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順湛
五帝年代框架的推測
□許順湛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大課題??脊艑W(xué)在20世紀以來提供了大批有價值的實物資料。但是考古學(xué)的成果畢竟是要與中國歷史來相對應(yīng),不能長期存在兩張皮的現(xiàn)象。夏商周斷代工程把夏代開始年定在公元前2070年,但是夏代以前的歷史如何認識,還是一個未取得共識的大問題。這個問題便是夏代前的五帝,是傳說時代還是歷史時代。1999年我在《中原文物》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歷史上有個五帝時代》的文章,把五帝作為歷史時代看待,初步論述了它的年代框架,并與考古學(xué)文化進行假設(shè)性的對應(yīng)。但是還感到言不盡意,因此,在這里再做進一步分析研究。
關(guān)于五帝的年代框架,學(xué)術(shù)界歷來說法并不一致,現(xiàn)將各家的說法分別加以介紹,以便比較評說。
1.《竹書紀年》中載:黃帝軒轅氏在位“一百年地裂,帝陟”。帝顓頊高陽氏在位“七十八年,帝陟”。箋按:“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歲”。帝嚳高辛氏在位“六十三年,帝陟”“帝子摯立,九年而廢。”帝堯陶唐氏在位“一百年,帝陟于陶”。帝舜有虞氏在位“五十年,帝陟”。箋按:舜曾攝政二十八年,守喪三年,登帝位時已六十一歲。黃帝、顓頊、帝嚳、帝摯、堯、舜在位401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定夏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為了方便計算,我暫把夏始年定為公元前2100年(以下均同)。黃帝約始于公元前2501年。
2.《帝王世紀輯存》中說:“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矣?;騻饕詾橄?,或言壽三百歲。”少昊“在位八十四年而崩”?!邦呿溤谖黄呤四?,年九十八歲?!薄暗蹏吭谖黄呤迥?,年一百五歲而崩?!庇终f:“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而崩?!庇终f:“在位七十年而崩。子帝摯立,在位九年。”帝堯“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舜“百歲癸卯崩?;蛟扑茨暌话傥鍤q,亦云一百一十二歲。”
《帝王世紀輯存》《帝王世紀》在黃帝與顓頊之間加了一個少昊年代,這是與 《竹書紀年》的不同之處。帝嚳在位年代有兩個數(shù)字,以大數(shù)字計算。這里沒有說帝舜具體在位年代,計算時仍以50年計算。因此,從黃帝至舜共494年,以夏始年為基點,黃帝始年為公元前2594年。
3.《路史·疏仡紀·黃帝上》中說:黃帝“年百十有七,或云三百。宰予以問于孔子,子曰:‘人賴其利百年,用其教百年,威其神百年,曰三百年也’。”
《路史·疏仡紀·少昊》中說:少昊“在位八十有四載落,年百有一,葬于云陽”。
《路史·疏仡紀·高陽》中說:顓頊“在位七十有六崩”。
《路史·疏仡紀·高辛》中說:“帝嚳六十有三載崩?!?/p>
《路史·疏仡紀·陶唐氏》中提到帝堯在位70載時,說舜攝政28年,可知堯在位98年?!堵肥贰な柝罴o·有虞氏》中說:舜“以瓦棺葬于紀,是為鳴條,年百十有一”。
4.《通鑒外紀·黃帝》中說:“黃帝崩,葬橋山?!痹ⅲ骸霸谖灰话倌辏蛟埔话僖皇??;騻饕詾橄桑蜓詨廴贇q?!弊⒁抖Y記·祭法》、疏引《春秋命歷序》中曰:“黃帝傳十世,一千五百二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崩。年一百歲。 或云在位百年,葬云陽?!薄睹鼩v序》曰:“少昊傳八世,五百年。或云十四世,四百年?!薄邦呿溤谖黄呤四?,崩。年九十八歲?;蛟凭攀?。葬濮陽?!薄睹鼩v序》中曰:“顓頊傳九世,三百五十年?;蛟瓢耸?,五百四十八年。”“嚳在位七十五年,崩。或云六十三年,年一百,或云一百五歲、九十八歲、九十二歲。葬宜陽,或云濮陽?!薄睹鼩v序》中曰:“嚳傳十世,四百年?!薄睹鼩v序》中曰:“黃帝傳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蛟剖舜??!?/p>
《通鑒外紀·帝堯》中曰:堯“辟位二十八年,凡在位百年而崩,舜即天子位”。原注引孔安國曰:“堯年十六升為天子,七十載求禪,試舜三載,自正月上日至崩二十八載,堯凡壽百一十七歲。……孔穎達曰:堯一百一十六歲,言七誤也。”
