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達洛衛(wèi)夫人》中有豐富的聲音意象,構成了一個意蘊豐富的主題,傳達了作者對僵化的社會制度的批判、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對人際關系的危害、對人的心靈自由的侵襲的反思,而基于聽覺的聲音的關注,也表達了作家對生與死的思考,以及對個體心靈的關注。
關鍵詞:《達洛衛(wèi)夫人》 聲音主題 社會意義
《達洛衛(wèi)夫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內(nèi)涵十分豐富,伍爾夫在日記中曾寫道:“我要描述生與死、理智與瘋狂;我要批判當今的社會制度,揭示其動態(tài),而且是最本質(zhì)的動態(tài)……”{1}應該說,小說很好地達到了這個預期。雖然國內(nèi)外不少批評家對此書進行了多層次的解讀,但是除了大本鐘的象征意義外,卻罕有人分析小說中的聲音意象,可以說,《達洛衛(wèi)夫人》中多次出現(xiàn)各種形態(tài)的聲音,如報時的鐘聲、喧鬧的市聲、死亡的吟唱,聲音的物理屬性與人類社會存在某種共通性,具有象征意義,表達了極其豐富的思想主題與社會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一、鐘聲與社會批判
《達洛衛(wèi)夫人》中回蕩在城市上空的鐘聲不僅為作者從一個人物的意識轉(zhuǎn)入另一個人物的意識提供了一種媒介,同時還具有明顯的隱喻內(nèi)涵,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批判。
首先,作者強調(diào)了大本鐘報時的準確性?!奥?,鐘聲隆隆地響了。開始是預報,音調(diào)悅耳;隨即報時,千準萬確;沉重的音波在空中漸次消逝?!眥2}這種準確無疑十分適合現(xiàn)代都市忙碌的生活,對于理查德·達洛衛(wèi)和休·惠特布雷德這些上進的人來說,每天都是爭分奪秒,所以報時鐘聲的準確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每個時刻應該干什么十分明確;對于混跡社交界的休來說,拜訪布魯頓夫人就像每天吃飯一樣有規(guī)律,例行公事。然而這種十分規(guī)律的生活卻要求人們磨平個性:“圣·瑪格雷特教堂的鐘聲在訴說:我沒有來遲?!F(xiàn)在正是十一點半;然而,盡管她絕對正確,她的聲音卻不愿顯出個性……使她把個性隱藏?!保ㄟ_,46)準確的反面就是延誤,離經(jīng)叛道這種個性表現(xiàn)出與整個社會的格格不入,而發(fā)瘋的賽普蒂莫斯就是因為與社會不容才自殺的。賽普蒂莫斯年輕的時候就是個十分有個性的人,后來在戰(zhàn)爭中所受的傷害讓他喪失感覺能力,他對此感到十分恐慌,他其實是清醒的瘋子。這其實是倫敦人普遍具有的共性,但賽普蒂莫斯拒絕這種共性,因此他選擇死亡來維持自己的個性。漫游的彼得也是一個隨心而活的人,可一事無成的他遭到上流社會朋友的嘲笑。
其次,洪亮的鐘聲又具有威懾的力量?!肮稚乡娐朂R鳴,把六月里這一天又剁又切,分割又分割,仿佛在勸人馴服,維護權威,并齊聲宣告平穩(wěn)觀念無比優(yōu)越?!保ㄟ_,98)洪亮的鐘聲象征著某種權威,而倫敦人民皆處在一種無形掌控的權威之下,就像一群毫無性靈的傀儡。鐘聲掌控人們就好像皇室、首相、醫(yī)生布雷德肖掌控人們一樣,這種隱形的規(guī)訓力量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們的追隨者,無辜的人們被統(tǒng)治階級隨意擺布,“又剁又切”。而鐘聲的傳播能力又是極其泛廣:“時間恰恰十二點整,大本鐘敲響了十二下,鐘聲飄蕩至倫敦北部?!保ㄟ_,89)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能力很強,統(tǒng)治階級的權威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人們無一幸免,無處可逃。賽普蒂莫斯就感覺到醫(yī)生霍姆斯、布雷德肖這類人似乎無處不在,他無論走到哪里,他們都會追過來,所以他只能選擇自殺來逃開。
再次,由時鐘這種冰冷的機械發(fā)出的聲音不帶感情,顯得冷漠,這種冷漠傳染給人們,讓人們失去了感覺能力?!霸谒麄冎g響起了大本鐘鏗鏘有力的鐘聲,報道半點鐘,猶如一個強壯、冷漠、不近人情的青年正使勁地扯著啞鈴,忽而扯向這邊,忽而扯向那邊。”(達,44)醫(yī)生霍姆斯對于賽普蒂莫斯自殺這一見鬼的事,覺得簡直“莫名其妙”,他就像冰冷的鐘聲一樣?!扮娐晫Υ藚s無動于衷,它永遠按著自己的節(jié)拍在擺動著,并不時地以報時聲撞擊著人們的心靈”{3}。克拉麗莎企圖通過舉行宴會使人們聯(lián)結(jié)起來,但宴會上的人們無法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即便是達洛衛(wèi)一家人之間同樣也互相不了解:達洛衛(wèi)夫婦沒有實質(zhì)的感情交流,只有名義上的相敬如賓;達洛衛(wèi)先生甚至在宴會上都不能一眼認出自己的女兒來。
