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強 王會民
邢窯隋代細白瓷(上)
□胡強 王會民
邢窯遺址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所轄的內(nèi)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被稱為白瓷生產(chǎn)的發(fā)源地,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由于胎釉原料的不同和使用人群的需求有別,各個時期不同窯口的瓷器中會有粗細、大小等方面的不同,邢窯也不例外,其中白瓷最為顯著。以隋代白瓷為例,至少可分為透影細白瓷、細白瓷和普通白瓷三種。研究和測試表明:透影細白瓷的特征,主要是胎薄、質(zhì)細,并且由于加入了適量的長石等礦物,器物胎釉在適當(dāng)?shù)臏囟认履軌蜉^好地熔融和膠接,從而達到了胎質(zhì)細膩、致密,斷面油脂狀光澤以及光照透影的效果。邢窯的制瓷水平也因此在隋代獨步天下。還有一種細白瓷,其器物種類、造型、胎釉等方面都與透影細白瓷差別不大,事實上卻沒有達到透影的程度,由于發(fā)現(xiàn)較少,所以很少有人在研究中提及,至今不被大多數(shù)研究者所了解。最近,利用邢窯發(fā)掘之便,我們在一些考古工地上采集到一定數(shù)量的這類細白瓷片,并參考了相關(guān)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認為在隋代白瓷系列中確實存在著單獨的一類——細白瓷。本文根據(jù)隋代細白瓷的調(diào)查、采集、考古出土、館藏等資料,結(jié)合部分細白瓷標(biāo)本的化學(xué)成分測試結(jié)果,對這一特定時期的特定品類進行初步的研究,以拋磚引玉,不當(dāng)之處,敬請專家同人指正。
采集、墓葬出土、館藏的隋代細白瓷中以碗、杯類最為常見,還有高足杯、盤、缽、瓶、扁壺、罐、硯、佛像等,與透影細白瓷品種大致一樣。采集類標(biāo)本,包括窯址發(fā)掘出土類,編號為“采001~024”;墓葬出土類標(biāo)本,編號為“墓001~026”;傳世、博物館藏品,編號為“館001~003”。
(一)采集類標(biāo)本
采集品以殘片為主,器型以碗、杯類器物最為常見,另有盤、缽、罐、硯、造像等。碗杯類器物有假圈足和平底兩種,大部分施釉不到底,外壁近底足處旋削痕明顯,足外削棱一周。杯類器物造型豐富,除日常用造型外,采集和館藏品的標(biāo)本中,還出現(xiàn)了多種動物類造型的特型杯。
采001,碗,尖唇,敞口,斜直壁。殘高5.8厘米,口徑9.5厘米(圖一:1)。
采002,碗,假圈足外撇,足底稍內(nèi)凹,殘高2.8厘米(圖一:2)。
采003,碗,圓唇,敞口,壁斜直,腹較淺。殘高4.1厘米,口徑8.6厘米(圖一:4)。
采004,碗,圓唇,敞口,弧腹,假圈足微外撇,足底內(nèi)凹。高4.6厘米,口徑10.4厘米(圖一:3)。
采005,碗,尖圓唇,撇口,腹壁較直,腹較深。殘高7.2厘米,口徑9.8厘米(圖一:8)。
采006,碗,圓唇,斜直壁,腹較深,平底內(nèi)凹。高7.4厘米,口徑11.5厘米(圖一:9)。
采007,碗,殘存下半部,施釉至足根,假圈足微外撇。殘高2.6厘米(圖一:6)。
采008,碗,圓唇,敞口,弧腹,平底稍內(nèi)凹。高4.2厘米,口徑10.4厘米(圖一:7)。
采009,杯,尖唇,敞口微外撇,深腹,假圈足稍外撇,足底內(nèi)凹。高6.7厘米,口徑7厘米(圖二:1)。