《通鑒外紀·帝舜》中曰:帝舜“在位三十三載,命禹攝行天子事?!薄坝頂z政十七年。”“舜在位五十載?!痹ⅲ核础盀樘熳游迨?,凡壽百一十二歲?!薄盎蛟扑茨暌话傥鍤q,亦云一百一十三歲。”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通鑒外紀》的作者對諸古帝的年代沒有自己的看法,把不同的說法全擺出來,有的是把古帝作為一個具體人,有的是把古帝作為若干世的代名詞。
5.《緯書集成》對五帝的年代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數(shù)據(jù),值得重視。
《緯書集成·易緯稽覽圖》中說:“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顓頊五百年,帝嚳三百五十年,堯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這一段話是把古帝像夏商周秦那樣作為一個朝代看待。
《緯書集成·春秋命歷序》中說:“黃帝一曰帝軒轅,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則窮桑氏,傳八世,五百歲。次曰顓頊,則高陽氏,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次曰帝嚳,即高辛氏,傳十世,四百歲?!保ㄒ嘁姟吨芏Y·祭法·疏·正義》引《春秋命歷序》)又說:“黃帝傳十世,千五百二十年。顓頊傳九世,三百五十年。帝嚳傳十世,四百年?!薄吧訇粋靼耸?,顓頊傳九世,帝嚳傳十世?!薄暗蹏總魇滥酥翀?,后稷為堯官,則姜嫄,帝嚳后世妃?!薄暗蹏總魇?,姜嫄是帝嚳十世之后子孫妃?!?/p>
以上介紹的各家之說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有大同小異的,也有大相徑庭的。對五帝年代的推測差距甚大,一說黃帝始于距今4500年以前,一說黃帝始于距今5000年以前,甚至可能距今6000年。究其原因,則是在于對五帝定性上的分歧,一個是把五帝認定為不同時代的一個具體的人;一個是把五帝認定為不同時代的代名詞,每一古帝都經(jīng)歷了若干世。由于基點不同,所以其結(jié)論各異。把五帝分別作為具體的一個人看待,有許多問題無法解釋。
第一,古帝都享年100多歲,在位都100年左右。帝摯在位9年被廢,這是一個例外。帝舜在位50年,加上攝政28年,執(zhí)政達78年,其享年也是100多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和堯都活了100多歲,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在考古發(fā)掘中獲得了成千上萬的人骨資料,從對人骨鑒定的數(shù)據(jù)看,能達到100歲的還無一例。文獻記載的周秦漢唐直至明清的帝王,康熙和乾隆各在位61年和60年已經(jīng)是鳳毛麟角,沒有一人在位100年左右,更無一個帝王活到100多歲。即使近現(xiàn)代,醫(yī)藥條件如此之好,從全球角度來看也沒有一個國家首腦活到100多歲,或執(zhí)政100年。但是在五帝時代的首領(lǐng)都是100多歲的高壽,竟然能取得歷代史學(xué)家的認可,并寫進他們的著作中,的確使人費解。現(xiàn)代有些學(xué)者也相信前人的記載,我希望對上述問題能加以思考,給以科學(xué)的解釋。
第二,《國語·晉語四》中說炎帝、黃帝都出自少典,可是《帝王世紀》中卻說炎帝傳,8代530年,黃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如果把黃帝作為一個具體人看待,他雖然活了100多歲,或者說“壽三百”,也不能與炎帝相隔500多年卻代炎帝而有天下。共工這個人,在伏羲時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后來與顓頊、帝嚳都打過仗,到堯舜時被殺了,可是禹時與共工又打仗了,共工壽命如此之長,這可能嗎?我在《中國歷史上有個五帝時代》一文中,認為五帝是族團名稱、族團領(lǐng)袖的世襲名稱,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這里不再贅述。前面只是舉了兩個小例子,也就足以說明不能把五帝看作是不同時代的具體人。
第三,《山海經(jīng)》中提到“有季禺之國,顓頊之子”“有國曰顓頊,生伯服,食黍”“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有叔歜國,顓頊之子”,帝嚳在《山海經(jīng)》中被稱為帝俊,由他“生”了不少國家,如中容之國、司幽之國、白民之國、黑齒之國等。一個具體的帝王怎么會“生”出來若干國?這用傳統(tǒng)的觀念是無法解釋的,只有另辟蹊徑才能得到解釋。主張五帝均是具體人的學(xué)者不要回避這個問題,仔細琢磨就會清楚的。
