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李子矜/Text fi nishing: Li Zijin
編者按:21世紀素有“城市世紀”或“城市時代”之稱。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蓬勃發(fā)展,中國快速進入了城市化發(fā)展的軌道,為世界帶來巨大影響。關于城市,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方式,在可見的繁華舒適與不可見的殘酷欲望中,究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還是“城市,讓生活更糟糕”?這正是當下藝術圈亟待藝術探索者們回答的有趣問題之一。
展覽鏈接:
陳維個展
展覽時間:2017年5月21日—6月25日
展覽地點:香格納北京,朝陽區(qū)機場輔路草場地261號
陳維 新樓 攝影 收藏級噴墨打印 150×240cm 2016年 Edition of 6+2AP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美國講稿》中的第一章談論的便是輕與重的問題:在寫作過程中,作家發(fā)現(xiàn)外部世界非常沉重,具有惰性和不透明性,而他的工作常常是為了減輕分量,有時是人物,有時是天體,“有時盡力減輕城市的分量”。文末,卡爾維諾還是以卡夫卡的小說為例,說明輕逸的重要。
陳維 許愿池 裝置 雕塑 磚砌體水池,水泥雕塑,大理石臺面,尼龍草粉,硬幣,投幣器,水,灰沙,聚氨酯防水涂料,防水燈 130×433×433cm 2017年
卡爾維諾和卡夫卡都是陳維十分喜愛的作家,卡夫卡作品中的悖謬與悲劇性色彩也曾經(jīng)直接啟發(fā)這位80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就像卡爾維諾對“輕”的看重,面對城市,陳維常從細微處著眼。他往往將立足點放在了“輕”得有些縹緲的人們對城市的“想象”上?!艾F(xiàn)在周邊的事物教會我,要我不要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學會觀察,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背后的機制是什么。”
2017年5月20日,藝術家陳維在香格納畫廊的首次同名個展開幕,本次展覽也是時隔近10年,陳維在北京的第一個新個展。陳維的創(chuàng)作常以舞臺裝置和情境再造的方式呈現(xiàn)于攝影之中。近年來,他更是不斷地以布景和多媒介裝置結合的展出形式,將其工作延伸至現(xiàn)場。此次同名個展包含了藝術家近年最新創(chuàng)作的攝影與裝置作品,他以介于虛構與真實的手法帶我們重讀關于城市的想象與現(xiàn)實。
陳維在此次個展中展出的新作,延續(xù)了他近年來持續(xù)拓展的“新城”計劃和硬幣系列,但展覽并不是“新城”項目的全部,而是遵循了一條關于人對城市想象的主線。這想象跟期許、愿望相關,又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悲劇色彩。就如展廳中央那座由半截廣告牌和攝影作品拼接、搭建的裝置墻,上面“Building Your Future”的字跡就像這城市的遺跡和斷章,許諾著一個略顯空洞的未來。廣告牌是對整個展覽的呼應,旁邊的展墻上,攝影作品《一個世界》則重建了一個半地下室的外窗,遮擋窗戶的廣告畫上隱隱顯露出“One World, One Dream”的字跡,那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宣傳語。盡管事情已經(jīng)過去將近十年,而這十年中國城市的變化超乎想象,但殘存的字樣仍然在城市的角落滯留。奧運口號或許代表了官方的愿望,而城市中依然有關乎普通百姓乃至藝術家個人的期許,如同作品《萬德?!分谐兴芰洗系摹癢onderful”字樣,選擇印制這樣的詞匯,正是出于人們希求獲得愉快、完美購物體驗的愿望。更直接的作品則是《許愿池》,陳維在展廳現(xiàn)場搭建了一個八角形的水池,池中留有一座雕塑的基座,水中則是雕塑拆解后的殘跡,屋頂不時有硬幣掉落下來,與水中的硬幣和雕塑掩映在泥沙當中。硬幣本是一種現(xiàn)實流通的貨幣,人們向許愿池有意無意地投擲,希望以這很小的代價交換某種虛幻的愿望。但這許愿行為更像是一種虛幻的憧憬,結果不由人所控制,也提示著城市想象與現(xiàn)實之間的斷裂。與之相呼應的是另一件小雕塑《硬幣與手》,藝術家截取、重塑了一座佚名雕塑的前臂部分,捧著的雙手中放置了水和硬幣。與池中的雕塑一樣,這樣的佚名作品往往出現(xiàn)在以往城市的公園等公共領域,以工人、少女或知識分子的形象示人,具有積極向上的象征意味。但是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改造,它們正在被更為抽象的公共雕塑所取代和拋棄,顯得不合潮流。