采010、采011,杯,形制與采009相近,唯大小有別。采010,外壁施釉近足根,杯高6.5厘米,口徑7厘米,(圖二:4);采011,杯殘高5.5厘米,口徑6.8厘米(圖二:2)。
采012,杯,殘存底部,假圈足底部刻“十”字字款(圖二:3),另外還有假圈足底畫有“井”(圖二:7)、“記”(圖二:6)等字款或符號的瓷器。
圖一 碗類
圖二 杯類
采013,高足杯,圓唇,敞口,弧腹較深,下接喇叭形高足,柄中部起凸棱一周。高6.2厘米,口徑8.6厘米(圖三:1)。
采014,高足杯,殘存高足部分,柄中部有凸棱一周。殘高2.2厘米(圖三:3)。
采015,鸚鵡杯,鸚鵡做仰身狀,頭內(nèi)勾,杯口由兩翅及尾鸰合攏而成,眼點黑彩,體表模印、刻畫羽毛。胎細白,通體施透明釉,釉面有開片。高10.5厘米,長14厘米(圖四:5)。
采016,獅首杯,八棱形杯口斜收,圜底筒形杯身,獅眼點褐彩,張口伸舌,毛發(fā)卷曲下垂,雙爪伏地。杯口外壁印8個圓圈連珠紋,杯身飾變形忍冬紋(圖四:1)。
采017,獅首杯,下部為獅首,眼點黑彩,雙前爪抱于胸前。杯體原應(yīng)為八棱形,模印忍冬、蓮花等植物紋飾。殘高10厘米(圖四:4)。
采018,盤,尖唇,直口,淺弧腹。高3厘米,口徑22.8厘米(圖五:2)。
采019,圈足盤,尖唇,直口微斂,弧壁,下為外撇高圈足。高5厘米,口徑15.6厘米(圖五:1)。
采020,缽,方唇,斂口,溜肩鼓腹,底部缺失。殘高8.4厘米,口徑10.4厘米,最大腹徑18厘米(圖六:2)。
采021,硯,經(jīng)復(fù)原知其為八曲花瓣形,中間為花瓣狀硯面,外為圍繞花瓣狀硯面的花式墨池,每個花瓣的下部附有硯足,皆殘缺。硯面和底部無釉。殘高3.6厘米,墨池深1.6~2厘米(圖六:4)。
采022,圓形辟雍硯,硯面外側(cè)飾兩道弦紋,外壁飾三道弦紋,硯足做瓜棱狀,口沿有些許褐色點彩。殘高3厘米(圖六:11)。
采023,佛造像,殘存佛造像衣角部位、雙足及下踩蓮座的上半部。胎質(zhì)細膩黏糯,透明釉勻凈柔和,釉面有均勻開片。造像衣褶刻畫準(zhǔn)確到位。蓮座分蓮臺和蓮瓣兩部分:蓮臺做蓮蓬狀;兩層單蓮瓣環(huán)繞在蓮臺,上層蓮瓣的高度原應(yīng)超出蓮臺,蓮瓣中間起脊,均捏塑貼附在蓮臺上。蓮臺與造像聯(lián)結(jié)處刻有加固劃痕。殘高6厘米(圖五:6)。
采024,佛造像,殘存蓮座部分,從蓮座上殘留的痕跡看,原應(yīng)為背屏式造像。蓮座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方形平臺,粗瓷泥制成,胎色灰黃,外罩透明釉,釉面有均勻開片;在方臺成角處悉用工具斜削。上部是圓形蓮座,細瓷泥制成,嵌入下部粗瓷方臺內(nèi),胎質(zhì)潔白細致,釉色明快,積釉處呈水綠色。圓形蓮座,自下而上又分三層:最下層為圓形矮臺座;中間層飾重瓣蓮花十組,蓮瓣之間,間隔“釘”形飾;上層仍為一較矮圓形臺座,在臺座偏后部留有造像背屏與蓮座的粘接痕。方臺高3.5厘米,邊長14.4厘米,通高5.3厘米(圖五:4)。
(二)墓葬類標(biāo)本
墓葬出土的細白瓷器物數(shù)量有限,主要器物有碗、杯、缽、盤、瓶、壺、罐、爐、燭臺、硯等,相較采集品而言,此類標(biāo)本完整而精美。
圖三 高足杯
圖四 動物形杯
墓001,李裕墓白瓷碗,尖唇,敞口,深腹,壁較直,假圈足外撇,足心內(nèi)凹,足外端削棱一周。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有細碎開片。高9.3厘米,口徑11.8厘米(圖一:5)。
