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慧
中圖分類號:G7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132-01
《法律常識》課是技工學校學生的必修課程,但是要真正學好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讓學生真的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筆者認為在法律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巧妙運用案例,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加深學生對法律概念的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怎樣正確運用案例教學,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充分認識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性,明確案例教學法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地位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案例教學法同樣存在著自身的不足,只有準確深刻把握其特點,才能揚長避短,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與傳統(tǒng)的講授法相比較,案例教學法存在三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同講授法相比較,案例教學雖然鮮活生動,但是信息量相對較小,同樣的教學內容需要占用較多的時間,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案例運用得太多,勢必造成教學時間緊張,這樣教學效果自然就會大打折扣;二是案例教學的知識構建較為分散,缺乏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大量的案例容易使學生陷入紛繁的法律現(xiàn)象而不知所措。所以,在什么內容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在什么時間運用案例教學法,運用多少次案例教學法,都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確定,要求每節(jié)課、每個內容都運用案例教學法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仍應以理論講解為主,案例教學為輔,切勿本末倒置,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通過系統(tǒng)理論的學習,掌握最基本的理論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要求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組織者和激勵者的角色,所以,案例教學法不能以老師的教為主,而是要以學生的思考、討論為主,教師要設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廣開思路、積極發(fā)言,還要不斷提出新的設想與思路,保證課堂討論有序進行,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還要對案例的分析過程和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就要轉變角色,以學生為本,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三、采用正確的方法選取案例
1.注意案例的方向性。法律常識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因此在選取案例時,要遵循方向性原則,即選用案例應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當然,揭露社會陰暗面、丑惡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應慎用,同時要注意強調其所起到的警示作用,要求學生引以為戒,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2.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所謂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所選擇的案例應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其所涵蓋的知識點能夠充分解釋和說明所要講授的法律知識,因為典型的案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進而能夠運用法律知識。
3.注意案例應貼近學生,具有針對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知識的受體,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否積極參與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的好壞。中學生的法律意識不高,對于自己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認識不夠,對于如何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認識模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把有利于糾正其錯誤認識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感知的具有針對性的案例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產(chǎn)生心理共鳴,避免因案例陌生而使學生無法參與。
4.注意案例的適當性。即所選的案例難易程度要適當,要能與所學的知識點相匹配,這樣才能便于學生理解。過于簡單的案例會讓學生覺得太過容易,不用學也會,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過于復雜的案例,又會讓學生努力許久卻仍然無法理解,這樣反而會使學生喪失信心繼而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心理,所以案例的選取一定要適當。
5.注意案例的實效性和社會關注性。所謂實效性是指教學案例應當適時更新,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因為社會生活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一些新的案件也在不斷地涌現(xiàn),在大眾傳媒日益發(fā)達的今天,學生通過網(wǎng)絡等方式便可以及時的了解到社會中的新聞事件,所以,法律教學中所引用的案例要盡可能是最近發(fā)生的,并且最好是社會關注度較高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