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李同
【摘 要】語言因使用者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不同語言變體稱作方言,包括地域方言,時間方言,社會方言以及個人方言。語言變體對翻譯的影響很大。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它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感情、風格等忠實地重新表現(xiàn)出來。翻譯的時候,譯者一定要用最恰當?shù)淖g入語語言變體再現(xiàn)原作作者想要傳達的精神。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文化精髓體現(xiàn)在中國優(yōu)秀典籍中。要讓中華文化更好地為人所知,在翻譯中華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時應特別注意語言變體的翻譯。
【關鍵詞】語言變體;方言;翻譯;中華文化;紅樓夢
一、引言
語言是一種很重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chǎn)生,又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20世紀初,社會語言學的誕生給語言學揭開了新的序幕。從根本上來說,社會語言學關注的不是語言學的核心部分,而是語言的邊緣部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其核心問題是語言應用中的變異原理。文學翻譯中,語言變體不可忽略。因為它不但影響原著的理解,更影響翻譯的質量。而實際上,文學中的語言變體的使用相當常見,如體現(xiàn)原作風格、賦予人物特點、描寫環(huán)境、反映社會背景和文化等等。譯者需要清楚作者使用某種語言變體的目的,努力體現(xiàn)原作語言變體的特點,在翻譯時尋找對應的表達方式。
二、語言的變體
語言的變體是指語言因使用者在時間、地域、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等方面的不同而出現(xiàn)的各種不同用法和差異。其中,根據(jù)使用者來劃分的語言變體叫方言。方言是一個統(tǒng)稱,它是指因語言使用者的不同情況而出現(xiàn)的語言變體。語言使用者差別主要體現(xiàn)在地域、時間、社會階層、年齡、性別及種族差異等方面。(一)地域方言:也叫區(qū)域方言,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圍內使用的語言。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導致疆域的擴大,經(jīng)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地域上就形成了分化,逐漸形成各地區(qū)語言相對獨立發(fā)展的局面,地域方言產(chǎn)生。自然分界如高山、河流往往成為早期地域方言的分界。此外,人口的流動使得人口集聚的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新的地域方言。在英語世界中按地域的不同英語可分為:英國英語、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新西蘭英語、南非英語和香港英語。英國英語方言因地域的不同又可分為標準英語、威爾士方言、蘇格蘭低地方言、北愛爾蘭英語和倫敦方言。
(二)時間方言:時間方言是指語言使用者因時間差異而導致的語言變體。例如英語可分為古英語、中古英語和現(xiàn)代英語。在這三個不同時間段,英語在語音、語法、詞匯、語義等方面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即使是今天的英國人閱讀早期現(xiàn)代英語時期莎士比亞的作品也頗費心機。
(三)社會方言:社會方言是指在不同的社會階層語言使用者身上所反映的語言變體。它與語言使用者的性別、年齡、階層、文化背景以及種族都有著緊密聯(lián)系。
1.性別因素:由于男性和女性肩負不同額社會責任和壓力,男性更注重自己在工作、事業(yè)上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往往會使用表現(xiàn)男子氣概的非標準的語言形式。女性則有較強“身份意識”,她們在語體風格、語音語調乃至說話題材方面都顯示出不同于男性的語言特點。女性使用上升語調的頻率極高。女性大多喜歡使用標準、規(guī)范的語言形式,這一點為大多男性所不及。
2.年齡因素:語言因年齡的差異也會產(chǎn)生較大的變異。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階段所說的語言大有不同。這些差別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都有體現(xiàn),其中詞匯的差異最明顯。小孩講話常用“兒語”,兒童說話的語速較緩慢,音調一般較高,多使用升調,且句子結構簡單,多語句的重復。年輕人因標新立異,他們往往是使用新興語言的先驅。而老年人則顯得較刻板,他們喜歡用固有的詞或缺乏時尚的詞。
3.階層因素:人們由于生活、工作環(huán)境以及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階層和集團,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語言習慣和階層變體。不同階層在使用語言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
4.種族因素:種族方言是一個不同于地域差別的社會方言,主要是那些經(jīng)歷過像種族歧視或隔離的社會孤立的,沒有多少特權的人群使用這種語言。在最近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受到大量關注的一個英語種族方言是黑人英語。語言學家清晰地表明它是一種典型的具有獨特規(guī)則的社會語言變體。黑人英語在音位、形態(tài)、句法和詞匯層上都有其自身的特點。
(四)個人方言:個人方言是個體言者的個人方言,它結合了有關地域、社會、性別和年齡的變體成分,即個體言者的地域和社會背景。他的性別和年齡共同決定了他的說話方式。而這種他所使用的帶有他自身的區(qū)別性特征的語言就是他的個人方言。
三、案例分析
在翻譯時如不加注意語言變體,會使原語的信息內容和美學特質不能得以最自然、最切近的再現(xiàn)。以《紅樓夢》為例:
1.寶玉路謁北靜王的場面,就語言變體而言,最典型的是北靜王見過寶玉之后跟賈政的一段對話:
北靜王見他語言清朗,談吐有致,一面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于老鳳聲”未可量也。”賈政陪笑道:“犬子豈敢謬承金獎,賴藩郡余恩,果如所言,亦蔭生輩之幸矣?!?/p>
從引文可以看出,北靜王身為王爺,在正式的社交場合,即在封建社會的官場上,為體現(xiàn)自己的尊位和教養(yǎng)需調整自己的話語,因此用了諸如“小王”、“唐突”等自謙詞,又用了“令郎”、“龍駒鳳雛”、“世翁”等敬語。而賈政是一個忠臣,在王爺面前只能自甘卑下,因此在賈府那種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早就消失殆盡,言語便隨之起了變化,字字句句要貶低自己,獻出虛偽的奴才面孔?!叭印?、“謬承金獎”、“蔭生輩”等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奴才身份。作者一詞來揭露封建社會的等級關系 ,因此,語言變體的使用也是有目的的??墒沁@種語言變體的作用往往由于翻譯不當或者由于根本不被譯者所重視而失去原貌。有時。譯者或許也注意到了,但由于其他某種原因,在變體轉換中,不作深入的研究,終使譯文不能完全保持原文的韻味,且看我國英譯本中一段相應的譯文:
The clarity and fluency of Pao-yus answers made the prince turn to observe to Chia Cheng. “Your son is truly 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 May I venture to predict that in time to come this young phoenix may even surpass the old one?”