墓002,李裕墓白瓷碗,圓唇,敞口,弧腹,圈足外撇,內(nèi)側(cè)斜削,足外端削棱一周。內(nèi)底心貼塑覆蓮一朵。內(nèi)壁施滿釉,外壁施釉至足根,釉面有細小開片。高4.3厘米,口徑11.8厘米(圖一:10)。
墓003,斛律徹墓白瓷高足杯,尖唇,敞口,斜壁深腹,喇叭形高足,足沿斜削一周,杯體與高足接合處有圓形平臺。高7.2厘米,口徑7.7厘米(圖三:2)。
墓004,李裕墓白瓷杯,尖唇,深腹,腹壁斜直,假圈足。高7.2厘米,口徑8.1厘米(圖二:5)。
墓005,元威墓白瓷缽,方唇,敞口,弧腹,平底。內(nèi)外壁均施釉,外底無釉,釉面開片。高3.8厘米,口徑11.8厘米(圖六:10)。
墓006,蘇統(tǒng)師墓白瓷缽(原報告稱盂),圓唇,斂口,弧腹,平底。腹部有粘痕。內(nèi)滿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滿布開片。高3.2厘米,口徑2.55厘米(圖六:7)。
墓007,李裕墓白瓷盤,圓唇,敞口,弧腹,平底。內(nèi)壁滿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面有開片。高2.4厘米,口徑15.3厘米(圖五:3)。
墓008,九龍山墓白瓷盤,尖圓唇,侈口,斜壁,平底,底部有三個矮方足,三足間露白胎,余施白釉,釉面有開片。口徑27厘米,高3.3厘米(圖五:5)。
墓009,平山穆家莊隋開皇二十年 (公元600年)墓白瓷瓶,盤口,細頸,豐肩鼓腹,腹下斜收,小平底。肩腹部飾雙凹弦紋四組,施白釉不到底,白胎??趶?.6厘米,底徑10.9厘米,高37厘米(圖七:5)。
墓010,豐寧公主墓長頸瓶,侈口外翻,亞腰形長頸,橢長腹,肩頸接合處飾一周凸弦紋,假圈足外撇,足底內(nèi)凹。外壁施釉近足,釉面開片細密均勻,白胎堅致。高24.8厘米,口徑7厘米,最大腹徑12.4厘米(圖七:6)。
圖五 盤、造像
圖六 罐、缽、硯等
墓011,蘇統(tǒng)師墓白瓷長頸瓶,方唇,敞口,細長頸,頸肩交界處飾一周凸棱,豐肩鼓腹,下腹斜收,假圈足外撇,足外削棱一周,底微內(nèi)凹。外表施釉不到底。高14.3厘米,口徑5.2厘米,腹徑8.4厘米(圖七:8)。
墓012,李靜訓(xùn)墓白瓷瓶,缽形口,長雙節(jié)頸,下垂腹,假圈足。白色釉,有開片,底足無釉,白色胎。高6.9厘米,最大腹徑3.5厘米(圖七:10)。
墓013,李靜訓(xùn)墓白瓷缽口瓶,細頸,腹部橢圓形,假圈足,釉有開片,足無釉。高6.4厘米,口徑1.5厘米,最大腹徑8.6厘米(圖七:7)。
墓014,尉遲運與賀拔氏墓白瓷瓶,細頸中部以上缺失,鼓腹,腹下部內(nèi)收,平底。頸肩接合處飾一周凸弦紋,通體白釉,有細碎開片。殘高21厘米(圖七:9)。
墓015,李裕墓四系雞首壺,盤口變形傾斜,細頸,圓肩,斜直腹下部內(nèi)收外撇,平底。頸中上部飾數(shù)周凹弦紋,頸肩交接處飾一周凸棱。肩部對稱兩側(cè)置緘口雞首流和原應(yīng)為螭首的雙泥條長柄。并粘附四組雙泥條系。殘高23.4厘米,口徑5.9厘米,腹徑11.4厘米(圖七:2)。
墓016,李靜訓(xùn)墓白瓷雙螭首柄雙身壺,盤口,細頸,下接二聯(lián)壺身,壺身腹下部內(nèi)收,至底外張,雙平底。頸部飾弦紋三周,肩部相對之處各置雙股獨角螭首柄,螭各張口銜盤,肩部和下腹部各飾兩周凹弦紋。外表施釉不到底,釉面開片,瓷胎白色。高18.6厘米,口徑4.5厘米,寬12.6厘米(圖七:1)。
墓017,李靜訓(xùn)墓白瓷雙系螭柄雞首壺,盤口,細頸,豐肩,腹下部內(nèi)收,至底部外侈,平底。頸部兩道凸棱,頸肩接合處一周凸棱。腹上部飾凹弦紋兩周。肩部前后對稱,兩側(cè)置張口雞首和螭首雙股長柄,螭雙角,張口銜壺口;左右兩側(cè)附雙泥條系,系下部有圓釘飾。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有開片,瓷胎白色。高26.5厘米,口徑5.9厘米,腹徑11.5厘米(圖七:3)。
