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平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讓學生獲得數(shù)學活動經驗,能培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從數(shù)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直觀地、合情地獲得一些結果。這些是數(shù)學創(chuàng)造的根本,是得到新結果的主要途徑。”數(shù)學活動既包括在學習具體知識時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也包括以教材中綜合與實踐為主要代表的實踐活動。
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人教版數(shù)學教材中,對綜合與實踐內容,每學期編排了一個主題,為學生提供了通過綜合、實踐的過程去做數(shù)學、學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的機會。然而,對于這一類型的課程,教師在教學中并沒有像其他內容那樣同等對待,大部分流于形式,甚至直接忽略這個內容。其主要原因在于:公開課中很少有老師選擇綜合與實踐的課型來上,能夠借鑒的優(yōu)秀案例不多,老師對此內容一般的教學步驟和模式不熟悉,不知道該如何上;考試中很少涉及這個內容,尤其是縣級及以下的農村學校尤為突出。這樣一來,學生失去了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的機會,減少了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聯(lián)系的機會,也就無法自主借助各種途徑提升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
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應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活動的教學,讓學生經歷數(shù)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抽象過程、反思過程等,從而積累活動認識、活動操作、知識建模、數(shù)學思考等經驗,提高數(shù)學素養(yǎng)。筆者以“1億有多大”的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一、提出問題,注重方法指導,積累活動認識經驗
綜合與實踐是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活動以問題為線索,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知識與經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分析、討論交流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活動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合理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逐步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shù)學學習經驗,獲得良好的感性體驗。
實踐
1.觀看:與億有關的視頻。
2.提問:1億有多大?你想了解哪些與1億有關的內容?
學生說,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1億顆糖有多重?走1億步有多遠?……有學生說,1億張紙疊起來有32千米,1億顆糖重3千克,走1億步有35千米……
3.指導:光靠說是不夠的,也是不行的,要通過實驗得到數(shù)據(jù),然后推算出來。小組討論活動方案。
4.交流:先測量100張紙疊起來的厚度,再分別推算出1000張、10000張和1億張紙疊起來的高度。先稱10顆糖的重量,再推算出1億顆糖的重量。先測出1步的長度,再推算出走1億步有多遠。
學生在思考、討論、分享、小結中得到方法,從中感悟問題解決的策略。
二、實施方案,注重學生合作探究,積累活動操作經驗
綜合與實踐活動有別于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更有別于教師的直接講授。它是教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全程參與,實踐過程相對完整的學習活動。在綜合與實踐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一個舞臺讓學生放手去做,更要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依據(jù)學生的水平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整理等自主參與,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
實踐
1.討論:明確活動方案。
小組內先討論:測量中需要哪些工具?人員分工怎么安排(測量、計算、記錄等)?用什么方法測量?
交流:小組簡單介紹測量的方法,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合作測量:小組長拿到器材工具組織測量,分工合作,開始實驗,并記錄相關數(shù)據(jù),教師巡視。
3.小組匯報:學生選擇不同的問題、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將得到的數(shù)據(jù)匯報。
有了這樣具有吸引力的數(shù)學活動空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感悟到“再創(chuàng)造”的方法,從而積累了數(shù)學活動經驗。
三、完善方案,引導學生對比感受,積累知識建模經驗
很多數(shù)學知識是對生活問題的抽象,而抽象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具體的感受,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易理解。綜合與實踐活動能把抽象的知識變成看得見、講得清的事物或現(xiàn)象,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思考、比較、對比的過程,不斷豐富知識建模的經驗。
實踐
1.對比感受。學生盡管得到1億張紙疊起來有10000米、1億顆糖重60噸、走1億步有50000千米這些數(shù)據(jù),但對這些數(shù)據(jù)的感受還是比較模糊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數(shù)據(jù)進行轉換,使之在頭腦中建立鮮明的表象。
如果學校的一棟教學樓大約有20米高,大約500棟教學樓的高度累加就是1億張紙疊起來的高度;如果一個小學生大約重25千克,2400個這樣的孩子總體重大約相當于1億顆糖的重量;如果一個成人每天行走10千米,大約14年才能走完1億步的路程。
2.深化挖掘。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了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盡管方法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用“化大為小,以小見大”的策略解決問題。
學生經歷了這樣的對比感受過程,走進生活,感悟數(shù)學,積累了數(shù)學活動經驗。
四、得出結論,引導學生自我反思,積累數(shù)學思考經驗
數(shù)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幫助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一個重要渠道。如果學生在對比、抽象概括后,對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進行檢驗和自我評價,探索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就可以將對知識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會數(shù)學地思考。這樣既能讓學生獲得直接的活動經驗,也能讓學生獲得間接的活動經驗。
實踐
1.回顧?;仡櫟膬热菘梢允牵涸跀?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中,有些學生慢了一些,還有些學生參與得不夠;有些學生遇到了困難,是怎么解決的;以后的活動要注意什么,等等。
2.總結。教學的大致流程是:提出問題→確定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
3.啟發(fā)。通過本次數(shù)學綜合與實踐活動,學生感受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钡恼芾?。學生經過這樣不斷的操作和反思,能夠實現(xiàn)操作經驗與思考經驗、策略性經驗的有機融合,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XJK014CZXX01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幼專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