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為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目標,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注意以學生為本,緊扣教材,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重視朗讀訓練、學習方法指導及作文的訓練。教師要能夠分析學情,把好課堂起始關;優(yōu)化設計,把好文本取舍關;準確定位,把好問題設計關;關注素養(yǎng),把好能力發(fā)展關;科學指導,把好方法滲透關。
[關鍵詞]語文教學;高效課堂;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7)27000202
近年來,許多教育先行者都在倡導回歸“真實、樸實、扎實”的課堂,“語文教學要回歸本色,即追求平實、平常、真實的語文課堂,以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性教學”。要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就要從多方面入手,扎實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但不管采取何種形式,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
一、分析學情,把好課堂起始關
準確地分析學情,把握知識生長的基點,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和起始。學生因受年齡特點、知識結(jié)構、認知習慣、智力因素、性格特點、家庭熏染、地域文化、成長背景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學習狀態(tài)和效果。因而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必須認真分析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構成、認知水平、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預習情況等,準確地把握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況,更要仔細研讀新課標中的年段目標要求,充分了解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知識起點,知道“從什么程度開始教”,從而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筆者在執(zhí)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凡卡》一課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凡卡所遭受的痛苦并不太能感同身受。課后詢問發(fā)現(xiàn),原來課文中的故事背景距離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太過遙遠,單純的學生不能充分感受到文中特定社會背景下的黑暗,以及老板、老板娘的惡意,也無法體會凡卡的絕望。因為對學情把握的不到位,第一課時中的情感目標就沒有有效達成。第二課時中,筆者又做了補充調(diào)整。通過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結(jié)合課上播放相關視頻資料的形式,了解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和氛圍,使學生們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充分感受到了凡卡逃無可逃的絕望,最終達成了教學目標。
由此可見,只有充分地了解學生,做到“教學預設由學情開始,教學過程依學情展開,教學反思從學情切入”,才能設計出效果極佳的教學流程,實現(xiàn)高效課堂。
二、優(yōu)化設計,把好文本取舍關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本o扣教材,吃透教材,抓準教材的重難點,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基礎。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征。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語文素養(yǎng)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充分考慮文本、利用文本、挖掘文本,根據(jù)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合理地進行取舍,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
同時,在教學設計中,我們還要注重課堂的實效性,合理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避免過分解讀文本。有人說,教育的藝術就是等待的藝術。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常常等不及學生把知識在頭腦中完成自我轉(zhuǎn)化,就已經(jīng)把文本分析得支離破碎,侵占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空間。當然,對文章局部的分析是必要的,特別是文章中敘寫精美之處,將其“凸化”,進行重點分析,有助于學生學習作家的寫作技巧、體會作家的精神意境。但過細地將文章進行肢解,學生會看得頭暈目眩,不能從整體上去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這樣是弊大于利的。
三、準確定位,把好問題設計關
楊振寧曾說:“問題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教學設計中,每個問題都要設計精準,指向清晰,要求具體,能對學生產(chǎn)生點撥的作用。在文本的解讀上,直擊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啟發(fā)式提問,更勝過一句句地解讀重點語句、分析情感。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有教師只顧著分析文本,卻連讓學生朗讀都很少,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過度解讀文本,就剝奪了學生對文本的自主理解,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填鴨”,而且灌輸進去的怎么也比不上自己讀出來的、悟出來的透徹。只有等待學生在頭腦中進行自我轉(zhuǎn)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實現(xiàn)高效課堂。
四、關注素養(yǎng),把好能力發(fā)展關
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fā)現(xiàn),在運用中創(chuàng)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1.思考著讀
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應該有明確的指向性。朗讀是為體會情感服務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為讀而讀。課堂上,教師對于朗讀訓練的指導都非常重視,采取了多種方法。然而,過多的方法干預學生朗讀,不如放手讓學生反復朗讀。慢慢地,他們就能讀出味兒來。
筆者在執(zhí)教《冬陽·童年·駱駝隊》這一課時,一半時間都在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當學生真的沉浸在長大后不能再回到童年的思緒中時,自然而然就讀出了傷感和懷念之情。結(jié)尾處的朗讀,筆者只用了兩句話引導,學生就讀到位了??梢姡首x的關鍵還是在于讓學生理解。
2.拓展著說
語言的表達和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目標之一。在教學設計中,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留白想象、填空補充等方法,設計各種形式的口語表達訓練,是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3.滲透著寫
在文本分析體悟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關注“寫什么”,又要關注“怎么寫”。學生以文本為范例,通過研讀,習得方法,進而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遷移,以我手寫我心。只有心中有了滿滿的感受時,他們才能文思如泉涌。此刻,筆尖下流淌出來的,就是平時的閱讀積累,觀察和感受就是催化劑。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一旦被調(diào)動起來,我們就不能輕易打擊,而要讓學生想寫、愛寫,先找到寫的感覺,再提高寫的質(zhì)量。有時瞬間產(chǎn)生的火花,就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五、科學指導,把好方法滲透關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技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滲透方法的運用,讓學生習得解決類似問題的技巧。
怎樣讓學生學會運用呢?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語文能力的訓練。如在《武松打虎》這節(jié)課上,筆者強調(diào)并訓練了“快速默讀”的方法,學生們都做得很好,并且還拓展到日常生活中,運用這種方法去閱讀大部頭的書。對文本的解讀,筆者采取了抓重點段落、找重點動作進行對比,學生朗讀體味和動作模擬表演相結(jié)合的方法。筆者把文中“打虎”的段落作為重點,讓學生分別找出描寫武松和老虎的句子,圈畫出描寫動作的詞語,并把提煉出的動詞以“老虎vs武松”的形式板書出來,讓學生很直觀地了解了打虎的經(jīng)過,而且也突出了本段的寫作手法——動作描寫為主。學生通過扮演老虎和武松進行朗讀,并按板書提示來表演,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這樣多種方式結(jié)合,不僅分析了文本,更傳授和練習了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目標是廣大語文教師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這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扎實有效地推進語文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劉宇帆)