墓018,蘇統(tǒng)師墓白瓷四系罐,方唇直口,短頸,圓肩。假圈足外撇,足外端削棱一周。肩部等距離粘附雙泥條四系,腹部上、下飾凸棱各一周。高9.2厘米,口徑4.1厘米,腹徑8.6厘米(圖六:5)。
墓019,李靜訓(xùn)墓白瓷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假圈足。肩上貼下附圓釘飾的雙泥條四系,系下飾一周弦紋。外表施釉不到底,釉面有細小開片。高8.3厘米,口徑3厘米,腹徑7厘米(圖六:1)。
墓020,史射勿墓白瓷罐,圓唇,斂口,卷沿,束頸,鼓腹,假圈足。內(nèi)壁下部及足部露白胎,余施白釉,釉略泛青綠,釉面有開片。高9.6厘米,口徑14厘米(圖六:8)。
墓021,李靜訓(xùn)墓白瓷小蓋罐(原報告稱盒),扁圓形,斂口,蓋上有寶珠鈕。器里外、器蓋施白釉,罐底無釉,釉面有細小開片,瓷胎白色。罐高4.8厘米,口徑2.5厘米,蓋高2厘米(圖六:9)。
墓022,呂武墓白瓷小水盂(蓋罐),圓唇斂口,扁圓腹,小平底。蓋扁平,中有一圓球形鈕(實為寶珠形)。胎、釉皆白色,釉厚處開片,器底和蓋底無釉。高4.2厘米,蓋徑3.5厘米(圖六:6)。
墓023,尉遲運與賀拔氏墓白瓷熏爐,斂口,圓肩,直腹,圈足。肩部和腹中部偏下各有凹弦紋兩周,兩組弦紋之間鏤刻四個組的長條形孔三組,每組鏤孔兩側(cè)刻有豎線。圈足上部有凸棱兩周。整體施釉,釉面開片,外底無釉。高6.2厘米,口徑2.7厘米(圖六:12)。
墓024,尉遲運與賀拔氏墓白瓷燭臺,殘,圓柱體中空,上部原有圓盤,中下部殘留五節(jié),全身施白釉(圖六:13)。
墓025,李裕墓白瓷辟雍硯,圓形,硯面微凸,外圍一周凹槽,下附11個蹄形足,足以環(huán)狀平板承托。硯面、底部及環(huán)底無釉。高2.6厘米,面徑5.1厘米(圖六:3)。
墓026,李靜訓(xùn)墓白瓷小扁壺,口部外侈,肩部附兩耳,瓶體扁平,假圈足,壺身兩面印口銜忍冬葉的獸面紋,外繞聯(lián)珠一周。白釉施至腹下部,有開片。高8.8厘米,最寬處6.7厘米(圖七:4)。
(三)博物館藏品類標(biāo)本。
館藏品所見不多,只見有杯和動物造型的特型杯類。
館001,陜博高足杯,敞口,深腹斜收,杯底部是圓形小平臺,下接高足,足柄中部有凸棱。杯身上、下各飾兩周凹弦紋。高9.1厘米,口徑8.8厘米(圖三:4)。
館002,大英博物館藏白瓷獅首杯[1],杯體八棱形,自口部斜收,至底部漸成圜底。下部之獅眼點褐彩,張口咧腮,左前爪伏地,右前爪抱于胸前。杯體表面模印聯(lián)珠、聯(lián)珠人面、持物(樂器)胡人和忍冬等紋飾。高9.3厘米(圖四:3)。
館003,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白瓷牛首杯[2],杯下部所附之牛犄角高挑,瞠目張口,雙耳后攏,雙前肢屈膝伏地。杯表面模印聯(lián)珠、忍冬、成排短線等紋飾。長12.2厘米,寬10.2厘米,口徑9.2厘米(圖四:2)。
(一)隋代細白瓷的含義
隋代細白瓷,是特指隋時期胎質(zhì)細膩、胎色白或灰白,施透明釉,釉面常見細小開片,釉下不施化妝土的一類產(chǎn)品。所見的報道、資料中,也有少量此類細白瓷中施有化妝土,推測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作者誤把白色的胎當(dāng)成了化妝土的一部分并進行描寫;一種可能是古代窯工比較粗心,把原本不需要化妝土細瓷施上了化妝土。所以,我們權(quán)且把這類瓷器也歸入隋代細白瓷行列。
