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青島市黃島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 青島 266500)
有資料顯示:肺結核并慢性HBV攜帶者以抗結核藥物化療后2個月內約40%患者會出現(xiàn)肝損傷,肺結核患者同時期出現(xiàn)肝損傷的幾率約為2%-28%,同時肝損傷會對患者肺結核治療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臨床上許多患者會因此中斷治療,亦或因此失去生命。故本次研究旨在對恩替卡韋預防肺結核并慢性HBV攜帶者抗結核治療致肝損傷的臨床價值進行探討。
研究中納入6 0例對象為某結核病醫(yī)院2 0 1 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肺結核并慢性HBV攜帶患者,根據(jù)其入院順序均分為: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為28~55歲,均值為(39.64±5.32)歲;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為32~54歲,均值為(40.97±5.7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不存在差異,P>0.05。
對照組:常規(guī)方法抗結核,用藥異煙肼片1次0.3 mg、1天1次,利福平膠囊1次0.45 mg、1天1次,吡嗪酰胺片1次1.5 mg、1天1次,乙胺丁醇片E1次0.75 mg、1天1次。共用藥治療6個月。
觀察組:常規(guī)抗結核+恩替卡韋;常規(guī)抗結核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選藥恩替卡韋膠囊1次0.5 mg、1天1次;抗結核治療后持續(xù)用恩替卡韋膠囊3個月。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發(fā)生肝損傷4例、占比13.3%;對照組發(fā)生肝損傷13例、占比43.3%;觀察組肝損傷發(fā)生率低,與對照組比較存在差異,P<0.05。
用藥<1個月、1~2個月、>2個月時對患者進行隨訪,患者出現(xiàn)肝損傷的時間為:觀察組<1個月1例、占比3.3%,1~2個月2例、占比6.7%,>2個月1例、占比3.3%;對照組<1個月8例、占比26.7%,1~2個月3例、占比10.0%,>2個月2例、占比6.7%;觀察組肝損傷發(fā)生時間晚,2例出現(xiàn)在用藥1~2個月,用藥<1個月、>2個月各1例,與對照組<1個月26.7%、1~2個月10.0%、>2個月6.7%比較存在差異,P<0.05。
臨床上治療肺結核的標準方案就是2H-R-Z-E/4H-R,即用藥異煙肼、利福平以及乙胺丁醇與吡嗪酰胺,該四種藥物聯(lián)用效果顯著。但有研究表明:異煙肼、利福平以及吡嗪酰胺具有不同程度的肝毒性,極易造成患者肝損傷,若將其聯(lián)用則出現(xiàn)肝損傷的幾率會增加,尤其是肺結核并慢性HBV攜帶者。臨床上可見慢性HBV攜帶者肝功能呈正常狀態(tài),但可見其肝組織存在相應的炎癥或者纖維化等不良情況,用藥異煙肼、利福平以及吡嗪酰胺時便導致肝毒性增強,使肝損傷情況加重[1]。故應探討一種科學適宜的藥物,以預防抗結核治療致肝損傷。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HBV造成人體免疫應答非常明顯,而其會促體內肝細胞損傷、炎癥發(fā)生,有資料顯示:肺結核并慢性HBV攜帶者體內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以及肝損傷程度為正相關,可見肺結核并慢性HBV攜帶者體內乙型肝炎病毒DNA復制抑制對其肝損傷緩解有著積極作用[2]。恩替卡韋屬于鳥嘌呤核苷類似物,口服用藥后可產生磷酸化,并轉化為活性較高的三磷酸鹽,而該物質細胞內半衰期約15h;其與HBV多聚酶天然底物三磷酸脫氧鳥嘌呤核苷的高強度競爭,達到抑制病毒多聚酶活性的目的;有資料顯示:核苷類藥物初治患者中約81%的患者服用恩替卡韋48周后,其病毒載量為1×ULN[3]。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僅接受常規(guī)方法抗結核,觀察組在接受抗結核治療的同時用藥恩替卡韋,結果顯示:觀察組用藥后出現(xiàn)肝損傷患者共4例、占比13.3%,其中有2例(6.7%)是在用藥1~2個月出現(xiàn)肝損傷,剩余2例各出現(xiàn)在用藥<1個月及>2個月時,而對照組13例肝損傷患者中8例(26.7%)出現(xiàn)在用藥<1個月,10.0%出現(xiàn)在用藥1~2個月,6.7%出現(xiàn)在用藥>2個月;兩組間比較存在差異,P<0.05。
綜上所述,肺結核并慢性HBV攜帶者抗結核治療時經恩替卡韋干預后,其肝損傷發(fā)生率小,發(fā)生時間亦晚,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 萬雪梅,陳 婧,張?zhí)旌?等.恩替卡韋聯(lián)合抗病毒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J].四川醫(yī)學,2015,36(2):188-190.
[2] 劉奉鳳,陳耀凱.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4,43(19):2512-2514.
[3] 郭曉紅,劉 穎.恩替卡韋對乙型肝炎病毒 DNA 陽性肺結核患者肝功能干預的作用[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14,34(3):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