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霜
什么是閱讀?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節(jié)選自語文新課程標準》。閱讀能夠讓人的心靈變得美好,仿佛行走在高原大漠,無論進退都海闊天空;閱讀能夠讓人不再坐在憂慮或惆悵的搖椅上前晃后擺,在平凡和單調中咀嚼出生活的暖和熱。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社會各界對現在中學語文教學不斷進行著反思和總結,最后得到的結論是我們在十幾年的語文學習生涯中忽視了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對文本主動、自主的閱讀,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影響了學生潛能的發(fā)揮。
根據整個高中閱讀教學內容,并結合高中三年的教學進度,可以從整體上來考慮,具體說來可分三個階段。
一、淺表性閱讀方式——個性化閱讀
18世紀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狄德羅曾經這樣說過,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英國也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讀書對于智慧,就象體操對于身體一樣。對于初學者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興趣的閱讀,語文學習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一個學年,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我在實際教學中是這樣進行的:
1.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則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應很好地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xù)到課外,從課內閱讀來帶動課外閱讀。例如學習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可以再介紹海明威其它的一些作品,比如《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甚至還可以介紹美國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發(fā)揮活動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筆者作為一線教師,在從教12年的過程中不論帶哪個層次的班,始終如一地進行每天語文課的3分鐘口語訓練活動,內容或是個人的閱讀心得;或是閱讀時的名言警句,或是短小精悍的小素材,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為以后的考場寫作積累素材,更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課外閱讀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一舉多得。
3.努力營造氛圍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每周酌情安排一節(jié)閱讀課,在平時有意識地積極營造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二、功利性閱讀方式——探究性閱讀
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要實現高考的理想,光靠個性化閱讀淺層次閱讀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閱讀層次序列,盡可能地為高考服務。在第二個學年,教師除了在抓好課內閱讀寫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多讀經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提倡多角度的、個性化的閱讀,“除了‘為高考而讀書,適當保留一點自由閱讀的空間,讓自己的愛好與潛力在更加個性化的相對寬松自由的閱讀中發(fā)展。反過來,人文素質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試拿到好成績的”(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
三、目的性閱讀方式——訓練性閱讀
第三學年直接為高考服務,要求學生把已錘煉到手的探究性閱讀本領,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目的性閱讀訓練,創(chuàng)造性閱讀訓練。高考閱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限制。因此,必須要求學生依題意答題,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序”,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為重要;要使其答題逐步趨于科學化、規(guī)范化。就目的性閱讀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來說,它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
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會很多,師生問答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應該是平等協商的討論。所以,學生正確的提問方式應該是:先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再詢問老師的看法并與之討論;如不同意教師的意見,要進一步質疑,再討論??傊?,在教學過程中要牢牢確立教師都應該是教學的配角、學生才是教學的主角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