩希”文化孕育滋養(yǎng),從而產(chǎn)生出無數(shù)傳世之作。
首先,古希臘神話對于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文學語言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古希臘神話對于英美文學語言的影響主要是為英美文學提供素材。英美文學作品有很多直接取材于古希臘神話故事。被華人世界尊稱為“莎翁”的莎士比亞就直接以神話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特羅伊斯與克瑞西達》和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如果說引用神話人物名字為題材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言藝術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面引用上。那么“Achile‵s heels”這一種語言表達則是從神話故事中提煉出來的一種固定表達。在嬰兒時期阿基里斯的母親海洋之神特提斯把他置于斯提克斯河中浸泡,以此來讓他擁有刀槍不入的金剛之身。但是由于特提斯必須抓著阿基里斯的腳后跟來保證他不掉入河中,因此沒有在河水中浸泡過的腳后跟成了阿基里斯的致命弱點,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阿基里斯被射中腳后跟而死。因此“Achile‵s heels”在后來的英美語言中被引申為“要害部位、關鍵點”的意思。這是古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一個標準范例。
其次,《圣經(jīng)》對于英美文學語言的影響也尤為深遠。與古希臘神話一樣,《圣經(jīng)》對于英美文學的影響一方面表現(xiàn)在后世文學作品中以《圣經(jīng)》的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另一方面《圣經(jīng)》中的故事也演繹出了很多具有深層含義的語言。例如“Adams apple”、“apple of Sodom”、“at the eleventh hour”、“at ones wits end”等等,這些都是來源《圣經(jīng)》中的故事。以“Adams apple”為例,在英語中它表示“男人的喉結”。根據(jù)《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紀》第二章記載,上帝用自己的摸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亞當和用亞當?shù)睦吖莿?chuàng)造出來的女人夏娃生活在伊甸園中,后來夏娃禁不住撒旦的誘惑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她也讓亞當品嘗果子,而就在此時被上帝發(fā)現(xiàn),結果正在吃禁果的亞當被果核卡住喉嚨,吐不出咽不下,留在了亞當?shù)暮韲道铮@就是男人的喉結。綜上,這樣的語言的創(chuàng)造對英美文學的語言選擇是一種取之不盡的財富,既豐富了語言的來源,也增加了語言的故事性。
二、語言表達形式
語言是文學作品的基石和載體,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作品,反過來,沒有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語言也就少了一種傳播方式,口耳相傳的語言遠遠沒有書面語言的穩(wěn)定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是作者對語言的深度加工,以當時特有的文化作為背景和基礎,進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有語言文化共性同時也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往往能表現(xiàn)出一種風格,或詼諧幽默,或活潑生動,或明白曉暢,這些得益于作者語言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
首先,以英美詩歌為例,戲劇性獨白的使用是英美文學的特點之一。戲劇性獨白是指劇作家退居幕后,讓作品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敘述,使作者的想法通過作品人物表達出來。這種語言的表現(xiàn)手法最早由詩人索恩伯里創(chuàng)造,他在1857年創(chuàng)作的《騎士與圓顱黨人之歌》開始使用戲劇獨白。通過戲劇性獨白使得戲劇人物和創(chuàng)作者分離,從而使文學作品的獨立性增強,客觀性增強,進而使表達的內容更加完整,利于讀者理解。同時因為戲劇性獨白是作品中人物的獨白,因此這種獨白的藝術形式更容易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更容易表達出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使得所塑造的人物更加立體真實。