(二)隋代細白瓷的制作
通過對標(biāo)本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此時期細白瓷中的碗、缽、盤、杯等,以輪制拉坯器皿為主流,次之為瓶、壺、罐等的拉坯加接坯器皿。此外,還有動物形杯、造像等的模制加雕塑作品。無論以何種工藝成形的坯件,工匠們在制作上都傾注了全部心血,每件作品的器體都厚薄均勻,器表光潔平整。從采集、出土的產(chǎn)品看,隋代細白瓷的造型、種類、裝飾等都與同時期的透影細白瓷區(qū)別不大:胎質(zhì)細膩,斷面都有油脂狀光澤;除個別器物外,一般器物的內(nèi)壁滿釉,外壁施釉近底、足,流釉、積釉的狀況明顯好于普通白瓷;器類豐富,以小巧型器物為主,實用、陳設(shè)、觀賞、冥器等并舉;裝飾不是主流,因造型上的需要而以布局精細、合理為主;裝飾方法以模印為主,同時使用了捏、貼、點、刮、刻、劃、旋、削、雕、鏤等技法,裝飾題材多以佛教題材的蓮瓣紋、聯(lián)珠紋以及動物造型為主。
圖七 瓶、壺類
(三)隋代細白瓷的造型
常見的碗、杯類器物中,唇部或尖或圓,口部或敞或外撇,腹壁多斜直,立體而挺拔。腹與足根交接處旋削出極小的平臺,減少了圓腹與外足部接合的突兀感。平底器物,底面不大,與腹部交接處多見弧折,形成流暢圓潤和自然一體的效果。假圈足器物,足部多較直,足外側(cè)旋削不如透影白瓷精細,很少見寬圈足,而透影瓷碗、杯類器物,多寬圈足。足矮而外撇,足外緣有精細的一周旋削,足外心旋削成尖。罐、瓶、壺類器物中,常見有雙泥條做成的系、紐或執(zhí)手,腹部常見凸弦紋或凹弦紋,簡練、明快,構(gòu)圖合理,重心一致。多足硯,則使用了模印、貼塑等制作和裝飾技法,一周小動物或蹄形足均勻地粘附在硯體下部,配以硯面豐富的變化,新穎、別致,相得益彰。佛造像,則是用細瓷泥做成的佛像和下面的粗瓷底座黏合成一體,雕塑、模印、刻畫、削、粘等多有使用,粗細分明,圖案對稱,重點突出。特別是幾種動物類造型的杯,把動物整體或局部形象結(jié)合在器物上,多種裝飾方法并舉,動物形象夸張而不失寫實,器物造型別致而不失實用,可謂創(chuàng)意標(biāo)新,匠心獨運。
(四)隋代細白瓷的特征
細白瓷的斷面和表面皆不如透影細白瓷細膩,但明顯白于普通白瓷。在10倍放大鏡下,細白瓷的釉面氣泡多而均勻,大部分瓷片釉面有明顯的開片,而透影細白瓷氣泡相對少,小而均勻,幾乎沒有開片。細白瓷與普通白瓷的區(qū)別就更明顯了。普通白瓷,皆施有化妝土,流釉、積釉現(xiàn)象普遍,釉面幾乎都有大而明顯的開片,氣泡大小不一,相對少且不均勻分布。
(五)主要化學(xué)成分比較
隋代細白瓷的胎釉特征與透影細白瓷、普通白瓷相比較有明顯的不同,考察其胎、釉的內(nèi)在化學(xué)成分是區(qū)分特征的必要手段。因此,我們請中國科學(xué)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所)和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以下簡稱上硅所)對隋代細白瓷、透影細白瓷、普通白瓷的部分標(biāo)本的胎、釉進行了化學(xué)成分測試。在較多的數(shù)據(jù)中,擇取了最常見的鈉、鎂、鋁、硅、鉀、鈣、鈦、鐵8種主量元素進行比較分析。
1﹒主要化學(xué)成分組成比較。隋代細白瓷、透影細白瓷、普通白瓷三類器物中的胎、釉主要化學(xué)成分組成比較。數(shù)據(jù)列表:表一至表三。
