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艷
近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的數理邏輯知識不是來源于物體本身,而是來源于物體的操作和其它動作的內化”。但是在實踐中如何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有趣性。這要求我們與低年級孩子進行數學教學活動時要做到生活化、游戲化,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玩”數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積累經驗,逐步內化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利用游戲激發(fā)孩子的體驗感知,讓低年級孩子既玩了又能感受到數學的科學性。剛入學的孩子年齡很小,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有限,如果用游戲法來作為教學的操作方法,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越強,效果也就越好。同時還要有適宜的游戲環(huán)境,讓孩子在這種環(huán)境中去體會,他們的思維就會得到最優(yōu)化的鍛煉。將數學教育的內容在進行整合,合理分步講解實施出來,孩子一定更樂于接受,并易于吸收掌握。因此,對低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游戲化,能極大地讓幼兒在數學游戲活動中發(fā)現樂趣,激發(fā)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如數學活動《認識方向》,這一課對于孩子來說比較抽象枯燥,孩子剛接觸方向本來就不好理解,并且老師要講的教材方向和實際生活中的方向都涉及到了,所以對于低年級孩子確實難度很大,一時根本掌握不了。為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太難了,沒興趣的現象。老師在課前就做了大量準備,做方向盤的教玩具,每個孩子也要在家做好“移動小位置牌”,老師還要設計室外球場的四個方向,并注意早上和下午太陽的方向有何不同,一切就緒后,就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操場認識生活中的方向,設計“部隊訓練阻擊戰(zhàn)場”,讓孩子身臨其境,扮演小解放軍拿自制小方向牌找到每個方向所隱藏的裝備。然后慢慢引導書本上方向的認識理論。孩子在游戲中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榮譽感,效果出奇的好,很快就能準確識別方向。
數學生活化和游戲化可以相輔相成,這是近幾年我們教師在教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也經常用的一些方法,用生活情景法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展現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理念,這在發(fā)展學生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方面有著明顯的作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產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有些孩子甚至能非常清晰地知道如何讓數學與生活實際巧妙結合,又會產生多少實效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從生活實踐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讓數學變得“平易近人、溫柔可愛而又活潑多樣”。這樣孩子們在學數學時學習效率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很大進步和發(fā)展。
教師在教學當中,可以將教學方法變成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整合,加深學生的理解力,就可深入淺出的理解與掌握知識。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也要教材緊密聯系實際,使學生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的同時能最大的掌握所學知識。
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不僅老師的教學方式要變得多元化,更要從過去的填鴨式教學跳出來,讓孩子學會自主探索研究。但這對于數學這門趣味性不是很強的的學科來說,尤其是小學側重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下,要想完全擺脫反復的練習與講解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們一線教師在研究實踐中會慢慢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合作,用一些有趣的事例結合游戲化的問題使孩子互相交流,允許有爭論,有疑惑,甚至可以積極參與課內外活動,開拓思維方式。合理應用數學技能解決一切數學問題。學生如果一直是這樣充滿熱情的學習研究,那么經過長時間累計后一定會有一個嚴密的數學技能和方法。例如,教師在講“認識圖形”的知識點時,為使學生深入體會每一樣圖形的特點,教師就讓這些低年級的學生從家里找來生活中盛東西的包裝,有些孩子把牙膏盒、化妝品包裝、各種食物包裝盒都帶到學校,在課堂上津津有味的研究,老師可以不告訴學生它們具體的名稱,但是給概念讓學生自己對照,自主學習研究。
數學學習在最初階段,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非常需要老師恰當的游戲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但這些方法必須適宜,不能過度,否則就會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玩心大漲,真正學習的時間倒會不集中精力的問題,也會造成老師易放難收的情況。所以作為數學課任教師一定要小心精心的設計生活化的情境,不但能使學生玩中學,更要學得扎實,并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僅僅獲得游戲的快感和生活化情景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較好的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在現實生活當中懂得了該如何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下,開展游戲化、生活化教學,既讓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數學知識,同時也提升了數學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因此,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進一步研究如何才能應用好游戲化、生活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思維發(fā)展,為今后更好地運用好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