以上三個問題不解決,把五帝作為具體人是很難成立的。因此,《竹書紀年》《帝王世紀》《路史》對五帝年代的記載就失去了基礎(chǔ),無法采用。
《通鑒外紀》記載了各家的說法,沒有進行是非評述,比較客觀?!毒晻伞返膬?nèi)容有許多是不可信的,但是確實有不少資料是有價值的。例如《易緯稽覽圖》中說:“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顓頊五百年,帝嚳三百五十年,堯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边@一段話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它把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與禹、殷、周、秦并列,同等看待,很明顯這是把黃帝等古帝作為一個朝代看待,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時代看待,而且提出了各時期的具體的年數(shù)?!洞呵锩鼩v序》中不僅提出具體年數(shù),而且對各古帝時代提出了若干世,如說:黃帝傳十世,少昊傳八世,顓頊傳九世,帝嚳傳十世。這與藏傳佛教中的達賴幾世、班禪幾世有些近似。但是達賴、班禪的“幾世”與幾輩人的含義相同,而古帝的“世”則不一樣,它把有卓越政績的帝王、被列入祀典的帝王作一世對待,才計其數(shù)?!洞呵锩鼩v序》中沒有說帝堯是幾世,有一句話值得研究,如說“帝嚳傳十世乃至堯,后稷為堯官,則姜嫄帝嚳后世妃”,這是把帝堯歸入帝嚳十世之中?!洞呵锩鼩v序》與《易緯稽覽圖》合起來形成了更為完整的理論框架。
關(guān)于五帝的認定,說法很多,分歧很大,我尊崇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我已發(fā)表了一些文章,不僅闡述了我對五帝的看法,而且從宏觀上提出了與五帝時代相對應(yīng)的考古學(xué)文化。五帝時代各帝的積年,史書記載并不很統(tǒng)一,需要分析研究。因此,我認為要同時考慮考古學(xué)文化,用考古學(xué)文化幫助選定五帝年代?!堵肥贰贰锻ㄨb外紀》《緯書集成》中都提到少昊,而且有具體的年代,有的學(xué)者把它列入五帝之列,《史記·五帝本紀》則沒有少昊,對這個問題必須有一個交代,否則五帝年代就無法認定。多數(shù)學(xué)者都認為,海岱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即少昊文化。我寫的《論少昊》中也認為少昊族團活動的地域主要在海岱地區(qū),他與黃帝的關(guān)系有幾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族屬關(guān)系,一種認為是被黃帝戰(zhàn)敗后扶持的首領(lǐng)。不論哪一種說法,少昊都晚于黃帝,這與史書上把少昊排在黃帝之后是一致的。關(guān)鍵是顓頊排列在少昊之后,使人們很自然想到黃帝之后、顓頊之前還有一個少昊幾百年,那么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就有了漏洞。但是《史記·五帝本紀》中清楚地說:“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帝顓頊也?!边@就是說顓頊是直接繼承黃帝的,那么少昊的幾百年擠到哪里去了?《國語·楚語下》中說:“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顓頊受之?!弊⒄f:“少昊氏歿,顓頊氏作,受,承服也?!薄兜弁跏兰o》中說:“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而登帝位?!薄锻ㄨb外紀》里有一段話:“少昊在位八十年崩,年一百歲,或云在位百年,葬云陽?!薄睹鼩v序》中說:“少昊傳八世五百年,或云十世四百年。顓頊二十登帝位?!边@幾段話說明一個問題,即顓頊繼少昊而登帝位,并沒有把少昊幾百年擠掉。此事好像是個謎,其實很清楚,少昊摯受命于黃帝,在少昊族團中做了領(lǐng)袖,他的地盤主要在海岱地區(qū),并沒有代替黃帝而有天下,黃帝仍然是中原地區(qū)的領(lǐng)袖,黃帝與少昊有幾百年時間在不同的地區(qū)是并行存在發(fā)展的,直到黃帝末年少昊也處于衰敗時期,顓頊不僅繼承了黃帝,而且也繼承了少昊,這就是史書記載出現(xiàn)分歧的真正原因。