二、市聲與現(xiàn)代社會文明
除了威嚴的鐘聲像權威一樣控制著民眾以外,現(xiàn)代科技技術帶來的文明讓人們在喧鬧的市聲中迷失自我,喪失感覺能力。現(xiàn)代科技給城市注入了一股新鮮力量,極度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工業(yè)化程度最高的倫敦,響徹城市上空的尖利機械聲,每天都在消磨著人們的意志。喧鬧的市聲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困難。達洛衛(wèi)夫人為了提醒彼得不要忘記今晚她家的宴會,“不得不提高嗓子,企圖壓下戶外的喧囂”(達,45)然而,“那聲音又細又遠,淹沒在車水馬龍和萬鐘齊鳴的喧嘩之中”(達,45)。人聲在嘈雜的市聲面前顯得多么弱小。聲音被市聲淹沒的這一場景在達洛衛(wèi)夫人提醒女兒的時候又重復了一遍,它很好地表現(xiàn)了達洛衛(wèi)夫人內(nèi)在的精神困擾。
喧鬧的噪聲對人耳鼓的沖擊,讓人們能夠迅速從對死者的悲傷中抽離,人與人之間缺少憐憫心,逐漸讓人失去感覺能力,“然而這種噪聲,年復一年無休止地喧騰著,將吞噬人間一切……噪聲將囊括一切,把它們席卷而去”(達,133)。象征傳統(tǒng)權威的“鐘聲被市聲攪亂了,打破了”(達,124)英國正面臨著的新的變革,一方面帝國沒落,它正在被作為新生力量的工業(yè)文明逐漸取代,然而處在兩面夾擊中的民眾始終是受害者,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社會制度,但它們還是在扼殺著人的性靈。當彼得聽見救護車發(fā)出凄厲的聲音時,就感覺到這是文明的一大勝利?!八∠笞钌畹氖?,倫敦的高效率、嚴密的組織、互助的社會精神?!保ㄟ_,145)這種互助精神絲毫沒有把人救活,而是在不斷扼殺人性,賽普蒂莫斯就在較量科技的戰(zhàn)爭中喪失了生活的希望。
喧鬧的噪聲縱然使人性淡漠,文中仍有反抗者保有孤獨的性靈,他們對寂靜的特殊感受就是精神追求的體現(xiàn)。伊麗莎白從喧鬧的市聲中曾有過瞬間的頓悟:“任何旁觀者要是打開死者房間的窗子,向下俯視艦隊街,那喧鬧的噪聲,那一陣軍樂,將意氣風發(fā)地沖擊他的耳鼓;這鬧聲對人間一切是淡漠的,因而有撫慰的作用。”(達,133)達洛衛(wèi)夫人是一個矛盾體,她對社會地位的追求讓她逐漸失卻青年時獨特的靈魂,淹沒在市聲之中,她愛宴會的熱鬧,但她內(nèi)心深處仍有對理想的追求,有一種寂靜在心目中縈繞,讓我們看到她人性中尚未泯滅的地方。她反復回想起在故鄉(xiāng)布魯頓的美好生活,“即使置身于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或者深夜夢回時,都會感到一種特殊的寂靜,或肅穆的氣氛,已匯總不可名狀的停滯”(達,2)。她對社會地位有著渴望,但她內(nèi)心實際向往自由的日子,所以在宴會期間她悄悄地躲入了斗室,熱鬧的宴會讓她感到空虛。在寂靜中的性靈是真正自由的,但是她不能拋棄社會地位,她又是孤獨的。
賽普蒂莫斯同樣矛盾,寂靜讓他恐慌,他在喧鬧中可以幻想美好,在寂靜中只能讓他感覺失去世界,他企圖通過聲音來抓住活著的希望,賽普蒂莫斯在自殺前與妻子進行了短暫的正常溝通,這讓他感覺到充實的存在,但市聲攜帶著社會威權對他造成了侵犯,宣布他的病癥,要把他隔離,無路可走的他只能選擇跳樓自殺,最終“聲音愈來愈渺遠了。她們失去他了!”(達,140)。
在這個喧嘩的現(xiàn)代文明中人都是孤獨的,達洛衛(wèi)夫人和賽普蒂莫斯都是矛盾的,最終一生一死。顯然,伍爾夫在批判社會制度的她同時,也對社會寄予希望。
三、聲音與感情體驗
聽覺作為一種感覺器官,與人的情感體驗有關。從人物對聽覺的不同感覺體驗中,我們可以窺見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
首先,聲音的響起和逐漸消逝的過程與人一生的經(jīng)歷十分相似,鐘聲的響起能讓人感覺到時間的飛逝,從而讓人感覺到生命的短暫和死亡的永恒。“過了一會,當圣·瑪格雷特教堂的鐘聲漸漸減弱,他想到她曾經(jīng)患病,那鐘聲表示虛弱與痛苦。他想象,那是她的心臟病發(fā)作;最后一下鐘聲驀地響亮有力,那是震撼生命的喪鐘,克拉麗薩在她的會客室內(nèi)應聲就地倒下。”(達,47)彼得越過聲音的物理屬性,看到了聲音內(nèi)核中與人生某些境遇的相似,“每當鐘聲響起,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便相互滲透,共同交織在一起”{4},正是這種神奇的交融使得人物有時候會產(chǎn)生頓悟的瞬間,對生命的認識更具有獨創(chuàng)性。鐘聲傳遞的過程像極了生命的變遷,跌宕起伏,有活力四射的時刻,也有逐漸衰減、停止的時刻;就像聲音注定擴散消逝一樣,生命也終究會走到盡頭,死亡必將降臨?!扮娐暿惯_洛衛(wèi)夫人百感交集……她痛苦地意識到生命正在消逝,死亡已漸漸來臨。于是她覺得死亡應該是件幸福之事了。賽普蒂莫斯對時光的流逝并不感到惋惜,相反卻進一步強化了他早日結(jié)束生命的念頭。”{5}賽普蒂莫斯死后,死亡的喪鐘敲響;克拉麗薩又在鐘聲的敲響中復活,重新投入到宴會中去。
