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彩軍
《竇娥冤》以其橫禍加身的無辜、申告無門的絕望、黑白顛倒的驚悚,展示了善良與邪惡、剛強與軟弱、抗爭與屈從的激烈較量,撼人心魄,發(fā)人深省。作品以“冤”和“債”組成明暗兩條線索,有機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強化了對人物命運的探究和思考,增強了對現(xiàn)實的揭露和批判。一明一暗,交錯并行的兩條線索,極大提升了故事的凝練度和震撼力。
《竇娥冤》的明線比較清晰,以“冤”展開:楔子為“苦命女含冤賣蔡家,無奈父負屈應京試”;第一折為“蔡婆婆索債險遭害,張驢兒冤生逼婚念”;第二折為“張驢兒藥死老驢兒,昏官冤判葫蘆案”;第三折為“竇娥臨刑發(fā)誓愿,剛烈孝女遭冤斬”。一個“冤”字,淋漓盡致地刻畫出竇娥幼年失恃、新婚失夫之悲,惡棍逼婚、橫禍加身之冤,屈打成招、終被冤斬之慘,既串聯(lián)起了主要情節(jié),又抒發(fā)了作者的憤慨之情,深化了反封建主題。
《竇娥冤》的暗線相對隱晦,隱藏在跖宕起伏的情節(jié)背后,以空白的圖式化敘述,調(diào)動讀者的積極性,使讀者能夠在情節(jié)重構時找到想象中的框架結(jié)構。
筆者認為,《竇娥冤》的暗線是“債”,提取出全劇關于“債”的隱性描述,就可以得到一個清晰的故事梗概。
一、序幕:兒女債——身世飄零雨打萍
兒女債是指父母對子女所承擔的教養(yǎng)婚嫁等義務,是竇娥悲慘命運的推手。
竇娥原名端云,出身寒微,三歲喪母,與父親竇天章相依為命。作為不名一文的窮書生,竇天章想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只得向蔡婆婆借上京趕考的盤纏。蔡婆婆早就看上了乖巧、懂事的端云,趁機索要端云做童養(yǎng)媳。七歲的端云被迫進入蔡家,改名為竇娥。
從端云到竇娥,表面上是名字的變化,本質(zhì)上卻是人生的拐彎甚至是命運的淪陷。端云體現(xiàn)的是儒家正統(tǒng)思想,端者,正也,“以端其位”(《禮記·祭義》),展示的是讀書之家的文墨詩韻。竇娥的“娥”是美女之意,這既體現(xiàn)了蔡婆婆的粗鄙、淺陋,只知以貌取人,又表明竇天章在竇娥成長過程中人為缺位,導致竇娥孤苦伶仃、形影相吊,欠下一筆永難償還的兒女債。
兒女債折射出竇娥童年的凄慘、無助。
二、開端:閻王債——一道追魂索命牒
閻王債指高利貸,是造成竇娥曠世奇冤的罪魁禍首。
元朝高利貸盛行,政府設立“斡脫所”,作為官營高利貸的法定機關,地方財主則開解典庫(當鋪)經(jīng)營高利貸,利率為本銀一錠,滿一年,本息共二錠;滿十年,本息共一千零二十四錠。高利貸支配著人物的命運,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竇天章還不起高利貸,被迫把女兒送給蔡婆婆做童養(yǎng)媳;賽盧醫(yī)為債所迫,企圖勒死蔡婆婆,被潑皮張驢兒父子撞見,救下蔡婆婆。
閻王債為竇娥鋪就一條不歸路。
三、發(fā)展:孽緣債——落花空恨五更風
孽緣債指因罪惡的非分之想而產(chǎn)生的冤債,是將竇娥推向深淵的幫兇。
張驢兒原本鄉(xiāng)間惡棍,碰巧救下蔡婆婆,垂涎于竇娥的美貌,威逼守寡的婆媳嫁給單身的父子;竇娥堅決反抗,張驢兒買來毒藥想毒死蔡婆婆,卻藥死父親老驢兒;張驢兒誣陷竇娥,借機逼婚,逼婚不成,告到官府。孽緣是張驢兒本性的顯露,也是病態(tài)社會肆無忌憚的病態(tài)表征。元代社會地痞叢生,惡霸橫行,張驢兒只是鄉(xiāng)間無賴的代表,無數(shù)個張驢兒、王驢兒為非作歹的無恥行徑,正是導致竇娥冤案的社會根源。
孽緣債見證了平民百姓與流氓惡棍斗爭的無奈、無望。
四、高潮:膿血債——夜臺渺渺魂歸去
膿血債指飽受杖責的痛苦,是竇娥屈打成招的鐵證。
楚州太守桃杌昏庸、貪腐,嚴刑拷打,竇娥心疼婆婆被打,懷痛不伸,抱冤難悉,攬過罪名,被判死刑;竇娥臨刑發(fā)愿,若長河奔涌,沉郁悲壯。膿血債是元朝司法腐敗的縮影。據(jù)元史記載,大德七年,朝廷鑒于社會狀況日趨惡劣,“罷臟污官吏凡一萬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贓四萬五千八百六十五錠,審冤獄五千一百七十六事”(《成宗本紀》),政治腐敗可見一斑。秩序失范,吏治腐敗,給制造竇娥冤案提供了罪惡的溫床。
膿血債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將矛盾沖突推向頂點。
五、結(jié)局:六月債——天理昭昭終不爽
六月債指報應迅速,是沉冤得雪的見證。
六月債完成了鋤強扶弱的逆襲:竇天章金榜題名,官拜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奉旨到楚州探察民情。竇娥冤魂閃現(xiàn),求父親主持公道。竇天章開堂審案,平反冤案,處死張驢兒,處罰桃杌,流放賽盧醫(yī)。判決宣布,大雨從天而降。六月債符合老百姓對安良除暴的企盼,既是對竇娥“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的悲壯抗爭的肯定,也是對普通百姓渴望政治清明、社會公平的回應,雖不符合現(xiàn)實,卻溫暖動人。
六月債以浪漫主義手法傳遞給底層百姓微末的希望。
文似看山不喜平?!陡]娥冤》以竇娥的冤情為明線,以造成冤情的根源為暗線,冤生于債,債附于冤,避免了平鋪直敘,拓寬了聯(lián)想意境,深化了作品內(nèi)涵。
魯迅說:懂得欣賞悲劇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來。明確了《竇娥冤》的明暗線索,我們就能在主人公悲劇性的抗爭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和心靈震撼,獲得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實驗高級中學(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