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做鋪墊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我們通常能在記敘文中見到。在議論文中,也可以使用類似的手法,這樣也可以稱為“蓄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寫作的時候如何給文章“鋪墊蓄勢”。
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一段極力描繪阿房宮規(guī)模的宏偉和建筑的壯麗;第二段極力渲染阿房宮中美女之多和珍寶之富;第三段夾敘夾議,論述秦王朝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大營宮室,招致國家迅速覆亡、宮室一旦毀滅的必然結(jié)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嗚呼”領(lǐng)起,發(fā)出深沉的議論慨嘆,指出秦統(tǒng)治者要能愛天下之民,國家就不會敗亡,表明秦之滅亡乃是一個深刻的教訓(xùn)。這篇賦,前兩段的描繪渲染,是為后兩段的議論鋪墊蓄勢,描繪渲染是議論的基礎(chǔ),議論則揭示主題,突出文旨,這正是鋪墊蓄勢的用意所在。
【知識要點】
鋪墊也稱鋪敘襯墊,它是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鋪敘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襯墊。
運用鋪墊寫法是為了蓄積氣勢,是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鑄《松樹的風(fēng)格》前幾段的大量文字濃墨重彩地描繪松樹的形象,贊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又用楊柳、桃李同松樹作對比,補充說明松樹“給人以啟發(fā),以深思和勇氣”;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筆鋒一轉(zhuǎn),點明題旨說:“我每次看到松樹,想到它那種崇高的風(fēng)格的時候,就聯(lián)想到共產(chǎn)主義風(fēng)格?!痹瓉泶似懊鎸λ蓸涞拿枥L和贊美是鋪墊蓄勢,后面對共產(chǎn)主義風(fēng)格的贊美才是全文的主旨。這篇文章正因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鋪墊,后面入題也才顯得格外堅實有力。
【友情提示】
運用這種手法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注意寫好鋪敘的那一部分,只有將這部分寫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積氣勢。二是運用鋪墊要自然,如果為鋪墊而鋪墊,過多地堆砌,反會暴露出人為的痕跡,那效果就適得其反了。
【成功之處】
1.鋪墊蓄勢。文章一開篇就寫“頂著火辣辣的太陽”返家,又以“那滾燙的太陽曬得我就像渾身脫了一層皮”“嘴里干得火燒火燎似的”兩個形象的比喻,突出天熱和“我”口渴的感受,這就為引出后文買雪糕一事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寫法,能蓄積氣勢,突出后文所寫之事,同時也顯示了構(gòu)思的巧妙。
2.巧合妙聯(lián)。“我”原來正好有一塊五,夠買一支雪糕。當“我”的目光又一次接觸到小女孩懊喪而可憐巴巴的小臉時,“我”的手不覺有些顫抖了,隨著“啪”的一聲,“我”手中的一枚一毛硬幣滾進了冷飲柜臺的底部。于是“我”的錢不夠了,也不能買雪糕了。這固然是一個巧合,可是這一巧合卻推動了事態(tài)的發(fā)展,引出了小女孩送我“一枚閃光的一毛硬幣”讓“我”買雪糕的事,從而展示了小女孩純真無邪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