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島由紀夫的長篇小說《金閣寺》描寫了生來為口吃苦惱的主人公青年溝口從貧窮的鄉(xiāng)下來到金閣寺出家以后,幻想在戰(zhàn)火中與金閣同歸于盡的壯美場面。然而戰(zhàn)爭的結束使這一愿望化為泡影,絕望之余,他毅然將金閣付諸一炬的故事。而在小說中,另外兩個男性出場人物鶴川和柏木也對主人公溝口產生了一定影響。本文通過分析鶴川這個人物的形象特點,探尋他對主人公溝口的影響。
關鍵詞:形象;影響;聯系;光明
作者簡介:王琦(1993.5-),男,山西大同人,天津外國語大學2016級日本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一、從鶴川的登場和“腳踏懷孕妓女”看他的形象特點
鶴川這個人物在小說中登場的時間并不長,而且從他一登場開始,似乎就已經奠定了他與主人公溝口未來的關系走向,從小說的內容來看,鶴川從剛登場就與主人公溝口在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首先,鶴川家境殷實;溝口家境貧寒,且父親剛剛因病去世;另外鶴川進金閣寺是家里讓他體驗生活,家里送了很多財物;溝口是按父親的遺言去了金閣寺,但自己出不起學費,而是通過打掃衛(wèi)生和照料住持,由住持提供學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溝口生來就為自己的口吃感到苦惱,而鶴川談吐伶俐。此外在小說中,出現了主人公溝口在美國兵的命令下腳踏一懷孕妓女這一情節(jié),后來當鶴川得知這件事后,便對主人公溝口不停地追問,在文中溝口對鶴川的追問是這樣想的:
我已經不知說過多少次了。鶴川是我的正片……知果鶴川忠于他的職責,他就不應該對我刨根問底,而應該不聞不問,如實地把我灰暗的感情翻譯成明亮的感情。那時候,虛假將會變成真實,而真實的就將會變成虛假。如果鶴川能發(fā)揮他那種天生的做法:把所有的背陰譯成向陽,把所有的黑夜譯成白晝,把所有的月光譯成日光,把所有的夜間質樸的陰濕譯成白晝晶亮的嫩葉在搖曳,那么,我或許會結結巴巴地懺悔所有這一切。然而在這節(jié)骨眼上,他偏偏沒有這樣做。于是,我的灰暗的感情就獲得了力量……
從以上的段落可以發(fā)現,溝口一直認為鶴川對于自己是光明的存在,所以筆者認為,對于“腳踏懷孕妓女”這一事件,在溝口看來,鶴川就應當不聞不問——也就是理解的溝口所作所為。此外,從小說的開頭中就已介紹主人公溝口是因天生口吃而自卑,孤僻但渴望光明與外界的聯系,而此時鶴川的出現恰好使溝口有了面對光明和外界聯系的機會,因為鶴川的性格特點就是開朗的性格。所以雖然鶴川身體健康、家庭富裕,溝口天生口吃、家庭貧困,兩人的差異已十分明顯,但由于鶴川給溝口帶去了光明,鶴川本人對于溝口來說就成為了像光明一般的存在,于是他和溝口在剛認識不久時,關系便十分親密。而且在小說后來的部分提到鶴川的去世時,也對鶴川的形象特點有所介紹。
二、從鶴川的去世分析他的形象特點
溝口上了大谷大學之后,便逐漸和另外一個男性登場人物柏木親密了起來。因此溝口便疏遠了鶴川,小說對鶴川的描寫也就很少了。而且從小說情節(jié)來看,也許正因為溝口和柏木日漸親密,被疏遠的鶴川也就慢慢失去了在小說中的存在感。而且最終正因為鶴川的去世,溝口也就只有柏木這一個朋友了。對于溝口來說,雖然隨著自己和柏木的日漸熟悉而間接疏遠了鶴川,但自己還是認為鶴川對自己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點可以從小說中對鶴川去世部分的描寫中分析出來:
鶴川死了。電文非常簡單,只寫了他因事故而死亡。后來才了解到詳情是這樣的:鶴川去世的頭天晚上曾到淺草他的伯父家,喝了一些他不常喝的酒,歸途在車站附近被一輛突然從小胡同里駛出來的卡車撞倒在地,顱骨骨折,當場斃命。全家人頓時束手無策,好不容易才想起應該給鹿苑寺發(fā)封電報時,已是事發(fā)后翌日的下午了。
我流下了家父死時都沒有流過的淚。因為比起父親的死來,鶴川的死對我的關系更為重要。自從認識柏木以后,我同鶴川的關系多少有點疏遠了。如今失去了他,我更加值得,我同白晝的光明世界聯系的一縷細絲,由于他的死而完全斷掉了。我為失去的白晝,為失去的光明,為失去的夏天而哭泣了!
以上對于鶴川去世部分的描寫的段落中,鶴川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用兩個詞概括的話,那就是:白晝,光明。主人公溝口從小因口吃而自卑,孤僻,渴望光明,渴望與外界聯系,在小說之前的章節(jié)中,他曾嘗試通過女性登場人物有為子建立自己與光明世界的聯系,但最終因被有為子嘲諷而自覺和外界的光明世界失去了聯系。而后來鶴川的出現終于讓他與光明世界取得了聯系,但最終這個聯系還是因為鶴川的去世而再次被打斷了,此時對溝口來說,這種因鶴川去世,使自己失去與外界聯系的機會而帶給自己的傷感甚至比自己父親去世帶給自己的傷感還要強烈。在小說中,也正是因為鶴川的去世,溝口失去了這僅有的與光明的聯系,所以他最終只能與柏木一個人越來越接近,最終在柏木的帶領下漸漸走向黑暗。
參考文獻:
[1]三島由紀夫著,唐月梅譯.金閣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2.
[2]唐月梅.怪異鬼才三島由紀夫傳[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12.
[3]郭勇.美與惡的辯證法:重讀三島由紀夫《金閣寺》[J].當代外國文學,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