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有擁
以往數(shù)學教材,估算內(nèi)容少、散,又為選學內(nèi)容,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導致學生估算意識薄弱。為此教師應加強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yǎng)。
一、增強意識,讓學生愛估算
1. 突出估算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多舉實例,多加引導,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要用到估算。學生在這些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感受到生活離不開估算。
2. 凸顯估算的優(yōu)越性。長期以來,學生受數(shù)學計算精確性的影響,看到題目,想到的是筆算,很少想到估算。教師可設(shè)計一些既可筆算,又可估算的題目,讓學生用筆算與估算進行解答,從而凸顯估算的優(yōu)越性。
二、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估算
教師應把枯燥、乏味的估算題材設(shè)計成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生活題材,讓學生體驗到估算的樂趣。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就要經(jīng)常創(chuàng)設(shè)一些學習情境,讓他們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點,比弟弟妹妹高一點,比爸爸媽媽矮得多;知道10比11少一些,比8大一些;知道28在20與30之間,但更接近30;知道100頁書大約有多厚;40分鐘大約有多久,1米大約有多長等等。訓練他們選擇適當?shù)倪\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jié)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如:春游時,同學們想坐游船玩。每條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幾條船?每條船要租金20元,帶50元夠不夠?等等。這樣教學,學生自然而然會從精確計算中“走”出來,做估算的有心人。
三、掌握方法,讓學生會估算
在現(xiàn)行教科書中給出的估算方法,只是簡單、基本的方法。教學時必須進行必要的創(chuàng)造性處理,不可局限于教材例題的方法。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估算策略的多樣化。如:小明家養(yǎng)雞的收入是243元,養(yǎng)豬的收入是479元。估計這兩項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的學生估算策略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學生認為:“200加400等于600,43加79大于100,因此它們的和比700多一點?!庇械膶W生估算的方法可能是:“243小于250,479小于500,因此它們的和比750小……”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思想得到交流,思維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四、養(yǎng)成習慣,讓學生常估算
估算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教師長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滲透和訓練。
1. 補教學空白。教師只要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細節(jié),隨時、隨“材”都可以進行估算訓練。如教學“星期天,小東的媽媽上街購物,想買豬肉7.2元,魚10.8元,蔬菜5.4元,蘋果20.3元,小明的媽媽帶了50元,夠嗎?”這樣的例題時,我們可分三個層次展開:“①估一估,估計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錢?7+11+5+20=43(元);②算一算,實際需要多少錢?7.2+10.8+5.4+20.3=43.7(元);③比一比,比較估算錢數(shù)與實際錢數(shù)之間的差額,明確誤差大小,判斷解題正確與否。這樣教學,不但填補了以往教學的空白,還有機地訓練了學生的估算技能。
2. 增估算練習。緊密結(jié)合生活實際,經(jīng)常性地拋出一些估算問題,讓學生在估算中解決問題,發(fā)展能力。如:春游時,可讓學生估計一下要包幾輛車?每人要帶多少錢?午餐大約要吃多少?路上大約要用多少時間?玩的時間大約有多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