2﹒主要元素含量比較。依據(jù)本文表一、表二、表三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
(1)鈉含量。金屬鈉的含量雖然在胎、釉中互有高低,但在三種不同的白瓷中是有所區(qū)別的,從透影細白瓷到細白瓷到普通白瓷逐漸減少。
(2)鎂含量。金屬鎂的含量則沒有規(guī)律。胎中的鎂,細白瓷中的含量最高,普通白瓷與透影細白瓷的鎂比較接近,透影細白瓷胎中鎂含量最少。釉中的鎂,細白瓷中的鎂含量最少,透影細白瓷和普通白瓷中的鎂含量接近。
表一 邢窯隋代細白瓷胎、釉主要化學(xué)成分組成(內(nèi)邱城關(guān)采集)
(3)鋁含量。金屬鋁在三種瓷胎、釉中的含量差別不大,細白瓷的稍高。中科所給出的碗盤罐、杯足、杯腹等三類器物標(biāo)本的胎中鋁的含量,均值分別為28.7、28.6、28.9(誤差值此處略去,下同)。釉中鋁,上述三類器物標(biāo)本的釉中鋁含量均值分別為 14.9、15.5、15.6。普通白瓷和透影細白瓷胎、釉中的鋁含量比上述兩項數(shù)據(jù)稍低,均值約分別為25~26和12~14。
表二 邢窯隋代透影細白瓷胎、釉主要化學(xué)成分組成(內(nèi)邱西關(guān)北出土)
表三 邢窯隋代普通白瓷胎、釉主要化學(xué)成分組成
(4)硅含量。金屬硅在胎和釉中的含量總體上差別不大,特別是細白瓷和普通白瓷,集中在62~70。胎、釉中的硅含量互有高低。透影細白瓷稍有不同,胎、釉中硅含量個體間差異相對較小,其中胎中硅的含量稍低,集中在62~63,釉中硅的含量稍高,集中在68~70。
(5)鉀含量。金屬鉀的含量,中科所給出的細白瓷胎、釉數(shù)據(jù),分別在1.31~1.56和2.05~2.51,釉中鉀含量普遍高于胎中鉀含量。上硅所給出的普通白瓷胎、釉中的鉀含量,除一例為5.15外,其余的數(shù)據(jù)集中在1.39~2.67,與細白瓷區(qū)別不大,不同的是胎、釉中的鉀含量互有高低。而透影細白瓷胎、釉中鉀的含量明顯要高,上硅所給出的數(shù)據(jù)集中在5.79~8.13,且胎中的鉀含量高于釉的鉀含量。也就是說,在普通白瓷和細白瓷胎、釉中,普遍含量在 0.61~3,且胎、釉中的鉀含量互有高低。而透影細白瓷中的鉀的含量不僅5.79~8.13,且所有數(shù)據(jù)中都是胎中鉀含量大于釉中的鉀含量,透影細白瓷胎中添加鉀的結(jié)果非常明顯。
(6)鈣含量。細白瓷的胎中的鈣含量為0.86~1.70,中科所給出的碗、盤、罐、杯足、杯腹三項均值分別為1.24、1.47、1.14。而釉中的鈣含量明顯高出不少,表一中的數(shù)據(jù)在7.39~15.69;中科所給出的三項均值分別為12.56、12.76、9.96。而在透影細白瓷胎中的鈣含量大多不超過1,最低的標(biāo)本為0.43,最高的也只有1.07。釉中的鈣含量在2.27~5.37,都明顯低于細白瓷中的鈣含量。而普通白瓷胎中的鈣含量與透影細白瓷胎中的鈣含量更接近,普通白瓷釉中的鈣含量卻與細白瓷釉中的鈣含量更接近。
(7)鈦含量。鈦在上述三種瓷的胎、釉中的含量都不高,其中透影細白瓷胎釉中的鈦含量最低。
(8)鐵含量。透影細白瓷胎、釉中的鐵含量皆不超過1,數(shù)據(jù)為0.77~0.84,個體間差異很小。細白瓷與透影細白瓷的鐵含量數(shù)據(jù)均值接近,中科所給出的碗、盤、罐、杯足、杯腹三項鐵含量數(shù)據(jù)均值分別是:胎0.75、0.78、0.77;釉1.14、0.96、0.86。與透影細白瓷明顯的不同是個體間鐵含量差別稍大,低至0.58,高至2.37。普通白瓷與前兩者有所不同:其一,鐵含量稍高;其二,胎中鐵含量普遍高于釉,胎中鐵含量在1.94~2.22,釉中鐵含量在0.81~1.59。