其次,語言使用上的比喻象征等手法也是英美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以英美文學的英雄史詩《荷馬史詩》為例,他不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這些比喻多為動作語言和視聽語言,具有立體感,可感性十分強烈。例如在詩歌中形容死亡是通過聲音,“嘩啦一聲,黑夜就蓋上了他的眼睛”,“他就像個游泳人鉆水似的從戰(zhàn)車上翻下來,交出了他的生命”,再如形容黎明,“曙光踮著她的猩紅的腳趾偷偷走近他們”。對于這些比喻,我們通過聯(lián)想都能擴展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畫面,這也就形成了史詩當中的一種語言表達手法,即“松散的象喻”。所謂“松散的象喻”是指在描寫人物和事件時運用大量比喻,且多為明喻,而這些比喻多借用自然界當中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來描寫人物,一般由多句組成,從而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人物的內心活動形象化,語言表達則顯得明白曉暢,通俗可感。這種通過比喻、隱喻來表達人物復雜心理,刻畫人物性格的語言表達方式在莎士比亞那里也得到繼承發(fā)揚,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就大量采用這種形式來描繪哈姆雷特復雜的內心世界。因此這種語言表達方式也是英美文學中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endprint
三、語言的結構和韻腳
文學作品不僅是描繪的藝術,也是音樂和形式的藝術,詩歌集中體現(xiàn)了上述三點特質。在中國有聞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而西方對于詩歌語言的結構和韻部也有要求。雖然詩歌對于語言結構和韻腳有著較為明顯和嚴格的要求,但是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如果注意到語言的形式結構和韻腳也會產(chǎn)生更好的藝術審美效果。
首先是英美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形式。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很難將其窮盡?!逗神R史詩》是古希臘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chǎn),因而可以通過對《荷馬史詩》中的語言形式來了解英美文學的語言藝術。以《伊利亞特》為例,《伊利亞特》的故事跨度10年,在史詩中重點描述了戰(zhàn)爭結束前51天的事件,在51天的戰(zhàn)事中又重點描寫了4天的戰(zhàn)事。這種繁簡有略的敘事結構中,詩歌語言有很多重復的地方。這種重復一方面是說唱的需要,另一方面這種對于形容詞使用的重復,對于命令傳達,轉述第三者語言上的重復也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特色。例如形容詞使用的不斷重復加深了我們對人物性格或者對事件的認識,語言轉述的重復則凸顯了這些內容在整個戰(zhàn)事中的重要性。這些讀起來不免有冗長之感的重復文字,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了我們對作品的閱讀和理解。如果說這種語言結構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趨于簡潔,使用較少。那么十四行詩這種規(guī)定了語言形式的文學作品則可以從純詩歌的角度闡釋英美文學作品對于語言形式的重視。這種或是按照四、四、三、三編排或是按照四、四、四、二編排的格律嚴謹?shù)氖闱樵婓w,至今仍然具有它無法忽視的藝術魅力。
其次是語言的押韻,仍以十四行詩為例。談十四行詩的韻腳應該尤其注意十四行詩的結構。詩歌中韻腳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為詩歌結構服務的。十四行詩的交韻、抱韻、隨韻、疊韻的韻式,因為音樂合律的需要,其押韻的嚴格性有時候甚至大于中國古典詩歌。英美文學作品中押韻的使用,使得詩歌讀起來回味無窮,意境綿長。在英美文學抒情作品中,這種押韻不僅讀來流利舒暢,而且往往能使情感表達更為悠長真摯,打動讀者心緒。除了抒情詩歌外,詩體小說中適當?shù)匮喉崳苁沟谜Z言富于音樂感,更能展現(xiàn)人物形態(tài)和心態(tài)。這點在拜倫的長篇詩體小說《唐璜》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通過這種手法表現(xiàn)了唐璜性格的發(fā)展變化。
任何文學作品都植根于本民族特有的歷史文化土壤,滲透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特點。在如今政治經(jīng)濟全球化過程中,文化也必然存在著一個交流的過程,而這種文化的交流必然呈現(xiàn)出跨文化的特點。任何人類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在不斷碰撞中才能獲得新生。關于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學作品語言藝術的研究,上述文字只是淺嘗輒止,仍需要更加深刻的研究,我們只有研究清楚文學背后的基于文化的特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閱讀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高培新,邢琳琳,焦紅衛(wèi).跨文化視角下對英美文學作品中語言藝術的賞析[J].語文建設,2013,(35)55-56
[2]張玲.淺析模糊語言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特色和翻譯技巧[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12):100-101.
[3]王英.語篇分析視野下英美文學作品文體特點解讀——以詩歌和小說為例[J].戲S劇之家,2014,(07):343.
作者簡介:
朱春麗(1962-),女,漢族,籍貫:河南上蔡,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與英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