陳維 樹 攝影 收藏級噴墨打印 187.5×150cm 2016年 Edition of 6+2AP
陳維 新漆 攝影 收藏級噴墨打印 150×187.5cm 2017年 Edition of 6+2AP
《Trouble》現(xiàn)場
陳維 故障#17033 裝置 48×80×8.5cm 2017年 Edition of 1+1AP
陳維 一居室 攝影 收藏級噴墨打印 64×80cm 2015年 Edition of 6+2AP
展覽現(xiàn)場
關于硬幣的作品藝術家早在2012年就開始創(chuàng)作,之后有所停滯,但在重新整理“新城”項目時,陳維發(fā)現(xiàn)了彼此之間的呼應,并逐漸將焦點落在許愿硬幣和噴水池中的無名雕塑之上。比較特殊的是此次展出的《假山#1/ #2/ #3》,它的原型來自洗浴中心的裝飾性假山景觀,只不過上面的硬幣不是來自顧客的投擲,而是員工人為刻意的擺設。有意思的是,當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同行業(yè)的人也做著類似的事情,只不過目的并不相同。
此外,《Trouble》是由藝術家購于舊貨市場的三件不同尺寸的LED廣告屏組成,每個屏幕流動著不同的廣告,并且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故障。這些帶有故障的廣告屏在我們的城市中隨處可見,但城市的發(fā)展速度使修復成為不必要的手段,人們形成了一種選擇性無視的視覺慣性——反正大家都能看明白。而當藝術家將這些帶有故障的廣告屏帶回展廳的時候,上面的廣告語已辨識不清,映射出的卻是極富抽象美感的流光溢彩,就像你怎么也想不到那塊倒扣的廣告屏原是一塊啤酒買一送一的廣告。
陳維 故障#17031 裝置 230.4×25.6×8.5cm 2017年 Edition of 1+1AP
展覽現(xiàn)場
陳維 假山#1/ #2/ 攝影 收藏級噴墨打印 187.5×150cm 2017年 Edition of 6+2AP
陳維 硬幣(沉思的少女) 攝影 收藏級噴墨打印 120×150cm 2017年 Edition of 6+2AP
陳維 故障#17032 裝置 102.4×38.4×8.5cm 2017年 Edition of 1+1AP
陳維 許愿池(局部)
本次展覽以攝影、雕塑和現(xiàn)場搭建的裝置構成,在工作室中進行情境再造并呈現(xiàn)于攝影中,這本身就是陳維慣常的工作方式。雖然藝術家一直以攝影作為創(chuàng)作的視角,但其他媒介跟作品的情境、敘事相關,在語言上保持了一致性。因而,媒介本身對藝術家沒有差別,更重要的則是,它拓寬了藝術家的展示方法,讓他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更為多樣,同樣也是應對快速發(fā)展社會的一種方法。
這種重建場景的工作方法是一種重新整理語言、編輯圖像的過程,它規(guī)避了細枝末節(jié),同時也保證了效率。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工作方法讓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不依賴于靈感,因為一個人年齡越大,他所面臨的問題越多。而這些問題又是藝術家生活的一部分,它們便成為陳維創(chuàng)作“新城”的初衷——就像他之前的工作室地處黑橋,一個從農(nóng)村到繁華城市的過渡地帶,一次拆遷甚至一次簡短的出行就能感受到整個城市形態(tài)的變化??梢姷挠c不可見的殘酷。這個看得見的城市,藝術家盡管以媒介和觀念準確地描畫出了它,卻沒有成為城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