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王松
最古老的體育運動
小時候,看到水邊有人釣魚,我最喜歡湊上去,伸脖子看他魚簍里的收獲。
我生在遼東,那兒水資源豐富,經常能遇見釣魚人。在我眼里,釣魚是一項最高級的娛樂,不僅擁有一套高級的釣魚裝備,還可以吃到平時不常吃的魚。沒有釣魚裝備,更多的時候,我只能跟著小伙伴在泡子、溪流里,用石頭、泥巴筑壩,把水排干,徒手摸魚。多年過去了,我終于擁有了自己的釣具,可以任性釣魚了,我才有機會認真享受和審視這項跟人類一起發(fā)展的、最古老的、最有自然情懷的體育運動。
絕大部分體育運動就是起源于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勞動。像跑步、競走,就是我們日?;顒?像劃船,是擺渡船工最早的打賭娛樂。釣魚也不例外,它脫胎于古人的漁獵活動,與現代奧運會中的標槍、射箭是一奶同胞。最初,釣魚是我們重要的謀生手段,沒有絲毫娛樂。漁獵活動能夠給人類提供更豐富的蛋白質,保證人類大腦的進化的營養(yǎng)需求。肉類熱量更高,讓采食變得更有效率,這也就使人類從繁重的采食中解脫,能有更多的剩余精力去娛樂游戲。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在他的《美學教育書簡》中這樣寫道:“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比耸S嗟木υ蕉?,游戲的形式就更多樣,游戲規(guī)則就更完善,慢慢地,大部分游戲演化成體育運動,替代繁重體力勞動,成為我們生活中新的必需品。
釣魚是特殊的體育運動,是人和魚結合的運動。但釣魚又不同于馬術,不是追求人與動物的“人馬合一”,也不同于斗牛中人跟牛的競爭關系。釣魚中,人和魚的關系是亦敵亦友,想要擒獲大魚,需要像了解朋友一樣,了解魚的生活習性,了解魚生活的自然。在當前這個社會,是否有好的釣獲,不是考驗你的釣魚技巧,而考驗的是人對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有好的生態(tài),才會有更多的魚。魚多,不用釣,可以用瓢舀。
中國古代的魚鉤
士大夫的一種消遣
人類很早就在捕魚、食用魚,北京周口店山頂洞文化層就出土了青魚、鯉魚化石,魚骨上有孔洞,被用作飾品。遠古時代,捕魚比打獵更為安全有效。舊石器的人類,一開始就觀察到水漲水落,就跟我小時候一樣,用壘壩排水的方式“涸澤而漁”。這種捕魚方式完全不需要工具,節(jié)省體力,又安全高效。而那時的打獵工具極其簡單,用隨手撿來的木棍或打制的石球對付猛獸,往往自身都難保,只能靠超強的奔跑能力,追打馬啊鹿啊,這類溫順的動物。到了新石器中晚期,出現了各種捕魚工具,有魚叉、魚鏢、漁網,還在黃河岸邊的半坡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骨質的魚鉤。
在文字檔案的記載中,詞匯出現的頻率,能看出那個時代的生活狀態(tài)。商代,“漁獵”在甲骨上是很常見的刻字,有人統(tǒng)計過《甲骨文合集》上有關漁獵的甲骨2226片,詳細記錄捕獲鹿的甲骨有上千片,涉及捕魚的有29片。狩獵是歷代帝王重視的一項活動和儀式,代表著國家的軍事實力,對狩獵的過程結果都有詳細記載,而有關釣魚的記載也僅僅說“商王親自參加釣魚”。說明捕魚活動在商代不再是重要的生產活動,它走向邊緣化和娛樂化。魚作為中國人愛吃的一種食物,捕魚生產依然不可或缺。到了周朝,甚至設立了專門管理漁業(yè)的部門,有關捕魚的記載增多。隨著用網捕魚技術的發(fā)展,釣魚這種效率低下的捕魚方式,到了商代以后就徹底成為了一項有閑階層的娛樂活動。春秋時代甚至出現了養(yǎng)魚專著,人類不必再在自然的環(huán)境里冒險捕魚了,《陶朱公養(yǎng)魚經》記載了從池塘條件、魚苗繁殖、飼料飼養(yǎng)等詳盡的鯉魚養(yǎng)殖方法。
古時候,士大夫把釣魚作為一種消遣,更是通過釣魚表達自己對自由山水和生活的感受,展示自己“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式的隱逸情懷,以及“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式的哲學玄思。中國士大夫會為釣魚寫一些歌詞詩賦,也經常會畫獨釣寒江雪的落寞題材。但有關具體的釣技、釣法卻是少有詳細、系統(tǒng)的專著記載。歐洲人也愛釣魚,釣魚是貴族們的娛樂方式,在希臘文明的鼎盛時期,就出現了飛蠅型的假餌。歐洲人對于釣魚的文學作品很多,記錄得更詳實客觀,比如《釣魚便覽》、《釣客清話》,這些作品都詳實地記錄了釣魚的方法、魚竿的制作、魚的習性等很多細節(jié)。中國的士大夫,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勝者為王敗者寇,沒有世襲傳承下來。而歐洲貴族世襲保存相對完整,有了貴族的帶動,釣魚活動到了近代還有很好的傳承,所以歐洲的釣魚運動最為發(fā)達,有著眾多的參與人群。法國全國六千萬人口中,垂釣愛好者就有一千多萬人,法國本土的96個省都有自己的釣魚協(xié)會。隨著現代商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對于釣魚這項運動的深入開發(fā),比賽規(guī)則進一步制定完善,釣魚已經完全發(fā)展成為一項新興競技體育運動,但由于傳承和推廣的原因,釣魚在我國還處于娛樂游戲和體育運動結合的初級階段。
