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蕾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倡以學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否得到發(fā)揮,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有效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有效教學。為了更好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模式,實現有效教學。本文參考了有關資料并結合自身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教訓,粗淺地談談在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時要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有效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注意事項
一、合理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小組并不是隨意的學生組合,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生組織。為了更好的展開教學,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小組的作用,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已有水平、性格特點、對學習的主動性等。在了解的基礎上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分組。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組建的小組,能盡最大的可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幫助和帶領下參與到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能使成績中等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能使優(yōu)秀學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一般情況下,小組成員不宜太多,以4-6人為宜。太多容易出現混亂或在小組合作時忽略了一小部分同學的局面;過少則不利于小組作用的發(fā)揮,影響學習的有效性。
在組建小組之后,還要對小組內的成員進行責任分工,增強小組成員的小組意識,在之后的學習中充分發(fā)揮小組的作用。對于小組分工一般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在小組成立之初就綜合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定好主要負責人(小組的組長)并明確責任,如課前作業(yè)的檢查、課中在組長的帶領之下責任分工完成教學需要的有意義的討論以及課后知識整理落實等等。二是組建好小組后讓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組負責人,讓全體成員都參與小組建設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這兩種分工方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情而分別采納利用。
二、有效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學的有效性無疑是以教師的有效備課為前提的。為了更好地組織小組合作教學,實現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教師備課時必須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情來制定合理的、明確的學教目標、突破重難點。
通過小組合作不僅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概括能力、學習歷史的能力、合作能力和班級的凝聚力,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尊重學生
宋玲在《建構主義學習設計》一書前言中說:“老師一直都是絕對的權威,而我們這些學生曾經做過的、最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聆聽老師的諄諄教誨,當我拿著參考課程標準并以教科書為藍本設計出的教學方案走進課堂時,整堂課幾乎都是我在唱獨角戲,提出的開放性問題時常引來一片難以忍受的沉寂?!边@段話,是一個學生成長成為老師后,對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生動描述。可見在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下,以師為中心,束縛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實質上更是不尊重學習對象,不尊重學生的表現。
學習應該是主動的,而非被動接受。因此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該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調控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逐步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學生的一切。
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隋朝的興亡》這一課中,本人就試著把分析隋朝大運河對歷史發(fā)展的深遠影響交給了學生。本人展示了歷朝歷代不同人對大運河的看法,同時向學生展示了記載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目的史料、反映開鑿大運河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史料,以及反映大運河沿線城市的發(fā)展狀況的圖文資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史料和圖片,根據史料客觀地評價大運河,分析出大運河對后世產生的重大意義。這種放開手,鼓勵學生大膽去嘗試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習得了知識,還習得了學習歷史的能力——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而這些能力的獲得是過去的以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所欠缺的。
當然,在進行小組合作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在小組合作下得出有失偏頗的答案,這時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采用迂回的方式點出,以免打擊學生積極性。再如每個班的小組合作中都有表現好與表現不好的有待于提高的學生,教師在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時不能有歧視,應該一視同仁,機智地運用教學手段進行教育,提高歷史課堂的綜合質量。
四、科學的指導和調控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要注意,這并不意味著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對學生放任自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是教學的主導者,是組織者、激發(fā)者、監(jiān)控者,同時也是參與者,要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
首先,教師應該參與到小組討論中,觀察每個小組的討論動態(tài),在第一時間發(fā)現小組內部存在的問題,參與其中和學生共同解決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擴散,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教師要注意自己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應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贊賞學生:贊賞他們在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優(yōu)越的一面,贊賞他們的積極參與,贊賞他們的敢于質疑等等。通過教師的鼓勵讓學生獲得自信心、成就感,獲得學習的樂趣,讓學生樂在其中。
第三,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開展小組教學時,應及時通過溝通等方式逐步完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如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考查,根據上課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的量化考核,將學生互評、自評、教師評價三則有機結合,用科學的方法評價學生的表現,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反思自己的不足,提高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倡導和實施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其全面發(fā)展。總而言之,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入初中歷史課堂,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相互探討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越來越少,獨立性越來越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實現從做中學,最終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幫助教師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紅珍.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D].蘇州大學,2010.
[2]唐勝娟.初中歷史有效教學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