其次,與威嚴的鐘聲和喧嘩的市聲格格不入的是美妙和諧的自然之聲,而這種多半是人物根據(jù)外界聲音加上冥想產(chǎn)生的,寄托了人物的內(nèi)心追求。賽普蒂莫斯認為自己感覺失靈,他對外界的感覺弱化,而他的意識流動達到了極度強化,甚至頻頻出現(xiàn)幻覺,其中幻聽就是一種表現(xiàn)。“他會聽見美妙的音樂。其實只是街上流浪藝人在搖風琴,或僅僅什么人在喊叫。他卻嚷道:“‘美極了!同時臉上淌下眼淚?!保ㄟ_,136)賽普蒂莫斯是真正能從平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人,這種人應該對生命極度珍視,但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青年被戰(zhàn)爭毀掉了。這樣一個對生活已經(jīng)無感的人內(nèi)心仍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他努力掙扎著活下去。“室內(nèi)傳入潺潺的水聲,在一陣陣濤聲中響起了鳥兒的啁鳴……不要在怕了,他在內(nèi)心說,不要再怕了?!薄八⒉缓ε?。因為每時每刻,大自然都歡笑著用一種暗示,表明她的決心?!保ㄟ_,135)大自然的和諧之聲向他傳達了生活的美好,讓他不再懼怕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但是他最后還是沒有逃開醫(yī)生對他的“加害”,只能用自殺來維持自己孤獨的性靈不被侵害。
雷西婭在聽到老婦人的歌聲后,感到一切都會好轉(zhuǎn),“她感到,不幸福的感覺完全是愚蠢的夢幻”(達,79)。這些對美的感受力極強的人,內(nèi)心有著對理想生活的向往,他們是一群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依然抱有希望的人,但就是這樣一些可愛的人,現(xiàn)實卻不斷地給他們重擊。雷西婭在得知丈夫死后,也出現(xiàn)了幻聽:“從臥室門縫里傳來淅淅瀝瀝的雨聲,喁喁細雨聲,干麥田里的■聲……”(達,145)她幻聽到的正是她夢寐以求的安適生活,在丈夫死后這種對理想的渴望達到高潮,但最終也是破滅。這些小人物是西方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受害者,他們努力想要在這個殘酷的世界活下去,痛苦掙扎也終究只是幻夢,但是他們寧死也要守護孤獨性靈的毅力讓我們不得不敬佩,他們的抗爭并非完全沒有意義。
伍爾夫?qū)β曇暨M行了廣泛而深刻的描寫,聲音不僅只是物理上的一種現(xiàn)象,它與人類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承載著作者對“生與死、理智與瘋狂”的思考,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制度的批判,而且是一種動態(tài)的呈現(xiàn),顯示出了作家卓越的哲思與技巧。通過聲音主題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當時的社會體制讓人絕望,但仍可以在絕望處看見希望,那正是伍爾夫強調(diào)的性靈和精神,所有的文字,最后指向了一個被強調(diào)的主題:“同心靈相比,腦子有什么用?!”(達,188)
{1}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日記》,轉(zhuǎn)引自孫梁、蘇美譯《〈達洛衛(wèi)夫人〉譯本序》,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3頁。
{2}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衛(wèi)夫人》,孫梁、蘇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文中相關引文均出自此版本,為了行文簡潔,僅隨文標出頁碼,不再另注)。
{3}{4}{5} 甄艷華:《伍爾夫的小說理念》,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頁,第85頁,第86頁。
參考文獻:
[1] 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衛(wèi)夫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 甄艷華.伍爾夫的小說理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3] 易曉明:優(yōu)美與瘋癲:弗吉尼亞·伍爾夫傳[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
作 者:胡麗娜,紹興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生。
編 輯:趙紅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