古代的魚鉤、
魚線、魚竿
對釣魚的記述,從有文字之時就開始了,可見釣魚對我們古人生活的重要意義。甲骨文對捕魚的形式有著清晰的描述,幾種捕魚的方式都被寫成“漁”,有用手撈魚的,用漁網撈魚的,用魚竿釣魚。我國從事漁業(yè)文明研究的人,往往都是文史類的專家,擅長的領域相對比較專一,從查閱資料的內容來看,中國漁業(yè)文明,我只看到了魚骨、魚鉤、網墜實物考證。
魚鉤的制作,代表了遠古人類工具制作的頂級水準。當然,最初釣魚很可能是不用魚鉤的,現在的云南少數民族就有這個傳統(tǒng),漁線上直接拴餌就能釣魚。隨著魚數量減少,釣魚的難度加大,人類用荊棘、骨刺等做出了直的魚鉤,靠卡在魚的嗓子里,將魚釣上來。姜子牙當初在渭水邊釣魚,魚鉤是直的,看來也不是虛言。日本人渡邊誠對整個東亞地區(qū)魚鉤的演化有著系統(tǒng)的研究,他完整地收集了我國出土的各種形制和材質的魚鉤。
古人制作魚鉤的精巧程度讓我們嘆為觀止,跟現代魚鉤比起來可能只是材料工藝上的差距?,F代人使用的各類彎形魚鉤,古人都已經制作出來,從沒有勾刺,發(fā)展到有外勾刺、內勾刺、雙勾刺,以及左右對稱的錨形魚鉤。制作的材質也是從木材、魚骨、獸骨等天然材質,一直發(fā)展到青銅和鐵。魚鉤體積小,用青銅和鐵鑄造的魚鉤,更是容易腐損,所以存世的物證較少。
古代人可以不用魚鉤釣魚,現代的很多漁民釣魚也不用魚竿,徒手用漁線就足夠了,所以漁線是釣魚必不可少的核心工具。中國古代對于漁線的選材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漁線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之子于釣,言綸之繩。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意思是“他要出去釣魚,我為他理絲繩,釣獲的是鰱魚鳙魚……”,鰱魚鳙魚都是大體型的淡水魚,有較大的拉力,說明那時候的漁線強度已經非常好了。最早的漁線一定是從植物藤蔓、羊腸制作的天然材質的繩索開始,演化成麻、棉、馬尾、絲這類天然的長纖維。天然的纖維,長度更長、韌度更強,可以制作的更加纖細,不容易被魚類發(fā)現。藤蔓和動物腸道這些釣線的初級材料世界各地都有,但更高級的麻、棉、絲這類天然纖維卻是地處溫帶的歐洲大陸所不具備的。棉、麻都是原產于熱帶亞熱帶,隨著近代的商業(yè)交流才進入到中國和歐洲,中國人在宋代出現“棉”字。歐洲人接觸到棉、麻這類適于做漁線的材料一定比中國人更晚。而絲這類優(yōu)良的、纖維長度最長的天然纖維,中國人已經有四五千年的利用歷史,《國風·召南·何彼襛矣》中記載的“維絲伊緡”,指的就是用絲編織的釣線。
魚竿更不用說,竹子是制作魚竿的最好天然材質。就算在現代,竹子依然是很好的魚竿制作材料。在日本,很多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頂級魚竿,依然在使用竹子。世界竹子主要分布在亞非拉一些國家,歐洲沒有天然分布的竹種,所以在古代歐洲人享受不到竹子制作的魚竿所帶來的輕便堅韌的手感?!对娊洝L·竹竿》里有“籊籊竹竿,以釣于淇”,意思是“釣魚竹竿細又長,用它垂釣淇河上”。《后漢書·方術列傳·左慈》中記載了左慈給曹操演示釣鱸魚的過程,“以竹竿餌釣于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而諾曼·麥克林恩所寫的《一江流過水悠悠》中,記錄了20世紀20年代,兄弟兩人飛蠅釣鱒魚的生活,主人公使用的是上等飛蠅釣竿,還是用的產于越南的竹子做成。釣魚從古至今,核心工具——魚竿、漁線、魚鉤一直沒有質的變化,變化也只是材質的更新發(fā)展。我們國家釣魚運動因為竹子、絲線這類材料唾手可得,在古代釣魚運動中,應該是一直屬于世界領先水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的釣魚運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各種舶來的新材質的漁具,智能魚漂魚竿、大數據分析……未來不知道釣魚運動會變成什么樣子,但更讓我擔心的變化,是我們身處的自然的變化,和一直陪著我們娛樂的魚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