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的“為”翻譯為“像”比翻譯為“是”更符合語境,也更貼合文意。
關鍵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像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的《教師用書》對《鴻門宴》中的“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作了如下解釋:“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么要告辭呢?”我們可以看到,編者在此處將“為”翻譯為“是”,但是我們是否可以將此處的“為”翻譯為“像”呢?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樊噲回答沛公“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時所作的一個比喻,意在說明此時情況危急——人家像刀和砧板,我們像魚、肉一樣——我們處于不利的地位,所以不必拘泥小節(jié)。如果將此處的“為”翻譯為“是”,那么該句便成了“人家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顯然帶有將“人家”與“刀和砧板”、“我們”與“魚、肉”等同的意味。雖然“是”可以表示暗喻,但是這里如果將“為”翻譯為“是”易造成意義混淆且不如翻譯為“像”意義清晰和符合上下文語境。因此,我們認為將該句中的“為”翻譯成“像”更合適。
作者簡介:王濤(1993— ),男,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中教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學語文語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