《春秋命歷序》中把堯列入帝嚳十世之中,帝摯9年,在堯前也歸于帝嚳十世內(nèi),因此堯和摯的在位積年只有與帝嚳合并一起計算。舜的年壽應(yīng)該是幾代人,但在位年數(shù)還是作為一世50年計算為宜。古本《竹書紀年》中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彼丛趫驎r攝政28年后執(zhí)政50年,禹在堯舜時已經(jīng)是聯(lián)邦制王朝中的重要成員,在舜執(zhí)政后,禹曾攝政一個時期,之后代替舜而有天下。禹與舜不僅是同時期的人,而且同朝執(zhí)政(攝政),黃帝至禹為世三十,也可以說成黃帝至舜為世三十。
我是按照司馬遷的 《史記·五帝本紀》來確定五帝的,因此對伏羲太昊、神農(nóng)炎帝暫不考慮,對少昊前邊已做了解釋,不列入五帝之列。但是學(xué)者對五帝的“世”數(shù)各說不一,如黃帝有18世、10世兩說,顓頊有19世、9世、20世三說,帝嚳有20世、10世兩說。帝摯在位9年未入五帝之列。帝堯歸入帝嚳世,不計。舜禹合為一世。諸多不同的說法,我選定黃帝10世、顓頊9世、帝嚳10世、舜(禹)1世,這樣加起來正符合古本《竹書紀年》中“黃帝至禹(舜)為世三十”的說法。
關(guān)于五帝若干世的積年其說也不一致,黃帝有2520年、1520年、400年三說,顓頊有350年、500年兩說,帝嚳(包括摯、堯)有350年、400年、300年三說,帝舜50年一說。各帝積年的選定的確有難處,孰是孰非很難找出證據(jù)來說明。我過去發(fā)表的文章,把黃帝時代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大河村類型相對應(yīng),把顓頊、帝嚳、堯、舜與河南龍山文化相對應(yīng),這其中雖然假設(shè)性的成分很大,但是我對各帝積年的選定,是參考了考古學(xué)考慮的。另外,還有一點,《漢書·律歷志》中的一些材料對我頗有啟發(fā)。如說:“壽王及待詔李信治黃帝《調(diào)歷》,課皆疏闊。又言黃帝至元鳳三年六千余歲。丞相屬寶、長安單安國、安陵桮育治終始,言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不與壽王合。”這一段話是通過歷法的計算,把黃帝在元鳳三年的基點上,推到6000多年前是不可信的,往前推到3629年是可信的。由基點向上推算,這是最重要的材料。元鳳三年為公元前78年,言黃帝以來3629年,即公元前3707年。但是這只是黃帝制定歷法的年代,黃帝的年代一定要早于它。這個數(shù)字與考古學(xué)結(jié)合,當(dāng)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年代范圍之內(nèi)。由此可以說,黃帝不會是始于距今4500年前后。根據(jù)上述基本情況,我對五帝年代的選定如下:黃帝10世1520年,顓頊9世350年,帝嚳10世400年(包括摯和堯),帝舜1世50年?!跋纳讨軘啻こ獭卑严氖寄辏ㄓ泶春螅┒ㄔ诠?070年。為了計算方便,我把夏始年定在公元前2100年,在此基點上,加350年,即公元前2900年,也即公元前29世紀。再加上黃帝1520年,即公元前4420年,也即公元前45世紀,距今6400多年。這就是說,黃帝始于公元前45世紀,即在距今6000年前。由此可排出這樣一個五帝年代框架:公元前 2150—前2100年為帝舜代;公元前2550—前2150年為帝嚳(包括堯)代;公元前2900前2550年為顓頊代;公元前4420—前2900年為黃帝代。
關(guān)于少昊,他雖不屬于五帝之列,但屬于五帝時代,而且史書也有具體積年記載,我選定《春秋命歷序》中的說法,少昊“傳八世,五百歲”。以顓頊年為基點,公元前2900年再加上500年,即公元前3400年。這就是說,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2900年是少昊年代段。這個年代段是從少昊受命于黃帝成為海岱地區(qū)領(lǐng)袖開始,終結(jié)于顓頊興起。在這個年代段之前,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少昊族團興盛時期,否則,就不會與蚩尤聯(lián)合,不僅戰(zhàn)敗炎帝而且還能與黃帝長期對峙,發(fā)生涿鹿大戰(zhàn)。少昊衰敗后,顓頊并沒有成為海岱地區(qū)的領(lǐng)袖,少昊族團仍在海岱地區(qū)活動。因此說,少上帝舜50年,即公元前2150年,也即公元前22世紀。再加上帝嚳(包括堯)400年,即公元前2550年,也即公元前26世紀。再加上顓頊昊年代與五帝年代是并行發(fā)展的。
五帝年代框架表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博物院)
[責(zé)任編輯 趙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