綜上所述,得出如下幾點認識:一是隋代透影細白瓷、細白瓷、普通白瓷的化學(xué)成分組成比較表明,幾種檔次的瓷器的制作是當(dāng)時窯工的刻意行為,窯工通過原材料的粗細和不同輔料的添加,加上高超的燒制等技術(shù)達到了不同的效果。二是三種瓷化學(xué)成分占比最重的主量元素硅、鋁兩項數(shù)據(jù)差別不大,表現(xiàn)出原材料上的一體性,透影細白瓷個體間硅含量差別不大,說明選料上的相對精細。三是成分含量上,最大的不同在鉀、鈉、鈣、鐵四種元素上。四是鉀和鈉兩項數(shù)據(jù)中,透影細白瓷都明顯高出細白瓷和普通白瓷。有測試數(shù)據(jù)證明,長石中的硅、鋁、鈣的的含量與其他制瓷原料中的含量區(qū)別不大,唯鉀、鈉含量較高,鐵含量低,與透影細白瓷胎釉中高鉀、高鈉、低鐵的結(jié)果吻合。可以這樣認為,高鉀、高鈉是白瓷透影的主要原因,因為鉀、鈉在胎、釉中都可起到助融、高溫膠接、降低燒成溫度、減少胎的高溫變形和釉的高溫流動等作用,此前已有文章專門研究過[3]。五是鈣含量在透影細白瓷中最低,胎中鈣含量細白瓷稍高,釉中鈣含量明顯高的是普通白瓷和細白瓷,而普通白瓷釉中鈣含量最高。鈣是普遍存在的物質(zhì),根據(jù)需要進行一定量的添加,在胎、釉中的效果會各有不同。推測鈣在胎中可起到助融和降低燒成溫度的作用,這與透影細白瓷中的高鉀、高鈉情況大致一樣。但高鈣與高鉀、高鈉相比,高溫膠接作用不強,達不到透影的效果。鈣用在釉中則能夠提高釉的透明度和光潤感,缺點也是由于助融和燒成溫度降低的原因,釉在高溫下容易流動或被燒飛。所以普通白瓷釉中高鈣的結(jié)果是釉面光潤、透明感強,但開片、流釉、積釉現(xiàn)象普遍,這也說明了邢窯窯工在普通白瓷的選料、配料上把握得不很精道,各個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還沒有完善盡美。六是鐵含量數(shù)比較,以普通白瓷胎、釉中的鐵含量為高,推測選材和配料方面與前兩種瓷稍有不同,或是胎釉中添加了黏土、釉土一類的輔料。經(jīng)測試,一些黏土和釉土中鈣含量高的同時鐵含量也較高[4],因此推測有可能是輔料的添加無意識地提高了普通白瓷胎釉中的鐵含量。
[1]霍吉淑:《大英博物館所藏明代以前的白瓷》,上海博物館編 《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2]a.孫機:《中國圣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b.Far Eastern Department,Royal Ontario Museum(1992):《Homage to Heaven,Homage to Earth:Chinese Treasures of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University ofToronto Press,Toronto,pl.24 right.
[3]張志忠、王會民:《邢窯隋代透影白瓷》,《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4]楊文山:《邢窯精細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作者單位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責(zé)任編輯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