“My worthless son does not deserve such high praise,” rejoined Chia Cheng hurriedly with a courteous smile. “If thanks to the grace of Your Highness such proves the case, that will be our good fortune.”
從英譯本來看,除了“May I venture...”, “My worthless son”, “the grace of Your Highness”以外,其他變體形式都未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而且“龍駒鳳雛”直譯成“a dragons colt or young phoenix”,又不加注釋,這也欠妥。在西方,“龍”是“兇殘”的象征物,譯文是褒還是貶,一般英美讀者,大概分辨不清。所以整個譯文是不夠理想的。
2.《紅樓夢》中一個較活躍的人物是劉姥姥。曹雪芹把這樣一個粗俗而樸實的農(nóng)村老嫗安排在貴族世家的大觀園內,這是別具匠心的構思。作者通過這一人物一則揭露封建社會貧富的差距,一則頌揚勞動人民淳樸和忠厚的品質。劉姥姥是個老村婦,未見過世面,言談舉止適應不了大觀園內的標準規(guī)范。為了著意刻畫這樣一個人物,作者總是運用語言變體,以劉姥姥那種“山村野婦”的粗俗言語來烘托她淳樸忠厚的本色。在賈府,她不像賈府的人那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就是不像他們那樣隨環(huán)境場合而運用各種變體,只能采用鄉(xiāng)間的俗語俚語,因而出了不少“亂子”。我們只要把“金鴛鴦三宣牙牌令”這一場面中,賈母所行之令與劉姥姥所行之令加以對比,就看得真切了。
賈母文化水平也不甚高,然而句句文雅。同時,賈母閱歷極深,身處賈府多年,無論什么場合也都能應付,所以文化不高,卻能故作高深。我們來看賈母所行之令以及英譯本的相應譯文:
(左邊是張“天”。)
頭上有青天。
(當中是個五合六。)
六橋梅花香徹骨。
(制了一張六合么。)
一輪紅日出云霄。
(湊成卻是個“蓬頭鬼”。)
這鬼抱住鐘馗腿。
On the left is the “sky”.
The sky is blue on high.
In the center a “five and six”.
Six bridges with the scent of plum admix.
The last piece is “six and one”.
From fleecy clouds rises a round red sun. Together they make a “ghost distraught”.
By his leg the ghost-catcher hes caught.
劉姥姥所行之令如下:
(左邊“大四”是個人。)
是個莊家人罷!
(中間“三四”綠配紅。)
大火燒了毛毛蟲。
(右邊“幺四”真好看。)
一個蘿卜一頭蒜。
(湊成便是“一枝花”。)
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
On the left. “Four and four” make a man.
A farmer?
“Three and four” green and red, in the center.
A big fire burns the hairy caterpillar.
On the right a really fine “double ace”.
A turnip and head of garlic in one place. They make “flowers” in all.
And a huge pumpkin forms when the flowers fall.
現(xiàn)在,我們來分析一下英語譯文是否忠于原作的形式和內容。在這里,要作出較準確的判斷,首先要看譯者是否真正處理好了兩種語言變體的轉換。從整體來看,賈母所行之令的譯文用了英詩的 韻律,節(jié)奏,音步,押韻都較工整,而劉姥姥所行之令的譯文卻只是勉強押韻,不太講究節(jié)奏和音步;可以說,譯文還是比較忠實于原文的。從意義和內容上來看,譯文卻有損于原文。例如,“頭上有青天”是一句格言,意指“做人要憑良心”,而英詩運用直譯又不加注,英美讀者便難得其真諦了.譯文最大的缺點是在兩種語言變體上處理不當。賈母的雅語和劉姥姥的俗語在譯文中得不到充分的體現(xiàn),因而損害了兩個人物形象。例如“鐘馗”是用典,而譯文則用俗語“ghost-catcher”。相反,“毛毛蟲”是俗語,而譯文則用拉丁學名“caterpillar”。這樣,從譯詩來看,劉姥姥的學識反倒比賈母高出一籌。由于譯文使作者的美學意圖面目全非,因此英美讀者就很難領悟這部中國文學名著的奧妙。
四、結語
通過上述兩個實例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語言變體對文學翻譯的重大意義。譯者要足夠重視語言變體,只有這樣譯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文的風格。為了達到此目的,譯者在把原語翻譯成目的語時,必須非常措辭。英國著名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指出:恰當?shù)脑~用在恰當?shù)牡胤剑攀秋L格的真正意義。因此,譯者一定要選擇恰當?shù)脑~語以顯示語言變體的特點。只有這樣,目的語文本才能表達原文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語用對等。
參考文獻:
[1]蕭立明.新譯學論稿[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郭著章、李慶生.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8.
[3]白玉杰.立足典籍傳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J].前沿,2011:(13).
[4]戴煒棟.現(xiàn)代英語語言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5]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