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靈
【摘 要】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觸發(fā)學生一定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由此可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格外重要。因此,我結合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實踐經驗和認識體會,以靜摩擦力這節(jié)課為案例撰寫了本文,以期表達一個觀點:情景式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有力保障。
【關 鍵 詞】 高中物理;情景式教學;激發(fā)興趣;高效教學
一、高中物理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在當前的考試制度與社會背景下,教學模式仍然以灌輸式為主。一味強調物理量的含義、單位、方向。結果,使學生覺得學習內容“干巴巴”的,沒有吸引力,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在物理情境不清晰的情況下,學生學到的物理規(guī)律不僅不靈活,而且遷移、應用能力也差。久而久之,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學習就會感覺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二、教學內容分析
“摩擦力”是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現(xiàn)象,特別是滑動摩擦力更為普遍、形象、直觀。但是相對來說,生活中的靜摩擦力現(xiàn)象顯得更為隱蔽,不易被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內容時,會走入這樣兩個誤區(qū):(1)認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2)認為靜止的物體一定受靜摩擦力,運動的物體一定受滑動摩擦力。所以,要學習好本節(jié)內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學時要貼近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過程中多安排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讓學生有切身體會,同時也安排些思考和探討的活動,引發(fā)學生的合作和探究的熱情,從而深刻理解靜摩擦力。
二、情景式教學在靜摩擦力這節(jié)課的一些嘗試
1. 情景式導課,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
師:同學們,我這里有一瓶水,來自一個神秘的地方,據(jù)說,喝了它,可以讓人更加聰明和智慧,你們想喝嗎?
生:想。
師:那,你們誰上來把瓶蓋擰開(話音未落,就有幾個男生跑上來了,可是,瓶蓋怎么也擰不開(瓶蓋事先處理過)。
師:瓶蓋為什么擰不開?
生甲:力氣太小了。
生乙:摩擦力太大了。
師:如果他力氣足夠大,能不能擰開?
生:能。
師:在沒擰開之前,瓶蓋相對瓶子有運動的趨勢,逐漸加大力氣,瓶蓋被擰開的趨勢越來越大了,當力氣大到某個值時,瓶蓋相對瓶子就移動了,它們之間產生了滑動摩擦力。
師:那么,什么是靜摩擦力呢?
師:用較小力氣時,為什么擰不開?
生:因為有阻力。
師:對,此時的阻力我們稱為靜摩擦力。
這是該課的導入情景,然后,讓學生歸納整理得出靜摩擦力的概念,注意關鍵詞“阻礙”“相對”“運動趨勢”。 讓學生觀察之后再思考,迅速激發(fā)了他們想通過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來解釋這些現(xiàn)象的欲望。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境式導入極大調動了學生認識問題的主動性與迫切性。
2. 創(chuàng)設實驗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利用實驗來設置情景,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分析實驗現(xiàn)象,可以很好地揭示物理現(xiàn)象的本質,探究物理規(guī)律。
靜摩擦力的大小是本節(jié)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如何突破該難點呢?首先提升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和求知欲;其次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破該節(jié)的難點,嘗到成功的喜悅。
3.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
朱熹曾提出:“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苯虒W過程中,教師若能巧妙地抓住時機,設疑導學,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設計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要針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容易出現(xiàn)的差錯。
在得出了靜摩擦力的概念、方向、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后,我設計了課堂效果檢測題。
師:請分析四幅圖中,木箱或木塊是否受靜摩擦力作用?如果受到,請分析各自靜摩擦力的方向。(學生分組討論)
大概五分鐘過后,學生討論完畢。
小組1:圖1中,木箱有向右運動的趨勢,故受到水平向左的靜摩擦力。
小組2:圖2中,木塊相對斜面有下滑的趨勢,故木塊受到斜面給它的沿斜面向上的靜摩擦力作用。
小組3:圖3中,木塊有沿墻面下滑的趨勢,故木塊受到豎直向上的靜摩擦力作用。
小組4:圖4中,木塊有沿傳送帶下滑的趨勢,故木塊受到沿傳送帶向上的靜摩擦力作用。
研究表明,當人們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tài)時,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都更加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lián)想也會更加豐富。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fā)揮。物理教師要善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
4. 在習題中創(chuàng)造物理情境,變繁雜為簡單、變抽象為直觀
有些物理問題是很抽象的,為此在平時的例題講解時,可以盡可能地將文字問題“翻譯”成圖,建立正確的圖解情境,從而將一些抽象的問題進行分解、剖析,使抽象的物理過程具體化,進而達到對問題的感知、理解,使之簡單易解。實踐證明,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靈活,推理能力進一步加強,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當然,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師可聯(lián)系實際,從生活、生產中的物理現(xiàn)象、物理常識入手,也可用物理實驗及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形象演示,把學生思維迅速帶入具體物理場景。
【參考文獻】
[1] 羅煜梓. 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的區(qū)分研究[J]. 讀天下,2017(1).
[2] 郁衛(wèi). 淺談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判斷[J]. 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